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

作  者:王炳照 等编

出 版 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丛 书:教育学基础系列教材

出版时间:2007年09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303009435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教育学史  教育学  教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简明中国教育史》此次修订,基本原则依旧是保持《简明中国教育史》原有的“简明”特点,根据不同情况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在修订版的基础上,重新组织章、节、目的内容,突出教育思想、制度的历史沿革,并借鉴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历史认识修正了部分历史评价,以更为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作为理想诉求。古代部分作了局部的修改、补充、调整,近现代部分无论是章节结构,还是内容都作了较大的改动,特别是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部分,以两章的篇幅,勾勒出建国后50年的教育发展的主要轨迹。
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教育价值观念也在发生转变,教育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我们开始感觉到1992年修订版的内容已有些不能适应和满足21世纪的新形势和广大读者的新需求。为此,在广泛收集读者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的体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决定再一次对本书进行修订。
此次修订,基本原则依旧是保持本书原有的“简明”特点,根据不同情况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在修订版的基础上,重新组织章、节、目的内容,突出教育思想、制度的历史沿革,并借鉴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历史认识修正了部分历史评价,以更为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作为理想诉求。古代部分作了局部的修改、补充、调整,近现代部分无论是章节结构,还是内容都作了较大的改动,特别是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部分,以两章的篇幅,勾勒出建国后50年的教育发展的主要轨迹。
此次修订,根据章节内容需要,增加了很多图片,以期图文并茂;每章前面增加了导言,以言简意赅的文字对本章内容作提要式的描述,给读者一个提纲挈领的印象。

TOP作者简介

王炳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主编。

TOP目录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第二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墨子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七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八节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秦、汉教育
第一节 秦代教育
第二节 汉代文教政策
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四节 汉代察举制度
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第三节 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第四节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隋唐文教政策
第二节 隋唐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 隋唐科举制度
第四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节 宋代的科举制度
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
第四节 辽金的教育
第五节 元代的教育
第六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 明代的教育
第一节 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节 明代的科举制度
第三节 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第四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八章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第一节 清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节 清代的科举制度
第三节 明未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想
第四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 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清末封建教育的变革
第二节 龚自珍、魏源等对清末教育的批评和改革主张
第三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四节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第二节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
第十一章 民国初期的教育
第十二章 “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十四章 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
第十五章 革命根据地教育
第十六章 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第十七章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TOP书摘

第一章 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一、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经济上实行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制;政治上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度,严君臣、尊卑、上下之分,明父子、长幼、亲疏之别;思想意识上由重神鬼逐渐变为重人事,这就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材,即所谓“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西周的学校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制系统,《古今图书集成》称:“周承四代之制,立四学于京师,辟雍居中(即成均),东胶在左(即东序),瞽宗在右(即右学),虞庠在国之西郊,其在侯国之都者曰(半页)宫,自乡遂而下,则痒序并设。”不过根据古籍记载,内容颇多出入,注释更多分歧,我们只能综合各家所述,参照考古发现的西周文物,勾勒出西周学校制度的概貌。
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1.国学 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半页)宫。”可知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
西周的铭器金文确有宫廷小学和大学的记载,可与古籍上的记载相参证。
  西周的大学有辟雍、大池、射庐、宣放*(榭)等不同的名称,都是周天子率群臣及学生习射和作乐舞的地方。
《诗经》中的《思齐》、《灵台》、《振鹭》等篇都载有辟雍或西雍。大概西周的大学建在四面环水的丘地上,“水旋丘如璧曰辟雍。”因四面有水似池,故曰“大池”,因在国之西郊,故称“西雍”:又因是陆上学射之所,故又称“射庐”。
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四周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庠”,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胶”,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籥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宗”,学礼者居之。《大戴礼》也载有天子五学之说:“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谱。”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其他

页  数:530

版  次:3

加载页面用时:131.8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