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发声艺术概要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发声艺术概要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发声艺术概要

作  者:李晓华 中国大陆

出 版 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年04月

定  价:12.00

I S B N :9787810048095

所属分类: 艺术  >  影视/媒体艺术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编辑、写作与播送业务  广播电视  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对广播电视语言的发声艺术的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TOP目录


绪论
 第一节语言传播发声艺术研究简况
 第二节语言发声基本原理
 第三节语言传播发声的特点  
 第四节语言传播发声艺术学习的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调气
 第一节气息控制
 第二节气息调节 
 第三节气感把握
 第四节气随情变
第二章胸支
 第一节胸支解析 
 第二节胸支把握
 第三节胸支调节
 第四节胸支运用
第三章吐词
 第一节吐词原理
 第二节汉语特点
 第三节吐字归音
 第四节吐词要领
 第五节吐词运用
第四章圆声
 第一节圆声原理
 第二节共鸣控制
 第三节圆声方法
第五章嗓音保健

 

TOP书摘

书摘
气息控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控制性与自如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气息控制,强调的是控制性;气息调节,强调的是自如性。控制性是指从客观要求角度,对气息的支配能力。自如性是指从主观可能角度,气息对感情、声音的适应能力。如果只有控制性而无自如性,气息就会带有明显的僵化状态。必须善于调节气息,才能在深广的范围内把握自如状态,实现自如的控制性。没有控制性就失去了确定性,成了随意运动;而没有自如性,控制性也就失去了主动性,成了机械运动。
在控制性与自如性的对立统一中,二者的不平衡性值得我们注意。尽管我们力图使它们能够融为一体,浑若天成,但在实践中,二者往往若即若离,此起彼伏。控制性与自如性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无止境的;它们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我们总是在认识不平衡、寻找平衡的过程中,力求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有的时候似乎达到了某种平衡,但仍会存在不平衡的细小差异,需要我们留心分辨,以便向更高一级努力。
在气息训练的不同阶段,控制性与自如性的不平衡有多种情况。一般地说,初学阶段,对气息缺乏正确的控制,自如性过多,给人以模糊、轻率之感。学了一段后,由于不能全面掌握,显得控制性过强,给人以做作、不纯熟之感。此后,经过多次反复,理论上的明晰,实践上的体会,调节能力逐步增强,便可以达到初步的平衡与统一。我们可以说,控制性过多,是脱离纯“自然”状态的开始,不必过分担心。这时只要注意调节能力的锻炼,加强控制性中的自如性,就能够在不平衡中寻求到平衡,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四、气息调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1.肌体压松弛
气息要运动,就要通畅,要通畅,身体各部分就要松弛。松弛当然不是松懈,而是指在精神高度集中、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情况下,身体各部分的肌肉不僵持、有弹性。并非要紧就全紧,要松就全松,要紧就自始至终地紧,要松就从头到尾地松。在语言传播发声中,有紧有松,时紧时松才是“松弛”。只有状态松弛,气息才能畅达,才能有强弱、疾徐的自如变化。
2.气息须通畅
