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人生的亲证
人生的亲证


人生的亲证

作  者:(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著,宫静 译,章坚 校

译  者:宫静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1992年08月

定  价:9.00

I S B N :978710002175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综合  亚洲哲学  哲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阐明这本书所发表的论文题材,我没有用哲理性的说教,也没有以学者观点加以探讨,也许这对我来说更为合适。我生长在一个以奥义书经典作为日常礼拜的家庭,并且在很久以前父亲就作出了榜样。父亲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一直保持着与神的密切交往,但是他没有忽略对世界应尽的责任,也丝毫没有减少对世俗事务的强烈兴趣。因此,我希望这些论文能使西方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印度的古代精神,这种精神曾反映在我们的圣典中而今天仍然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的一切重要言论不是通过词句而是通过精神来判断的——这是在历史中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呈现出来的精神。我们懂得基督教的真实含义是在观察它的当代生活各个方面而得到的——无论如何,它与早期的基督教,甚至在重要方面都可能是不同的。
  印度伟大的宗教圣典对于西方学者来说似乎只具有怀旧与考古的兴趣,但是对我们却具有生活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认为把人类思想和愿望的木乃伊标本,陈列在带有标记的柜子里时,尽管在博学的外衣下永远保存起来也会失去它们的重要意义。
  源于伟大心灵的体验的有生命的语言,其意义永远不会被某一逻辑阐释体系详尽无遗地阐述清楚,只能通过个别生活的经历不断予以说明并在各自新的发现中增加它们的神秘。对我来说奥义书的诗篇和佛陀的教导永远是我的精神财富,因此它赋予我无限的生命力,我已经将它们贯彻到我自己的生活和我的言论中,它犹如天性对于我有独特含义;对于别人同样也期待着他们的证实。而我自己特殊的证明一定会有它的价值,因为它有个性。
  或许我还要补充一点,这些文章用连续的形式汇编起来是为了便于出版。其中一些观点是从几篇孟加拉语论文中选出的,在孟加拉波浦尔(Bolpur)我的学校中,我习惯于同我的学生们进行讨论。我使用的这些译文是由我的朋友巴布·沙迪什,钱德拉·罗易和巴布·阿吉特·古玛尔·钱哥罗瓦尔蒂翻译的。这本文集中的“在行动中亲证”这一篇,是由我的侄子巴布·苏列德拉纳特·泰戈尔从孟加拉语论文“业瑜伽”译出的。
  趁此机会我向哈佛大学詹姆斯·H.伍兹教授表示谢意,由于他公正的评价才鼓舞我去完成这本文集并在我去哈佛大学之前阅读了其中的大部分。我还要感谢欧内斯特·里斯先生的帮助,他热情地提出建议帮我修订并审阅校样。
  关于Sādhanā的发音,还须要说一句,重音应该放在第一个ā上,这是这个字母的宽音。
阐明这本书所发表的论文题材,我没有用哲理性的说教,也没有以学者观点加以探讨,也许这对我来说更为合适。我生长在一个以奥义书经典作为日常礼拜的家庭,并且在很久以前父亲就作出了榜样。父亲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一直保持着与神的密切交往,但是他没有忽略对世界应尽的责任,也丝毫没有减少对世俗事务的强烈兴趣。因此,我希望这些论文能使西方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印度的古代精神,这种精神曾反映在我们的圣典中而今天仍然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的一切重要言论不是通过词句而是通过精神来判断的——这是在历史中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呈现出来的精神。我们懂得基督教的真实含义是在观察它的当代生活各个方面而得到的——无论如何,它与早期的基督教,甚至在重要方面都可能是不同的。
  印度伟大的宗教圣典对于西方学者来说似乎只具有怀旧与考古的兴趣,但是对我们却具有生活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认为把人类思想和愿望的木乃伊标本,陈列在带有标记的柜子里时,尽管在博学的外衣下永远保存起来也会失去它们的重要意义。
  源于伟大心灵的体验的有生命的语言,其意义永远不会被某一逻辑阐释体系详尽无遗地阐述清楚,只能通过个别生活的经历不断予以说明并在各自新的发现中增加它们的神秘。对我来说奥义书的诗篇和佛陀的教导永远是我的精神财富,因此它赋予我无限的生命力,我已经将它们贯彻到我自己的生活和我的言论中,它犹如天性对于我有独特含义;对于别人同样也期待着他们的证实。而我自己特殊的证明一定会有它的价值,因为它有个性。
  或许我还要补充一点,这些文章用连续的形式汇编起来是为了便于出版。其中一些观点是从几篇孟加拉语论文中选出的,在孟加拉波浦尔(Bolpur)我的学校中,我习惯于同我的学生们进行讨论。我使用的这些译文是由我的朋友巴布·沙迪什,钱德拉·罗易和巴布·阿吉特·古玛尔·钱哥罗瓦尔蒂翻译的。这本文集中的“在行动中亲证”这一篇,是由我的侄子巴布·苏列德拉纳特·泰戈尔从孟加拉语论文“业瑜伽”译出的。
  趁此机会我向哈佛大学詹姆斯·H.伍兹教授表示谢意,由于他公正的评价才鼓舞我去完成这本文集并在我去哈佛大学之前阅读了其中的大部分。我还要感谢欧内斯特·里斯先生的帮助,他热情地提出建议帮我修订并审阅校样。
  关于Sādhanā的发音,还须要说一句,重音应该放在第一个ā上,这是这个字母的宽音。

