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珍妮姑娘(全译插图本)/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文库
珍妮姑娘(全译插图本)/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文库


珍妮姑娘(全译插图本)/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文库

作  者:(美)德莱塞 著,潘庆龄 译

译  者:潘庆舲

出 版 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丛 书: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文库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定  价:9.00

I S B N :9787104022602

所属分类: 文学  >  小说  >  公版小说  >  世界名著    

标  签:外国  小说  插画/插图本  动漫与绘本  美国  综合  外国小说  美洲  世界名著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为《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中的一本,全译插图本。小说《珍妮姑娘》是美国极富争议的作家德莱塞的作品,这位坚持“生活就是悲剧”的作家在该小说中,描写了穷姑娘珍妮和富家子弟莱斯特相爱,后来孤独死去的惨状。作品结构及情节安排独具匠心,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被称为是德莱塞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1900)的姊妹篇。

  《珍妮姑娘》和《嘉莉妹妹》(均为德莱塞的作品)同时跻身于美国《现代文库》所评选出的“20世纪100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中。
  著名评论家詹姆斯·胡尼克称《珍妮姑娘》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令他想起俄国的最伟大的作品,并称此小说有力地表现了人性。
  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也是美国文坛自然主义的先驱,被称为继惠特曼、马克·吐温之后的又一位现实主义大师,《先驱时报》、《内务报》等媒体将德菜塞视为美国的左拉。美国评论家将他与海明威、福克纳并称为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
《珍妮姑娘》和《嘉莉妹妹》(均为德莱塞的作品)同时跻身于美国《现代文库》所评选出的“20世纪100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中。
  著名评论家詹姆斯·胡尼克称《珍妮姑娘》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令他想起俄国的最伟大的作品,并称此小说有力地表现了人性。
  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也是美国文坛自然主义的先驱,被称为继惠特曼、马克·吐温之后的又一位现实主义大师,《先驱时报》、《内务报》等媒体将德菜塞视为美国的左拉。美国评论家将他与海明威、福克纳并称为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

TOP作者简介

德莱塞(1871-1945),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因家境贫寒,他长期在社会底层挣扎,历尽生活的艰辛。1900年,第一部作品《嘉莉妹妹》问世,引起轰动。1911年,德莱塞出版了被视为《嘉莉妹妹》姊妹篇的《珍妮姑娘》。之后,又先后发表了《欲望三部曲》、《美国悲剧》等长篇小说多部。1945年卒于加利福尼亚州。

TOP目录

第一章
……
第六十二章

TOP书摘

书摘
一八八O年秋天的一个早晨,一位中年妇女,由一个十八岁的年轻姑娘
陪着,走进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一家大旅馆,来到账房的台子跟前,打听那
里有没有她能做的工作。她身子虚胖无力,面容坦率开朗,言谈举止却显得
天真羞怯。她那双善于忍耐的大眼睛里,饱含着这么一点忧愁,只有满怀同
情地端详过孤苦无告、心烦意乱的穷人面容的人方能理解。谁都看得出来,
跟在她后面的女儿怎么会有一种羞涩、胆怯之感,使她躲缩在背后,两眼若
无其事地望着别处。要知道,她母亲虽说没有受过教育,但她富有诗意的心
灵里,却充满了幻想、感情,以及与生俱有的慈爱。她父亲则具有一种稳重
沉着的性格,而这些性格在她身上都兼容并包了。此刻正是贫困把她们赶到
这里来的。她们母女俩赤贫如洗的境况是那样富有感染力,甚至连那个账房
都被感动了。
“你乐意干什么样的工作?”他问。
“也许你们这里有一些洗洗擦擦的活儿,”她胆怯地回答,“我会擦地
板。”
她的女儿一听见这句话,就怪别扭地把脸孔侧转过去,这饲不是因为她
不乐意干活,而是因为她不愿让人家一眼就看出她们穷得非出来干活不可。
那个账房倒是颇有侠义心肠的,见到这样的美人儿落了难,不免有些于心不
忍。从那个女儿真的酉般无奈的神情,一望可知她们的遭遇确实是苦不堪言

