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社会老年学
社会老年学


社会老年学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年10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300033204

所属分类: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中老年问题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社会学  现状与发展  社会科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目录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社会老年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 老年学是一门科学
第二节 老年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老年学的任务
第二章 社会老年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老年学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社会老年学要立足于科学的世界观
第三节 社会老年学的立场
第四节 社会老年学的几个基本观点
第五节 社会老年学研究的特点和类型
第六节 社会老年学研究资料的搜集
第七节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第二编 人类个体老龄化
第三章 人的寿命与生理衰老
第一节 人的寿命
第二节 人的生理衰老
第三节 组织器官与整体水平的衰老及其导致的常见病
第四章 个体心理老化
第一节 对个体心理老化的认识
第二节 感知觉和智能的变化
第三节 老年期的异常心理
第四节 老年期个性的变化
第五节 个体心理老化的适应
第五章 个体社会老龄化
第一节 个体社会老龄化的概念和含义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变换
第三节 社会地位的变化
第四节 老年人家庭角色的变换
第五节 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
第三编 人类群体(人口)老龄化
第六章 人口老龄化的科学含义和指标体系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的科学含义
第二节 反映人口老龄化的指标体系
第七章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节 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历史经验
第八章 世界人口老龄化
第一节 研究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资料来源
第二节 世界人口老龄化前景
第九章 世界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世界老年人口的现状和未来
第二节 世界老年人口的婚姻状况和户居状况
第三节 世界老年人口的教育水平和预期寿命
第四节 世界老年人口的就业和经济状况
第十章 中国人口老龄化
第一节 人口转变与中国人口老龄化
第二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
第三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节 中国老年人口的高龄化
……