TOP目录

作者序言
一、 个人和宇宙的关系
二、 灵魂意识
三、 恶的问题
四、 自我的问题
五、 在爱中亲征
六、 在行动中亲征
七、 美的亲征
八、 无限的亲征
附录 人
一、 人
二、 超人
三、 我是他
译后记

TOP书摘

书摘
印度人知道当我们受到精神和肉体的障碍而极度地脱离自然界无穷无尽的生命时,当我们仅仅是孤立的人而不是宇宙之中的人时,我们就会提出困惑不解的难题,并且割断了解释它们的泉源,我们试图用各种人为的方法去解释,却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困难。当人离开了他在宇宙中栖息的地方,而行进在人性的单一的绳索上时,这对他来说就意味着摇摆或跌落,他不停地绷紧每一根神经和肌肉,以便在迈步时保持平衡,随后,在他疲倦休息的时候,因为想到自己曾受到万物不公正的待遇而大声斥责神明并在内心感到自豪和满足。
当我们认识到一个人所具有的自由的最高理想时,我们就认识了他的法,他的本性的实质,他的自我的真实含义。乍一看,人类似乎把他藉以获得无限的自我满足和自我扩张的机会的东西认作自由。但是,无疑地,这并没有被历史所证实。我们的启示者永远是那些过着自我牺牲生活的人。人类比较高级的本性总是在寻求某些超越自身而又是最深刻的真理的东西,要求牺牲一切而又使这种牺牲给他以补偿,这就是人类的法,人类的宗教。而人类的自我就是把这种牺牲奉献给祭坛的器皿。
所以我们每天对至高神的礼拜实际上并不是逐步地获得他的过程,而是每天舍弃私我,排除一切阻拦结合的障碍,使我们的意识在献身与服务中,在善与爱中扩展到神的意识的过程。  ……