通畅,意思是说在丹田与唇舌之间气息的流动没有障碍,没有做作的外力干扰,气息的深浅、多少、快慢,都不过、不欠。丹田过紧会使气息滞而不流,丹田无力会使气息散而无力;两肋过开易导致气息僵持,两肋过闭易导致气息短促;两肩端起,息显得浅;腹部鼓起,气息显得空。要通畅,就要使两肋下端(或后腰两侧)与丹田形成有弹性的倒三角区,并协调运动,自如扩张与收缩,尤其要注意的是前胸不憋。
3.声音来检验
气息调节的目的是使声音更富于变化,更具有表现力,与思想感情的传达相和谐。因此,气息调节的能力及效果如何,需要通过有声语言表达中的声音状况来加以检验。情、气、声三者有机结合,是气息调节的最佳境界。气息调节能力不够或调节失当,都会导致声与情的不和谐。
4.状态要稳定
气息调节以稳定的气息控制为基础,保持基本的控制状态,气息的运动变化才有所归依。丹田和两肋(后腰)着力感的保持程度,口腔中气流的饱满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基本状态的稳定。失去稳定的控制状态,气息将无法进行有效调节。
第三节 气感把握
一、何谓“气感”
气感是在语言发声过程中对于气息运行状态的一种感觉。受人的主观意识所支配,为人的肌体所感知。
人们日常说话一般不大注意气息对发声的影响,似乎感觉不到气息在运行。但在特殊的心理或生理状态下说话,对气息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感觉,比如紧张心慌时说话,会感到气短、气提;激愤恼怒时说话,会感到气粗、气冲;悲痛哀伤时说话,会感到呼吸沉缓;病重体衰时说话,会感到气力不支等等。这说明语言发声中,气感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我们平常对它未加注意,因而感觉较为迟钝。
练过气功的人,都懂得调气的重要性。当人们集中意念去关注人体中气息运行状态时,一吸一呼之间,丹田的松紧变化,气怠在唇舌间的吐纳六动,都会感觉得十分真切。而且,在调气的过程中,还会明显感觉到气息訶以受人的意识所支配,无论是吸气的深浅、快慢,还是呼气的强弱、疾徐,都可随意念的运动而变化。
从语言传播发声训练的角度来看,气感的形成首先依赖于人们对气息运行状态的体察和注意,同时必须通过肌体(主要是发音器官各部位)内部的感知去把握它,然后还耍在气息调节过程中使这种感觉遂步灵敏、细化。人们常说:艺术语言练的就是“一口气”,实际土就是要建立起一种气感,并将其灵活运用于有声语言表达。
关于语言传播发声中的气感及其特点,前人理论著作中已作过一定的分析和阐释,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气息流动感,这是气息运用最重要的感觉
气息的流动形成声音的活力。流动感最明显的是在吐字阶一段。气息的流动使颗颗字音形成的珠链从口中吐出,流动向前。气息的向前流动感与气息被小腹向下拉住的感觉又形成一对矛盾的力量。如果拉而不流,声音就会僵滞,反之,如果流而不拉,气息又失去了控制。下拉上流,就形成了声音“弹性“弹性带”的感觉。
2.小腹微收感。这是控制气息流动的钥匙
声音“弹性带”的枢纽在小腹。在发声过程中,小腹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卜即处于“微收”状态。小腹的紧张度是随发声的强弱高低而变化的。发较高较强的声音,吸气量较大,呼气压力大,小腹控制比较紧张;发中间偏低、中等强度的声音,气吸五六成满即可,呼气的压力不大,小腹控制比较松而灵活,.发声效率最高;发低音,小腹控制松,而进出的气息量比较大。播音发声多在中低音中等强度的基础上灵活变化。腹肌调节适度而灵活,能使声音得到有弹性的气息的支持。
3.鼓“橡皮球”感.这是自动补气的基本感觉
当小腹与两肋的拮抗使胸廓处于适度扩张状态时,胸廓就成了一个充满气息的有出口的“橡皮球”;随着气息的外流用掉,小腹与两肋逐渐松下来;当需要补气时。两肋同时张起,小腹一收,气息便“自动”地经口鼻得到补充,使“橡皮球”又鼓起来。
4.“一气呵成”感。这是表达中气息贯通的良好感觉
这种感觉首先来自于情感的贯穿,而气息的运用也起一定的作用。播一篇稿件,从始至终,气息都要处于有控制的状态,不能中途“泄气”;即或在层次间的大停顿处,胸廓松下来了。小腹也仍然要处于“微收”状态,不能完全松下来,以适应感情转换的需要。这样,气息“停面不断?,才能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整篇稿件播完,才能完全放松。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05

版  次:2版

开  本:32/0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8.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