TOP书摘

书摘
三、社会老年学资料分析研究的几个问题
社会老年学作为学科还很年轻,历史较短。研究者中既有不同学科的学者,也有不同行业的实际工作者;既有老一代学者,也有年轻的学者;因此,在同一问题上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常有歧见是正常的。但是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任何结论都应产生于研究之后.这样才能使观点和以材料为基础的论据相统一。因为搜集、积累、整理资料的过程既是分析研究的过程,也是形成观点、论据和结论的过程。然而,观点与材料相悖的情况也是常有的。例如,有人认为家庭养老在弱化,也有人认为独生子女促成了家庭养老的强化,但双方都缺少有说服力的材料来佐汪。可能出自“唯上”、“唯书”或从一般定义出发,先人为主,材料常常牵强附会。更成问题的是用自己的主观意志框套客观现实,或找材料填充自己的框框。中国之大,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能找到,但这种填框式的做法绝不是科学研究。
第二,抽象法和实证法(分析)相结合。科学研究普遍采用抽象法,社会老年学应用抽象法比自然科学更为普遍,因为社会老年学的许多概念、范畴、原理和基本观点都必须借助于抽象法才能产生。抽象法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要舍去非本质的和无关宏旨的东西,但人口老龄化为时尚短,许多问题仍未暴露,很难严格区分本质或非本质,所以单凭抽象法是不够的。社会老年学必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比较法、历史法、逻辑法以及定性分析、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片面依靠抽象法来研究人口老龄化会导致陷入发达国家的一般规律而脱离我国实际,流于空论,因此,必须加强实证研究。另一方面,只强调实证法而不重视甚至否认抽象法在科学认识上的作用,也就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其后果就是将研究停留在对调查资料的一般性描述上。不重视理论指导也不考虑价值判断,即使调查资料是客观的,也不能回答“为什么”,更提不出应如何解决问题。如果把实证法简单化,将调查资料不问时间、地点、条件到处滥用,也会导致错误的判断。这两种偏向在实际中都存在。
第三,证实和证伪。我国的社会科学在传统上大多是用抽象法研究问题,不少文章靠引经据典来论证各种观点,并以此作为权威的论据。不问实际情况,任何问题也解决不了。因此,近年来,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如实证分析、统计分析、数理模型,等等。由于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新的问题,社会老年学也很年轻,所以无论用哪种研究方法都有一个命题证实和证伪的问题。例如,有人断言老年人都倾向于同子女居住,有的人则认为不倾向于与子女同居;又有人认为家庭养老终将被社会养老所取代,但也有人认为家庭养老是万古常青。因此,在研究一个命题时,不应轻言肯定或否定,重要的是用古今中外,特别是现实的材料加以论证,注意时间、地点、条件的差别,而且要能接受实践的考验。
第四,重视创新。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在于创新。社会老年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具有广阔的创新余地。社会老年学又是交叉学科,可以从多门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同一个问题,具有创新的条件。只要研究不是原来母科学的简单重复,还是比较容易出现新意的。创新的观点必须为实践服务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修正和完善甚至自我否定。创新有助于启发思路、开阔视野,这是推动社会老年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二编 人类个体老龄化
第三章 人的寿命与生理衰老
第一节 人的寿命
寿命(life span)有个体寿命与群体寿命(或物种寿命)之分。个体寿命是指在自然情况(即没有任何意外事故的情况)下,生物体从第一次呼吸到最后一次呼吸的时间。群体寿命是指在某一物种群体内的平均寿命,有时也用最长寿命来表示对于某一物种迄今所观察到的某些个体寿命的最高值。人类的寿命通常是根据人口学生命表计算的平均预期寿命来表示的。
一、人类的寿限
人类的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远古人类生活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疾病、饥饿及战争使人类的寿命很短。15万年至10万年以前尼安德特人的估计寿命不超过20岁;据有关资料证实,古希腊人的估计寿命是20岁~30岁;古罗马人是15岁~30岁;中世纪英格兰人的估计寿命是33岁;美国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时期(1628年),人的估计寿命是35岁;而1900年美国人的估计寿命已是48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文化、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增长。我国在40年代的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制度的彻底改变,人民大众政治、经济地位的迅速提高,环境、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到1995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达70岁,其中男性67.36岁,女性71.89岁。目前,平均寿命最高的是日本人,1995年日本男性平均寿命为76.68岁,女性为82.93岁,高龄期占人生四分之一以上的时间, 日本人已从吓人生50年”时代跨人了“人生80年”的长寿时代。
任何物种的平均寿命绝不是生命的极限,人类也是如此。例如,我国1953年7月1日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就有百岁老人3 384,名,这说明人的寿命可以超过百岁。人的寿限究竟有多长?目前尚不能确切回答,因为现在还没有找到确定人类寿限的科学方法,以往一般通过实际的调查和观察,统计历史上人的最长寿限;或考究大量人群绝大多数人能活多久,从理论上探索其可能存活的寿命,从而作出较有根据的预测。目前比较广泛采用的有以下三种预测方法:
(1)根据性成熟理论预测。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应为性成熟期的8至10倍,人的性成熟期(14岁~15岁左右)的8至10倍应该为110岁~150岁。
(2)根据生长发育期预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动物的生长期越长,其寿命越长;法国生物学家布丰(Buffon)进一步提出“寿命系数”的概念,认为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为完成生长发育期的5~7倍,人的生长发育期(20岁~25岁)的5~7倍应为100岁~175岁。
(3)按细胞分裂的次数来预测。根据海弗里克(Hayflick)的“细胞分裂说”,人类细胞分裂代数约在50次左右,平均每次分裂周期约为2.4年,故人的最高寿限大约为120岁。
各国学者对于人类的最高寿限曾做了大量的考察,大多认为在100岁~120岁之间。在我国以100岁~119岁的老寿星为最多,120岁以上的极少。例如,四川省在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全省共有百岁老人1 415人,其中9例(0.6%)年龄在115岁以上,1 406人(99.4%)寿命为100岁~114岁,其中最高寿命为121岁,这与上述资料基本上一致。但要明确人类的最长寿命究竟能达到多少,目前尚有困难。因为影响寿命的因素很多,现在还没有确定最长寿命的科学方法。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502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9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