“请稍等一会儿,”那个账房说了,就走进后面办公室,去叫女茶房的
领班出来。
旅馆里果然有的是工作。经常来擦地板的那个女工走了以后,大楼梯
和大客厅就没有人打扫了。
“跟着她的是她的女儿吗?”女茶房的领班问,因为从她站着的地方就
看得到她们。
“是的,依我看大概是吧。”
“她要是想来的话,今儿个下午就可以来。我想,那女孩子也会给她帮
帮手吧?”
“你就去找女茶房的领班,”那账房回到办公桌跟前高兴地说。“就打
那儿过去,”他指着附近一道门。“她会关照你的。”
原来,吹制玻璃的工人威廉·格哈特本人和他全家屡遭不幸,以上短小
的一幕,不妨可以说,就是这出悲剧的顶点。威廉·格哈特碰到的正是下层
社会里司空见惯的厄运,他每天都得看着他的妻子,他的六个孩子,还有他
自己,就靠哪一天赶上运气好,赐给他的一点儿东西勉强过活。他自己正病
倒在床上。他的大儿子塞巴斯蒂安——他的同伴们管他叫巴斯——现在本地
一家制造货车厂商那里当艺徒,每周收入只有四块钱。大女儿珍妮维芙,虽
然十八岁多了,至今还没有学过任何手艺。剩下的孩子是,乔治十四岁,玛
莎十二岁,威廉十岁,维罗尼加八岁,他们年纪还都太小,什么事都不会干
,只是给全家生活徒增困难罢了。他们生活上唯一的依靠,就是那所房子,
尽管用房子来抵押只借得了六百块钱,毕竟还是属于格哈特的财产。当时他
所以要筹借这笔钱,是因为买下这所房子,已把他全部积蓄都花完了,但他
还想在旁边另搭三个房间和一条门廊,这样一家人方才全能住下。虽然离抵
押期限还有好几年,但因为他日子过得越来越紧,不但把平日攒下来准备还
本的那一点儿钱动用了,就连偿付年息的钱也都花完了。格哈特求告无门,
自己知道日子难过,——医生索取诊金的账单,房子抵押后的按期付息,不
用说,还有向肉铺子、面包房的赊欠,尽管店主们知道他的确诚实可靠,随
他拖欠不还,可是到头来还是信不过他了,——以上种种烦恼沉重地压在他
心上,使他寝食不安,他的病也就迟迟好不了。
格哈特太太可不是一个弱女子。她一直替人家洗衣服,反王有多少洗多
少,其余的时间就得给孩子们穿衣、做饭,打发他们去上学,还要给他们缝
补衣服,侍候卧病的丈夫,偶尔她也会暗自落泪。每当杂货铺不肯赊欠东西
时,她又得常常亲自出去,寻找一一家远一点的新杂货铺,先拿一点儿现钱
开个户头,以后记账赊欠,直到有人警告那位好心的铺子老板切莫上当、不
再让她赊欠的时候,她只好越走越远,另找新的铺子去。那年月,玉米最便
宜。有时她就煮上一锅加碱玉米糁,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吃上整整一个星期
。玉米粉调成粥,也总比没东西吃强些,不过里面要是加上一点儿牛奶,那
就算得上吃酒席了。炸土豆——在他们看来几乎就像一种佳馔,咖啡则是难
得喝上的珍品。煤块是他们提着篮子、木桶,沿着附近铁路车场的岔道两旁
捡来的。劈柴同样也是从附近木栈那里拾来的。他们筑这样一天又一天地熬
着日子,无时无刻不在巴望父亲的病好起来,玻璃厂早一点开工。无奈冬天
转眼就到,格哈特开始感到绝望了。 “我恨不得马上摆脱掉窘境才好,
”——这是那个倔强的德国人嘴上常说的一句口头禅,不过,他说话时那种
有气无力的声音,还是表达不出他内心的焦灼不安。
真是祸不单行,偏巧小维罗尼加又出了麻疹,一连好几天,大家都认为
她八成儿活不成了。她的母亲什么事都顾不上了,只是守在她身旁,一个劲
儿替她祈祷神佑。埃尔旺格大夫纯粹出于人类的同情,每天都过来给那个孩
子认真诊治。路德宗教会①里的旺特牧师,也以教会的名义前来表示慰问。
他们两个人都把一种阴森森的宗教气氛带到了格哈特家里。他们是身穿黑袍
、由至高无上的主派来的神圣使者。格哈特太太好像以为马上就要失掉自己
的孩子,忧心忡忡地守在那小床旁边。三天以后,危险好歹过去了,可家里
连一块面包都没有了。 P1-3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08

版  次:2005-11-01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75.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