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

作  者:方汉奇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2年09月

定  价:56.00

I S B N :978730001358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标  签:套装书  中国新闻事业  新闻学  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专著。时间的跨度从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90年代,历时2000余年。内容涉及报纸、期刊、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新闻纪录电影、新闻漫画、新闻法制、新闻教育、报业经营管理、新闻思想,以及各时期的名记者、名报人活动等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订正了大量的已出版的新闻史专著中的错误,填补了新闻史研究中的不少空白,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有关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TOP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 古代新闻传播溯源
二 先秦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三 秦汉至南北朝的新闻传播活动
四 早期的新闻传播手段和载体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萌芽和唐代的进奏院状
一 关于中国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
二 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三 唐人记载中的“开元杂报”
四 新发现的敦煌进奏院状
五 关于唐代新闻事业的几点认识
第三节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 宋代的进奏院、进奏官和进奏院状报
二 邸报名称的出现
三 邸报的内容和邸报的采编传播活动
四 邸报诸禁和邸报的定本制度
五 榜
六 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七 对小报的查禁
八 关于宋代新闻事业的几点认识
第四节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五节 明代的新闻事业
一 明代邸报的抄传制度
二 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
三 明代官方的其他新闻传播媒介
四 明代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五《万历邸钞》与《天变邸抄》
六 明代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与邸报
七 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
八 明代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九 关于明代新闻事业的几点认识
第六节 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新闻事业
一 清代的封建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 提塘报房和小抄、小报
三 北京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四 地方新闻事业与辕门抄
五 清廷对新闻传播活动的限制
六 报房京报的没落
七 关于清代初期中期新闻事业的几点
……

TOP书摘

书摘
由于孙樵看到的这“数十幅书”“不立首末”,又无任何款识,因此并无正式名称。“开元杂报”云云,只是孙樵在行文时随意加给它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时期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窟千佛洞香火的王圆篆道士所发现。1902年以后,敦煌文物开始零星地为地方官员和过往的外国人所骗取,1904年至1914年这一段时期又大量地为专程赶来的外国人所豪夺,其中,以英籍,并不是它的原来名称。关于这“数十幅书”的性质,目前在新闻史学界还有争议。首先是是否古代报纸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它只是当时朝廷条布于外的公告,或只是一种与《开元录》类似的编年史,并不属于报纸的范畴。。多数学者则认为它属于古代报纸氏的范畴,是进奏院状报一类的早期报纸。不少外国学者也持这一观点。苏联学者西蒙诺夫斯卡娅甚至认为它是“8世纪的时候
①孙樵这篇文章的题目,有的书写成《读开元杂记》,见汪师韩所作<孙文志疑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征引过汪的这篇文章,有的人因而对孙樵曾 经称这“数十幅书”为“开元杂报”一事产生怀疑,但大多数的书均写成《读开元杂报》,如《孙可之集》、《唐文粹》、《全唐文》、《日本诗书志》等。说明原题为《读开元杂报》这一说法还是可信的。
②参见张国刚:《邸报并非古代报纸》,刊于1986年3月25日(天津日报);姚福申:《开元 杂报考》,刊于《新闻学论集》第9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唐玄宗皇帝宫廷管理下”,发出的“第一份报纸”①。其次是是否印刷的问题。最先提出“开元杂报”是印刚品这一说法的是清末民初的版本学家孙毓修。他在《中国雕版源流考》一书这样写道:“近有江陵杨氏藏‘开元杂报’七叶,云是唐人雕本。叶十三行,每行十五字,字大如钱。有边线界栏,而无中缝,犹唐人写本款式,作蝴蝶装,墨影漫漶,不甚可辨。”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首先接受了这一观点,认为“开元杂报”是存世的堪称“奇珍”的两本“唐刻”之一。这以后,不少新闻史研究工作者都同意这一看法。如曾虚白主编的《中国新闻史》就断言:“‘开元杂报’系以雕版印刷,当无疑义。”美国新闻学者白瑞华也认为“开元杂报”是“最早的印刷的邸报”④。但是,也有不少人不同意这一说法。向达教授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提出过疑问:“‘开元杂报’虽有边线界栏,而墨印漫漶,不甚可辨,乌能必其即为刊印?即为唐本?”⑤5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对开元杂报”是印刷品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其一,正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以以当时的工艺水平,印刷术还不可能普遍使用于一般报纸。其二,孙樵在介绍“开元杂报”时,只说它是“数十幅书”且有“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的话,并没有说明它是印刷的。
[苏]西蒙诺夫斯卡娅:《中世纪中国历史之基本特征》,原刊于苏联1951年第4期《历史教学杂志》。译文刊于1953年第5期《历史教学》。
0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第2页。同上书,第76页。
④转引自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世界书局1946年版,第1页。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4页。
⑥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篇。
其三,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中的那段话,十分可疑:“蝴蝶装”流行于宋代,并非唐时的款式; “云是唐人雕本”云云,词意恍惚,并没有足够的根据;所谓的“江陵杨氏藏开元杂报七页”,既不见于前人的著录,也不见于同时代人的记载,而且从此没有人再看见过,连注意汇集新闻史料的戈公振也“虽勤加访求,但尚未能一见”①。因而这七页“开元杂报”,很可能出于伪造。即使有过这样的实物,也很可能是赝品。这些观点已为多数新闻史学者所接受。
《读开元杂报》一文,还记载了作者来到首都长安以后,“日见条报朝廷事者”这件事,并举出所“条报”的内容是“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畋于某”等等。“条报”云云,也就是“系日条事”一条一条地进行报道的意思。这些记载说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前后孙樵在长安赶考、中进士、做京官这一段时期;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存在着每天传报皇帝起居和官吏任免之类朝廷政事消息的活动,存在着从事这项传报活动的人,即所谓的“条报朝廷事者”,存在着从事这项活动的传播工具。对于最后一点,孙樵在文章中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他是在和“开元杂报”相类比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他所感慨的,只是两者内容所反映出来的王朝的隆替和兴衰,可见他当时所“日见”的,正是和“开元杂报”同一类型的东西。这也从一个侧面,隐约地反映出了唐代早期报纸的情况。孙樵在文章中使用了“条报朝廷事者”这样的笼统的提法,说明这种早期的报纸。在当时还没有专门的名称。
对研究唐代报纸的历史,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具有重要作用。它所提供的情况,值得重视。
四 新发现的敦煌进奏院状
近年来,新闻史和唐史研究工作者,在现存的敦煌文物中,先后发现了两份唐代的进奏院状。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都曾长期被封存于敦煌莫高窟,属于敦煌文物,所以被称为“敦煌进奏院状”。它们的发现,引起了新闻史和唐史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目前分散在世界上13个国家的数万件敦煌文物,是11世纪初叶、被当时人秘密封存在今敦煌莫高窟的第16号窟内的。直到1900年的6月22日,才在偶然的情况下,为当时主持敦煌莫高窟千佛洞香火的王圆篆道士所发现。1902年以后,敦煌文物开始零星地为地方官员和过往的外国人所骗取,1904年至1914年这一段时期又大量地为专程赶来的外国人所豪夺,其中,以英籍匈牙利地质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取走的数量最多。前者于1907年、1914年两次到敦煌,仅以500两银子的少量代价,就取走了各种文物共3l箱9 600余件。这一部分文物,现在收藏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后者于1908年到敦煌,也仅以每捆50两银子的代价,就取走了各类文物共10余箱6 000余件。这一部分文物,现在收藏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新发现
的这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就分别属于这两家图书馆的藏品。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114

版  次:1版

开  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31.8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