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申论(2010福建版)
申论(2010福建版)


申论(2010福建版)

作  者:张永生 中国大陆%张成 中国大陆%邓湘树 中国大陆%等

出 版 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丛 书: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教材

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802087262

所属分类:   

标  签:公务员  考试和教材  人事管理  国家行政管理  中国政治  政治  申论  公务员考试  考试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申论(2010福建版)》是由中公教育李永新、张永生、邓湘树、张成、吴鸿民、李琳、于天笑、戴立兴、刘彦等核心一线研发与授课教师倾力打造。凭借“领袖团队打造精品教材”的强烈信念,将多年授课辅导,经验汇于笔下,为考生奉上能够最快速提高公考成绩的深度辅导申论教材。《申论(2010福建版)》以写作学与公共政策学为理论基础,全面把握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提出申论作答的科学思路,总结出“阅读理解——概括分析——提出对策——议论说理”这一申论提高的科学体系。并结合历年真题,在诊断学生通病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讲解,贴近实战,针对性强。

TOP作者简介

李永新,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及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公务员招考有博大精深的研究,主持研发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效果显著的公务员考试辅导课程和全系列教材。讲授深刻、系统、精彩,极受考生欢迎。

TOP目录

前言
申论知识问答
第一章 全面把握申论考试
第一节 申论概述
申论的含义
福建省申论考试的测评要素
福建省申论考试的试卷结构
福建省申论考试的给定材料
福建省申论考试的题目要求
福建省申论考试的命题、阅卷及评分标准
第二节 应对申论考试的根本方法
所有答案都在材料中
系统性思考问题
第三节 福建省历年招录公务员申论考试情况及趋势分析
福建省历年申论考试题材
申论题目的变化趋势分析
第四节 申论考试的备考策略
申论得分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申论考试的备考策略

第二章 申论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试题构成要素
紧紧抓住给定资料
资料的种类
资料的联系
资料的作用
资料与试题的对应
透彻分析申论问题
问题内容
提问方式
仔细斟酌作答要求
硬性要求
软性要求
第二节 答案构成要素
点——要点
因——原因
策——对策
论——论述
第三节 申论要素的运用原则
忠于材料,紧扣题意
持论务正,服从主流
围绕问题,务求解决
简化层次,要言不烦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观照全局,前后照应

第三章 阅读理解
第一节 审题策略
准确审题的要求
审准题意的方法
第二节 阅读理解的原则
时间原则
整体把握的原则
筛选性原则
第三节 阅读理解的应试方法
阅读第一遍——带着问题阅读,了解材料内容
阅读第二遍——理清脉络

第四章 总结概括
第一节 总结概括综述
总结概括题型分类
概括题
归纳题
摘要题
概括、归纳、摘要的写法
资料排序题
标注关键词
背景链接题
总结概括作答要求
内容——全面、凝练、准确、深刻
结构——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语言——精简、清晰、准确
文面——工整、整洁
总结概括的评分标准
第二节 总结概括的策略
定量分析法
盯头瞄尾法
取腹望心法
循筋理脉法
层层见骨法
摘要复述法
彩线穿珠法
散点透视法
聚焦一点法
第三节 总结概括的一般应试方法
删减要素的方法
分类归纳的方法
抓住关键句的方法
寻根究底法
第四节 总结概括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思路
总结概括主要内容的答题步骤及答题思路
总结概括主要内容的答题步骤
总结概括主要内容的答题思路
总结概括主要问题的答题步骤及答题思路
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主要问题的题型
材料中体现了主要问题的题型,
总结概括部分内容的答题步骤及表述的基本形式
总结概括主题的答题步骤及表述的基本形式
第五节 总结概括实战演练
公务员考试制度突显公平机制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
政府诚信问题

第五章 综合分析
第一节 综合分析概述
综合分析主要是对部分给定材料的分析
综合分析的具体题型
第二节 判断型分析
判断型分析概说
判断型分析的分析方法
判断型分析的解题步骤
第三节 因果分析
原因的种类
原因的维度
分析原因的方法
第四节 综合分析实战演练
失地农民利益受损问题
民办教育陷入困境问题
教育乱收费问题

第六章 提出对策
第一节 对策的形式
对策的基本形式
对策的铺垫
对策的主体
对策的总结
第二节 对策的针对性
什么是对策的针对性(如何提出对策)
对策针对性的实战练习(如何提出对策)
第三节 完善对策
完善对策的形式
……
第七章 议论文
第八章 应用型议论文
第九章 申论时政热点关键词链接
第十章 历年考试真题精解
附录

