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声学史(精)/中国物理学史大系
声学史(精)/中国物理学史大系


声学史(精)/中国物理学史大系

作  者:戴念祖

出 版 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09月

定  价:27.30

I S B N :9787535535276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专业科技  >  自然科学  >  物理学    

标  签:声学  物理学理论  物理学  科学与自然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声波概念的起源与声音的性质
第三章 乐器和振动
第四章 编钟和壳振动
第五章 共振与地听器
第六章 音调的数学计算
第七章 三分损益律的发展
第八章 纯律的运用和理论
第九章 朱载堉及其等程律
第十章 音高标准器与管口校正
第十一章 声音的应用
第十二章 语言声学和生物声学知识
第十三章 古代声学思想
第十四章 明清时期西方声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附录
I.音律表
Ⅱ.图录
Ⅲ.文献书目
1V.事项索引
V.人名索引
后记

TOP书摘

书摘
1.从远古到西周的声学知识(前 770年以前)
根据地下发掘的古代遗物,公元前5000年以前,浙江河姆渡骨笛能吹出简单音调,西安半坡一音孔陶埙可以发出小三度的两个音。然而,最令人吃惊的是,公元前6000年的舞阳贾湖骨笛已有六声或七声音阶。它不仅远早于古巴比伦文化,而且是以实物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的。
考古学家还发现了远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新石器时代的土鼓、石磬、陶钟。新石器时代的陶土工艺上画有各种水波。
甘肃玉门火烧沟陶埙可发出四声音列,该埙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或夏代遗物。殷商时期琉璃阁和小屯陶埙都有五个音孔,能吹出11个高度不同的音。只差一个音就构成完整的“十二律”了。
青铜制编钟起源于商代初期的铜铃。晚商至西周时期石磬和编钟的每组件数逐渐增多。它们符合自然泛音列,含小三度音程。公元前10世纪时,人们能磨锉调谐出双音钟,即一个钟体能发出两个基音。十二律和音高标准器之一的律管约此时出现。
远古时候,由芦苇制成的乐器苇?是将多支芦管按其长短编排而成的,它是西周时期箫(今称排箫)的前身,也可能是律管的前身。人们已定性知道管的长短与其发音高低的关系。商代的?(和)是西周小笙的前身,这是一种在管端装有簧片的复音乐器。
传说的尧舜时代,人们已认识到音调与度量衡同等重要,舜帝开天辟地第一次统一各氏族部落的音调和度量衡,史称“同律度量衡”。
在反映西周文化的《诗》中,记载了弦、管、膜、板、壳五类不同振动体的乐器共29种。人们按乐器的物质材料把声音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除了弦乐器琴、瑟颇得青睐之外,铜制编钟成为权势的象征。反映了西周典章制度的《周礼》一书中,记述了12种钟的形状与其音调、音量、音质的关系,其中包括了在其后的汉代才传人中国的梵钟或圆形钟的形状。这是从商至西周时期人们长期铸钟经验的总结,也是有关壳振动经验知识的第一次总结。
乐音的和谐观念、旋宫概念在西周时期产生了。西周时已有中国传统的最古老的音阶,即正声调音阶(又称古音阶或雅乐音阶)。
《诗》中有一些诗句与生物声学有关,那时的人们已注意到某些动物的声音与其某种行为的关系。P8-9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493

版  次:1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93.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