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实用催化
实用催化


实用催化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丛 书: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出版时间:2008年05月

定  价:17.00

I S B N :1234567890123

所属分类:   

标  签:化学反应过程  化工基本理论  化学工业  科技  工科  数理化  大学  教材教辅与参考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大学讲授催化课程的讲义经反复改而写成。共分五章:概论;催化中的吸附作用;催化剂制备;催化剂表征和测试;催化剂失活。书中对多相催化的吸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仔细的讨论,以使读者建立正确的基本概念;对催化过程的核心问题——催化,在于其制备和表征的方法和原理作了全面介绍,其中涉及的概念的内容讨论较细。在讲清讲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与应用的紧密结合。
本书与大三前的课程有很好的街接。每章附有适量习题,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适于理工科大学的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化工工艺、工业催化等专业作催化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非催化专业化学化工研究生的教材和供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TOP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1引言
1.2有关催化作用和催化剂的定义、概念
1.2.1催化作用
1.2.2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寿命
1.2.3补偿效应
1.3催化剂的组成、成分
1.3.1工业催化剂一般需考虑的问题
1.3.2催化剂成分
1.3.3实例——加氢脱硫催化剂
1.4催化体系的分类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催化中的吸附作用
2.1固体的表面结构
2.1.1晶体表面的晶面
2.1.2晶体的不完整性
2.1.3晶体的表面与体相的比较
2.1.4晶体表面能量的不均匀性
2.1.5晶体的不完整性与催化作用
2.2分子在固体表面的吸附
2.2.1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2.2.2吸附质的可动性
2.2.3吸附的位能曲线
2.2.4化学吸附的类型和表面中间物的命名
2.3吸附热
2.3.1吸附热的测定及其结果的复验性
2.3.2化学吸附热的计算
2.3.3化学吸附热和反应热
2.3.4化学吸附热随吸附量的变化
2.4晶体的电子结构
2.4.1分子轨道理论和固体能带模型
2.4.2价键理论
2.4.3表面态和表面不饱和
2.5金属上的化学吸附
2.5.1金属的化学吸附活性
2.5.2化学吸附中的几何因素
2.5.3吸附与催化——火山形原理
2.5.4一些气体的化学吸附态
2.6半导体氧化物上的化学吸附
2.6.1非化学计量的氧化物
2.6.2半导体氧化物的能带结构
2.6.3边界层理论
2.6.4半导体氧化物上化学吸附的特点
2.6.5一些气体化学吸附的机珲
2.7绝缘体氧化物上的化学吸附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催化剂制备
3.1催化材料的类别
3.2催化剂的类型
3.3单一活性组分和载体
3.3.1金属盐溶液
3.3.2有控制的沉淀过程
3.3.3凝聚和胶凝过程
3.3.4洗涤和过滤
3.3.5干燥
3.3.6煅烧
3.4二元氧化物
3.4.1 Si02一A1203
3.4.2 Ni0一A1203
3.5活性组分的沉积
3.5.1沉淀
3.5.2吸附
3.5.3离子交换
3.5.4浸渍
3.5.5活化
3.6浸取
3.7特殊类型
3.8催化剂成型
3.8.1压片
3.8.2挤条
3.8.3成球
3.8.4薄片和锭剂
3.8.5粒状
3.8.6粉状
3.9催化剂的工业制造
3.9.1实验室制法的重复和放大
3.9.2连续的单元操作
3.9.3节能和环境控制
3.9.4对多种产品的适应性
3.9.5机密性,秘密和诀窍保护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催化剂表征与测试
引言
4.1表面积
4.1.1物理吸附等温线
4.1.2 BET方程
4.1.3 BET法测算表面积
4.1.4实验方法要点
4.2孔结构(孔隙组织)
4.2.1比孔容的测量
4.2.2用汞孔率计测定孔结构
4.2.3气体物理吸附法测定孔结构
4.2.4氮吸附法与压汞法测定孔径分布结果的比较.
4.2.5微孔体积的测定
4.3颗粒性质
4.3.1颗粒大小及其分布
4.3.2 密度
4.4机械性质和热性质
4.4.1机械性质
4.4.2热性质
4.5本体性质
4.5.1组成
4.5.2相结构
4.6表面性质
4.6.1组成
4.6.2形态和结构
4.6.3分散度
4.6.4不均匀性
4.7活性
4.7.1实用的活性测试
4.7.2测试动力学活性需考虑的问题
4.7.3反应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
4.7.4常用的实验室催化反应器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催化剂的失活
前言
5.1结焦
5.2金属污染
5.3毒物吸附
5.3.1金属催化剂的中毒
5.3.2半导体氧化物催化剂的中毒
5.3.3固体酸催化剂的中毒
5.3.4毒物的结构和性质对其毒性的影响
5.3.5不同催化剂的耐毒性比较
5.3.6中毒与反应条件
5.3.7中毒与诱导期
5.3.8选择中毒
5.4烧结
5.5生成化合物
5.6相转变和相分离
5.7活性组分被包埋
5.8组分挥发
5.9颗粒破裂
5.10结污
5.11催化剂失活研究实例
5.12催化剂的再生和更换
第五章习题
附录I 从事催化教学和科研、有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和科研单位名录
附录Ⅱ 催化剂生产厂摘介
主题索引

TOP书摘

7.物理方法鉴别
化学吸附时,吸附剂与吸附质分子间有电子转移的过程,用适当的物理方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电导、磁化率、表面电位(功函)]能够检测电子状态的变化。例如,在金属表面形成的化学吸附键,由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的差异总会有某种程度的极性,这就会造成固体中导电电子数微小的增或减,测量吸附时电导的变化就可以辨别。对于金属丝上的吸附,这很容易做到。又如,红外光谱已证明是研究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和各种烃的吸附态的非常有价值的诊断工具。
物理吸附时,吸附剂和吸附质的电子状态受到扰动的证据是极微小的。例如,在紫外、可见和红外光区,物理吸附只能使原来吸附物的吸收峰发生某些位移,或吸收带的强度有所改变,而化学吸附则会产生新的特征吸收峰。
要判明是物理吸附还是化学吸附,需要把上述几个方面的观察结果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确定。其中吸附热被公认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判据。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43 页

版  次:1版

开  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4.6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