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中国传统译论专题研究
中国传统译论专题研究


中国传统译论专题研究

作  者:吴志杰 中国大陆

出 版 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丛 书:译学新论丛书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定  价:19.00

I S B N :978753274716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学    

标  签:翻译学  语言学  语言文字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译论专题研究》作者分别从“意”、“诚”、“心”、“神”、“适”五个主要方面来论述翻译活的本体观、伦理观、认识观、以及文化生态观,对翻译的语言属性、伦理属性、思维属性、审美属性以及文化属性分别做出了理论阐释与分析。并尝试在此基础上运用由“意”、“诚”、“心”、“神”、“适”构成的理论框架来评价与赏析翻译过程诸因素,以此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用一源”的特色。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抱着文化多元化的学术立场钩沉中国传统文化中久已遗忘的真髓,与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展开积极对话。

TOP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嬗递与变迁
二、中国传统译论专题研究的目标定位
三、中国传统译论话语体系的理论构架
第二章 意的流变与转生——翻译的本体论视角
一、引言
二、创作过程的本体论阐释
三、阅读行为的本体论视角
四、合造译文的本体论维度
五、结语
第三章 以诚立译——翻译的伦理学视角
一、引言
二、作为翻译伦理前设的“诚”
三、作为翻译伦理基础的“诚”
四、来自翻译实践与研究中的证据
五、结语
第四章 心思维——翻译的认识论视角
一、引言
二、本源——译者的认知理想
三、体悟——译者的认知进路
四、情感——译者的认知方式
五、结语
第五章 以神驭形——翻译的美学攻略
一、引言
二、翻译理论中的形神之争
三、神似论的唯物辩证法
四、神似论的过程论与系统论理据
五、结语
第六章 适译——翻译的文化生态学视角
一、引言
二、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念
三、吸收型翻译和替代型翻译的差别
四、适译——适量、适宜与适度的翻译
五、结语
第七章 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体系及相关结论
一、引言
二、中国传统译论话语体系的结构模型
三、翻译过程的理论模型
四、翻译属性的理论模型
五、本研究的相关结论及其价值
六、本研究存在的或尚未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文化与翻译互动的奇异景观——写在译《金字塔时代的埃及》之后
附录2:试论中西译学的殖民关系——兼谈中国翻译学的身份建构问题
后记

TOP书摘

四、
合造译文的本体论维度
译者对原文的阐释是意义的第二次生命历程,第二代意义之花在译者的阅读中绽放,译本则是这一生命之花所结的种子。第二代“意义之种”的诞生过程与作者创造原文的过程十分相似,两者都是一种“写意”的过程。作者和译者都试图用语言去定格心中不断生成与变化着的“意”。以静写动,译者和作者一样都会遇到言不尽意的问题,难免会产生一种“心中有笔下无”的苦恼。
然而,相比于原文的产生过程,译文的产生过程也存在着其独特之处。如果说第一代“意义之种”(即原文)的生成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第二代“意义之种”(即译文)的生成则是一个合造的过程。鲁迅在《“题未定”草》中论及翻译与创作的不同之处时曾说:
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99 页

版  次:1版

开  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3.7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