书摘1
我们能观察到自我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即炫耀它本身的自我和超越它本身并由此而展现其固有意义的自我。为了炫耀自己它试图变得强大,试图站立在它积累的基座上,为自己保留一切东西;为了展现它自己,它放弃他所有的一切东西,这样就变得完美,如同从蓓蕾中绽开的花朵,从美丽的酒杯中倾注出它的全部甘泉。
灯里有油,它被安全地放在封闭的油瓶内,点滴不漏,这样,它就与周围所有的东西隔开并且是吝啬的。但是当灯点亮时就会立刻发现它的意义,它与远近一切东西都建立了关系,它为燃烧的火焰慷慨地奉献出自己储存的油。
这样一盏灯就是我们的自我,只要它把贮藏的财富保留在自我的黑暗中,它的行为就和它真正的目标相矛盾。当自我找到了光明时,它就会立刻忘记自己并贡献出它所有的东西,从而放出更强的光,因为那时就是自我的显现。这种显现就是佛陀宣讲的自由,他曾要求灯燃尽它的油。但是无目的的舍弃,仍然会陷入毫无意义的更加黑暗的贫困状态。为了发光灯必须舍弃它的油,才能使它的贮藏物达到目的,这就是解脱。佛陀指引的道路不仅是自我否定的实践,而且是爱的宏扬,这就是富于佛陀教义中的真正含义。
当我们从佛陀的布道中发觉只有通过爱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时,那么我们一定会领悟到涅槃是爱的终极,因为爱是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任何事物在我们头脑中都会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我们也都需要给它找出一个理由。但是,当我们说“我爱”时,则无须回答“为什么”,爱本身就是最终的回答。
无疑地。甚至自私也会迫使一个人牺牲,但是自私者的牺牲是被迫去做的,正像摘取尚未成熟的果子,你把它从树上揪下来还会碰坏了树枝。但是当一个人出于爱时,对他来说给予就成为一种欢乐的事情,正像果树献出成熟的果子。由于不断地被自私的欲望所引诱,我们的所有财产成了沉重的包袱;我们不能轻易地把它们从我们身上甩掉,它们似乎本来就属于我们的本性,粘在我们身上像是第二层皮,撕掉它们我们就会流血。可是当我们被爱所占有时,它的力量则以相反的方向运动,紧紧地粘附在我们身上的东西就会失掉它们的黏性和重量,于是我们发觉它们原不是属于我们的。我们发现舍弃它们决不是一种损失,而是我们本性的实现。
这样,我们在完美的爱中找到了我们的自我的自由。只有为了爱而做事时才是自由的,尽管它会带来许多痛苦。因此,为了爱而工作在行动上是自由的,这正是《薄伽梵歌》所教导的要无私地工作的含义。
《薄伽梵歌》说明,我们必须行动,因为只有在行动中我们所做的一切才表现了我们的本性。但是只要我们的行动是不自由的,这种表现就是不完美的。事实上,我们的本性由于在欲望或恐怖的强迫下而工作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母亲是在哺育她的孩子中表现她的本性,同样,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脱离行动的自由,而是在行动中的自由,这种自由只能在爱的行为中获得。
神的显现是在神的创造活动中。奧义书说:“智慧、力量和行动都是神的本性。”(《白骡奧义书》Ⅵ,8)它们不是从外面强加给神的,因此神的工作是他的自由。同时在他的创造中,他实现了自身。奥义书在其他地方用别的词句也表达过同样的思想:“从喜中涌现出全宇宙,以喜来维护,向喜前进,最终归人喜。”(《泰迪黎耶奧义书》Ⅲ,6,1)这意味着神的创造没有任何必然的根源,它来自神的无限之喜,创造就是神的爱,因此,创造就是神自身的展现。
艺术家的艺术理念成熟时,有一种欢乐,他把它具体化,并且由于与它保持距离,从而能更充分地得到它。这是使我们的自我与我们分离的欢乐。为了使它比我们自己更完美,于是在爱的创造中赋予它形式。为此就必须有这种分离,不是排斥的分离而是爱的分离。排斥只有一种因素,即分离的因素。而爱有两种因素:分离的因素,这只是一种表象;联合的因素,这才是最终的真理。这正如当父亲抱着儿子往上扔时,看起来是抛弃,但事实则完全相反。
所以,我们必须懂得自我的意义并不是建立在它与神及他人的分离上,而是建立在不断联合(Yoga)的实现中。不是在画布的空白面而是在绘有图画的一面。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哲学家曾经把孤立的自我描述为摩耶(Māyā)、一种幻觉的原因,因为它没有自己内在的真实性。它看上去是可怕的;它把这种孤立提到令人眩晕的高度,并且在现实的美丽面孔上投射下黑影;在外表上它呈现出突然破裂、骚乱和毁坏的样子;它骄傲、专横和任性;它准备抢劫全世界的财富以满足它一时的欲望;它用无情的、残酷的手从美丽的神鸟身上拔下所有的羽毛用以装扮自己,掩盖它的丑陋;的确,人类有这样的传说,在他的前额上永远打着带有不驯服的黑色印记;但是这一切仍然都是幻,是无明的包围;是雾,不是太阳,是预兆爱火的黑烟。
设想一些野蛮人由于无知认为纸币的票据有一种魔力,依靠这种魔力,持有纸币的人就能得到他所需要的一切。于是他收集许多票据,将它们贮藏起来,用各种荒唐的办法对待它们,最后他厌倦了这种努力,得出可悲的结论,即这些票据毫无价值,只适合去引火。但是聪明人知道纸币的票据全是幻,在交给银行以前它们是无效的。只是由于无明,我们的无知,使我们相信我们孤立的自我与纸币的票据一样,其本身是宝贵的。按照这种信念去行动,我们的自我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只有当消除无明时,我们真正的自我才会带着无价之宝来到我们这里,因为他以承受欢乐的永恒姿态表现了他的自我。这些姿态是从神中分离出来的,它们所以有价值,只是因为神的欢乐已经注入其中。当我们将这些姿态归人最初的欢乐(喜),也就是爱时,那时,我们就在银行把它们兑换成现款,并发现它们是真的。
当纯粹需求驱使人们去工作时,这种工作带有意外和偶然的特征,它成为仅仅是暂时的安排;当需求方向改变时,工作就会被放弃并任其毁坏。但是当人类的工作出于欢乐时,它采取的形式就会获得不朽性的因素。在人类当中不朽的人将他自己永恒性的品质带到他的工作中。
我们的自我,作为神的欢乐的一种形式,是不灭的,因为神的欢乐是常住的(amritam),永恒的。这种永恒性也存在于我们人类之中,它使我们对死亡产生怀疑,甚至当死亡成为事实不容怀疑时。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144

版  次:2001年11月北京第3次印刷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5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