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收藏 微博评论
分享到微博:【百道编按】没有任何体系是完美的,科学出版体系也如此。基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我们对出版物的价值评估也会得出不同结论。修复目前支离破碎的科学出版系统需要大家都对所有出版物采用同样的估值方法,而这一点显然难以做到。
近来,关于科学出版体系是否“已损坏”的讨论喋喋不休。最显见的事实是,科学出版系统支离破碎,而且永远不会真正被修复。
科学出版物汇聚有关自然的创意、假设、原理、猜想和评论。社会每个成员在评估一种出版物的价值时都有他们各自的算法。估值方法千差万别,不过,像作者的声望、论文所发表的期刊、资金来源、个人对出版物的质量认同等因素,往往会被纳入估值考量。
给定一种估值方法后,每一位科学家都能按“最有价值”到“价值最低”为出版物排序。修复科学出版系统需要大家都对所有出版物采用同样的估值方法。
第一点就是科学出版的集合构成了创意汇聚的市场。虽然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在这个市场中“交易”,但我们评估了每个出版物的价值并将一些标注为“重要”,一些标注为“不重要”。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借鉴类比其他类型的市场。尤其要考虑到,在一个所有物品都有最完美价格的市场中,也不可能每个人(有理性的人)都认同它的价值。
股票市场也许是世界上被分析地最多的市场了。专业投资者穷其毕生分析名列证券交易所的公司,并根据对这些公司价值的判断来买进或卖出。对于这些公司的价值认同存在很大分歧。就拿康宝莱剧院来说,投资者威廉姆•阿克曼和卡尔•伊坎(两者皆为亿万富豪和知名投资人——译者注)所持的态度截然相反,艾克曼短期持有,伊坎则是长期持有股份。在价值评估方面,这两位不可能都是对的,但他们一定有不同的评估策略。每一天,面对新的信息和新的行为,市场上对公司估值的变化一刻不停。从长远角度来看,好的公司能够从中存活,其他的则被淘汰。同时,每个人都为合适的价格争论不休。
在某些方面,期刊与昔日股票市场颇为相似。有一些极富盛名(比如纽约证券交易所),也有一些籍籍无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出版物能登上最有名望的期刊。期刊自有它们的刊登要求,不是随随便便什么文章都能登的。近年来,证券交易所名望的重要性已经有所减弱,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公司会在纳斯达克上交易。类似地,虽然《科学》《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仍然是科学家们竞相追逐的目标,期刊间的竞争(比如科学公共图书馆出来的那批)也愈演愈烈,期刊们希望能发表出技术上正确无误的论文,让读者认同它们的重要性。
现在让我们暂时把《自然》、《科学》这类期刊抛到一边,想象这个世界只有“一本真正的期刊”。试想这本期刊接受任何满足基本技术要求的文章(而不是对内容质量作出要求),并有一套复杂的评级系统,支持读者进行评论和其他评估。这本期刊中没有预出版同行评议,一切都即时发布。这样问题就都解决了吗?我觉着悬。我认为最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人们将不得不(稍稍)改变给个体的科学家评分的方法。人们不会再说“该死,某某某居然发了10篇《自然》,他一定很了不得。”而更可能是这样:相比于实实在在地去阅读文章,人们寻找到了替代方法。举个例子,“我某大学的兄弟,把这篇文章列到了他的Top 10列表中,所以这篇文章一定很不错。”迈克尔•艾森曾在访谈中说到过,包括《科学》《自然》等在内的期刊所采取的序级制都是抽象的等级层次结构,就算没有《科学》《自然》这样的权威存在,序级制度自己会造就另一个《科学》《自然》。
在当前的系统中,一些出版商常常因为过度膨胀的估值而陷入僵局,由于缺少与《科学》《自然》这样有同等地位的地方以灵通地获取及时的评论,出版商往往很难有效地评价这样的出版物。这些出版物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估值,部分是因为它们刊发在《科学》《自然》等高端杂志上,还有部分原因是一些人的确相信它们值这么多。换句话说,如果人们不够理性地认为一篇出版物具有很高的价值,那么是可能创造出“泡沫”的,而实现这一切仅仅因为人们相信它很有价值。如若打破现在的出版系统,“被高估的”出版物仍然会存在,这跟其他市场的情况别无二致。而且,评价这些出版物仍将是难事一桩。想想2007年的时候,所有的分析师都嚷嚷着房市膨胀到了多么危险的地步,可有人听吗?直到为时已晚,人们才追悔莫及。
出版物尚未能被人们充分领悟和鉴别,这是一则基本事实。即便如此,我还是认为我们能做点什么来改善科学和出版系统本身。
提高科学的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受试者工作特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让每个人都变得更好,提升我们的能力以收获更多的重大发现。
提高科学的再现性。这是一种“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科学。(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是美国立法机构根据安然有限公司、世界通讯公司等财务欺诈事件破产暴露出来的公司和证券监管问题所立的监管法规,简称《SOX法案》或《索克思法案》或《塞班斯法案》。)在大多数情况下,关于科学是否该变得更具再现性的争论渐进结束。真正的问题是,对于所有的科学家而言,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我并不认为已经有足够多的人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这需要集合不同的策略、政策、激励机制和工具。
开发更精细的出版物评价技术。再次套用迈克尔•艾森的话,相比于评价科学出版物,我们充其量也只能给亚马逊上的铅笔打打分。技术的存在是为了改善系统,但总得有人落实它。我想,顺着这个方向走下去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将不再强调《自然》《科学》这类“浮华期刊”的重要性。
使开放存取更加方便。开放存取期刊一直以来都是出版领域重要一支,但它们的成本非常昂贵(成本被转移了而已)。我们需要思考该如何降低出版物的总体成本以实现真正的开放存取。
最后,在这样一个资源有限的宇宙中,开发出的系统需要能够决策如何分配资源。没有一个系统是完美无缺的,也一定几家欢喜几家忧。虽然无法“修复”科学出版体系让每个人都满意,但我们还是需要更加努力来使系统更加公平、更加透明。
作者:蒋雪瑶 编译
来源:百道网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