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国学治学方法/国学基础文库
国学治学方法/国学基础文库


国学治学方法/国学基础文库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丛 书:国学基础文库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定  价:26.80

I S B N :978730006809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传统文化    

标  签:综合  国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前人治学,以博观约取、博古通今为准则;今人治学,则进而求融合中西,以一己之心思才力,涵咏古今中外之心思才力,以求创获。读者乃治学之基础,治学必由读书以知晓学术流变。前辈学人治学方法的借鉴、研究资料的搜集与图书文物的利用以及治学的思维诸方面都于国学治学关系甚大,本书在这些方面皆论列详备,而尤能提纲挈领,不陷于冗累,可谓国学入门的上佳读物。循此可一窥国学治学门径。

TOP作者简介

杜松柏,文学博士。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所教授。

TOP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治学应具备的基本概念
一、立志
二、审己
三、明势
四、虚静
五、有恒与耐苦
第二节 治学当明学术范围
一、由人类的官能活动分
二、由学术的性质分
三、由学术研究的对象分
四、国学的范围
第三节 治学之二要与三事
一、二要
二、三事
第四节 治学之十要目及其程序
一、治学十要目
二、治学之程序
第二章 读书与治学
第一节 中国典籍之亡佚概况及其影响
一、我国典籍沦亡的原因及概况
二、古籍沦丧后的影响
第二节 知书、藏书及读书之程序
一、读书宜知书及书之作者
二、购藏时宜分书之类别
三、读书宜知读一书之程序
第三节 一般读书方法的介绍
一、读书态度之辨正
二、古人读书的方法
三、读书时如何发挥官能功效
第四节 经史子集之研读法
一、经部研读法
二、史部研读法
三、子部研读法
四、集部研读法
附录 梁任公读书次第表
第三章 资料搜集与图书文物利用
第一节 资料搜集与引证
一、理证相资的四种关系
二、资料搜集与利用的原则
三、引证的种类
第二节 图书资料之搜集与利用
一、图书馆之性质
二、图书馆之利用
三、图书馆外之资料搜集法
第三节 文物资料的搜集与利用
一、古器物之重要
二、二重证据与治学
三、文物资料述略
第四节 资料的登录及管理
一、资料输入之方式
二、卡片的使用
三、卡片的管理
第五节 资料之考证
一、资料的考证
二、辨伪与资料考证的关系
三、校勘与资料考证
四、考证资料之态度
附录一 各藏书家有关记载版本之书目要表
附录二 南北朝诸史校注步骤
第四章 思维术与治学
第一节 构成思想的要素
一、构成思想的要素
二、思想形成的时期
三、思维术的发展述略
第二节 思维术的建立
一、分类
二、性质
三、范围
四、关系
五、系统
第三节 分析、综合与推论
一、分析
二、综合
三、推论
第五章 治学的基本方法
一、方法的重要
二、国学治学方法述略
第一节 批判法
一、批判法之产生
二、批判法之运用
三、批判与批评
第二节 归纳法
一、归纳法之产生
二、归纳法之运用
三、归纳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第三节 演绎法
一、演绎法之产生
二、演绎法之运用
三、演绎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第四节 宗派法
一、宗派法之产生
二、宗派法之运用
三、宗派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第五节 时代法
一、时代法之产生
二、时代法之运用
三、时代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第六节 问题法
一、问题法之产生
二、问题法之运用
三、问题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第七节 比较法
一、比较法之产生
二、比较法之运用
三、比较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第六章 学术论文写作
第一节 学术论文之体例与写作之基本原则
一、论说文之体要
二、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学术论文写作的程序
一、学术论文之种类
二、决定题目
三、搜集资料
四、制定纲要
五、融贯资料
六、文字表达
七、修改润饰
八、调理音节
第三节 学术论文体例之决定
一、命意与组织
二、章法与章段
三、立论与论式
四、单式论述与复式论述
第四节 征引与附注附录
一、征引
二、附注
三、附录
附录一 “管子评议”目录
附录二 “禅学与唐宋诗学”目录
第七章 工具书的分类介绍
第一节 工具书概说
一、工具书的起源及发展
二、工具书的重要和应用
三、工具书的分类介绍
第二节 查书的工具书
一、查书目的工具书
二、查丛书的工具书
三、查论文期刊的工具书
四、查文句的工具书
五、查工具书的工具书
第三节 查文字、辞语的工具书
一、查检文字形音义的工具书
二、查辞语辞藻的工具书
三、查虚字的工具书
四、查专门用语的工具书
第四节 查人名、地理、年历的工具书
一、查人名传记的工具书
二、查地理方志的工具书
三、查年历纪元的工具书
第五节 查名物制度的工具书
一、查典故的工具书
二、查事物起源的工具书
三、查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附录一 干支表、二十四气表
附录二 岁阴岁阳表
主要参考书目