TOP书摘

(一)硬性要求
关于硬性要求,有显在和潜在两个层次。显在,就是明确要求做什么、做到什么样、不能做什么、不能做到什么程度,这是在陈述要求的语句中可以看到的。潜在。就是没有明确限定,不能直接看到要求,而要求又是确实存在的。
从内容把握,申论的“硬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
是给定标题,还是由作答者自拟标题,通常作答要求中会明确说明,如果陈述要求的语句中没有标题字样,那就应默认为自拟标题。给定标题就是命题作文,又分为三种情况:给出完整标题,如“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2005国家)、“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2004国家),都是给定完整标题。有的标题没有说明要不要、可不可加副标题,如“蓝图”(2008浙江),这种情况应默认为给出完整标题,不可另行自拟副标题。因为已经给出标题的试题,跟没有给出标题的情况不同,没有给出可视为自拟,加不加副标题均可:已经给出标题而又未作更具体限定的,按照命题作文的规则,就是默认为完整标题,不得另拟副标题。有的试题中已经限定了标题——“请以‘家园’为题”,却又说可以“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这是自相矛盾,属于非典型试题(2005四川)。因为“为题”并不是“为主题”,主题确定,标题可以自定;而“题”即标题已经确定,却还要作答者自拟,明显是自相矛盾。半命题作文,给出一半标题。由作答者自拟主标题或副标题,如以“由网上募捐所想到的”(2007山东),以“从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发展说开去”(2007北京)为副标题,自拟主标题;不完全命题作文,只给出标题中的一部分,要求标题中包含“家园”、“蓝图”、“共享”之类的字样,也是命题作文的一种形式。
2,材料
是规定必须采用给定资料内容,还是允许作者自选材料、自行调用头脑中储备的论据,选用给定资料中的材料,一般没做明确限定的,应默认为“主要依据给定资料,部分采用自备材料”。有的还规定必须做到几个点——“数字对比”,即引用材料中的具体数字,而且必须是对比性的;“瞬间回眸”,引用材料中的个案性事实资料。3,概括性要求有的题目要求“不得直接引述资料原句”,“不得整句引述资料原文”,这就是概括性要求,对资料的再现必须是概括性的。要经过作答者的整理、加工,以不同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再现出来。与原句的“不同”——非相似性、区别程度是表面的考查要求,概括性——思维的整理程度、认识深度、准确度才是对再现类问题答案考查的本质要求。
4,字数
通常每道题都有不同的字数限制,目前看到最少的是60字,如2003年山东申论第(一)题给四部分材料加小标题;最多的是1,500字,如2005年北京社会在职申论只有两道题,各要求写一篇文章,一为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状况报告,一为命题议论文,字数均在1500字左右。但以命题合理性原则衡量,1500字的限定,而且是两道,明显超出应试者负担能力,不能作为常规标准。一般作文题要求以1200字左右居多,因此就应立足1200字作应试准备。
5,书写
表面上,申论考试并没有普遍对书写提出要求,作答要求中明确要做到“字体端正,卷面整洁,标点正确”的属于少数。由此有的考生和研究者认为书写属于软要求,书写工具、书写位置是谁也不会搞错的,书法则伸缩尺度太大、评判标准太多,无法掌握,只能列入软要求。但从历来各类考试笔试的作答实践来看,书写应列为硬要求。
把书写作为硬要求的必要性缘于申论试卷要靠阅卷者的主观评判,没有考官不爱看书写工整、字迹清晰规范的答卷的,没有谁爱看满纸龙飞凤舞、圈划涂抹的答卷。书法之优劣、卷面之整洁与否,决定着阅卷者的负担,以及生理、心理乃至审美感受。字写得好、卷面整洁的答卷才会为阅卷者普遍接受。即使答案本身充满真知灼见,若在书法和卷面安排上欠火候,也可能损失分数甚至完全达不到应得的分数线。
[书写的测评标准大体分为书写工具、书写格式、书法、卷面安排和处理四个方面,具体要求见第七章。]
(二)软性要求
申论的软性要求通常列在试题的第二部分,标明“作答要求”,是针对答案“应当”、“最好,,做到什么程度、做成什么样的抽象要求,一般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1,关于概括准确
所谓概括准确,就是对于概括对象的扼要性复述必须符合客观标准和实际情况,无偏差、不偏离。目前应试者和研究者普遍对概括性试题不够重视,对概括性问题的理论研究、方法指导严重不足。实际上要答好概括问题并不简单,它在申论考试分数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占全部分数15—30%,又是开门第一题,迎头给阅卷者的第一印象,是轻视不得的。
概括的基本定义为:根据反映一系列属种的概念(词项)的内涵与外延的反变规律。减少某一概念(词项)的内涵,从而得到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词项)的方法。
用较通俗的语言来解说,概括就是找出事物的共同属性,用简短的语句对多个事物进行质的说明,是从认识事物所在的属(较小范围)上升到认识事物所属的种(较大范围)的一种推演方法。
在申论的语境中,概括的对象是给定资料,根据资料的内容,判定资料本身或其反映的问题最本质的属性,建立对事物的抽象性认识,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的这种认识表述出来。
常见的概括实例是对于多个现象,或一个问题的多种表现,认识并把握其共性,用一个包容性较大的概念把这些问题现象或表现全部涵盖在内。概括的对象必须是两个以上,一个事物不能从自己中概括自己,不能从同一个侧面、同一种表现、同一个属性概括出更为抽象的属性来。因此,申论中的概括,是对两条以上材料的概括,是对一条材料中所反映的不同问题、一个问题不同侧面、多种属性的概括。
所谓内涵与外延的反变规律,即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越小,这个概念所覆盖的范围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越大,概念所覆盖的范围就越大。从这一规律来认识,概括就是缩小内涵、扩大外延,用一句话涵盖多个事物。例如:新年工作会议上,张市长致开幕词,李局长做报告,王书记做总结。如果把这些行动的具体说明去掉,去除“开幕词、报告、总结”等不同形式讲话的具体属性,就得到了一个共有属性:领导们在会上讲话。概括什么问题,怎样概括,概括到什么程度,要根据概括的任务、对象,即作答要求的侧重点来确定。如果概括的重点是领导们的行为属性,那么概括结论为“领导们都在会上讲了话”,而不必说明他们讲话的形式、内容;如果重点是讲话人,就要概括为“会上讲话的是市和局领导”;如果重点是会议参加者,可概括为“市政府主管领导、局和局党委领导、局全体干部职工和有关部门”,而不必列举人名、职务;如果重点是讲话的内容,就要概括为“领导们就新一年度的工作目标、任务、要求阐述意见”。
申论试题中的概括,有要求针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要说明的是材料本身的共同属性;有针对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概括,要说明的是通过材料内容反映出来的问题的共同属性。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97

开  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8.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