TOP书摘

书摘
学问无速成之术,非熟读强探,精思体悟不可,又非转益多师,切问近
思,无以收功,故“二要”“三事”,不能稍忽。
一、二要
治学的二要诀,一是功夫,一是智悟,否则虽有良法妙方,亦难有成。
(一)功夫:治学首在功夫,故《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
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荀子云:“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苟子·劝学》)足以说明功夫的功效,如何而有功夫,则
不外以下三种努力:
1.积:荀子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劝学》)此言学问贵积累,因为日积月累,才能积少成多,积薄成厚
,不积无以致广大,所以古人日有常课,“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温故知新”,皆积学之基本法门,然非不急不躁,不矜不伐,持志有恒,
亦不易完成积学的功效。
2.渐:枚乘云:“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
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昭明文选》卷三十九《上书谏吴王》)足以说
明渐的功效,治学亦复如此,循序而进,由点及面,由易人难,由今及古,
由中及西,由约而博,非赖“渐”的功夫不可,朱子云:
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
: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约有课程而谨
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
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则意定而明理,而无踪易凌躐之患矣。(《朱
文公全集·读书之要》)
已道出了“渐”的要诀。西方谚语道:“罗马不是一日造成的。”亦系
渐及渐成之意。
3.熟: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用于游山玩水,尚且所得无几,读书如
果不守住一熟字,则泛览千卷,才一掩卷,便茫然无所得,惟有熟才能通其
文辞,玩其义理,得其法式,悟其巧妙,是以古人论读书,无不注重熟字,
以苏东坡的高才捷悟,其《送安悖秀才失解西归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苏东坡全集》卷二)朱子云:
书须熟读,所谓只是一般然,读十遍时与读一遍时终别,读百遍时与读
十遍时又自不同也。(《朱子语类》)
吕留良所说更充分发明了朱子熟读之意:
读书无他奇妙,只在一熟。所云熟者,非仅口耳成诵之谓,必且沉潜体
味,反复熟演,使古人之文,若自己出;虽至于梦呓颠倒中,朗朗在念,不
复可忘,方谓之熟。如此之文,诚不在多,虽数十百篇,可以应用不穷。(
《吕葆中八家古文精选·序》)
盖涵咏熟久,人书相合,习与性成,自能为我所用,成章而达。不但立
根基之书应极熟,即研究范围内之资料,亦应熟悉,否则亦无法运用。
做到了“积”、“渐”、“熟”,才可谓有了功夫,否则难免空疏之讥

(二)智悟:治学贵功夫,只是起点,而其目的在得智悟,夫击石出火,
豁然贯通,顿悟无余,理事无碍,明体达用,乃智悟的境界,亦有程序可循

1.存疑:人类的智悟,往往由怀疑而起,存疑为破疑之本,故小疑则
小悟,大疑则大悟,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形成,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无不
起于存疑,朱子云:
若用功粗卤,不务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
疑尔。(《朱子语类》)
则怀疑亦非易事,理会不到,则不知有疑,存疑之法,大致是不轻易信
人从人,而以体会思辨的功夫,疑理之当否,事之真否,证之确否,则疑问
自出。首由有疑处致疑、疑其理、疑其证,疑其过程与结果。再由无疑处致
疑,盖非无疑,深入一层,而见其缺失偏误。
2.决疑:存疑以待决疑,决疑而后心得出,由存疑到决疑,因所疑者
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故期限亦有长短的不同,牛顿由见苹果坠地,到万有
引力的发现,均系存疑之期。决疑之法,不外参合各家之说而穷其理证,观
察试验以得其真实,以诘难他人者以自诘难。决疑以后的效果,如吕祖谦所
云:
小疑必小进,大疑必大进,盖疑者不安于故,而进于新者也。(《广近
思录》)
3.得悟:学贵心悟,朱子所谓“而一旦豁然贯通焉”,禅宗所谓“顿
悟”,盖心悟之后,则一了百了,洞彻无馀。夫疑决则悟生,故小疑而得小
悟,大疑而得大悟,几经领悟之后,而顿然明白,于是圆融明澈之顿悟境界
出。顿悟的境界,似系神秘,而古今的伟大学者、宗教家,几无一不经此境
界,陈献章云:
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
觉悟,不番长进,更无别法也。即此便是科级,学者须循次而进,渐到至处
耳。(《明儒学案·白沙学案》)
已道出了由存疑到决疑,由决疑到得悟的过程和效用。治学而无开悟,
则如以水沃石,胶柱鼓瑟,纵使勤苦用功,亦有“死在句下”的危险。
P18-21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67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62.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