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王安石当国
王安石当国


王安石当国

作  者:王晨 著

出 版 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7月

定  价:98.00

I S B N :978755204425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专题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变法初期困难重重,王安石设新机构领导改革。

??王安石欲与同僚合作,无奈反对者步步紧逼。

??面对“冗兵、冗官、冗费”三大难题,王安石拿出一整套“富国强兵”的办法。

??新法动摇权贵利益,反对之声愈来愈高。王安石大胆重用年轻人。

??“新党”在东线发动对夏反击战,在西线招抚青唐、拓边河湟。

??王安石从大处着眼、细处入手,试图实现朝廷和百姓的利益最大化。

??变法改革遭遇层出不穷的阻挠、破坏,改革派渐入疲态。

TOP作者简介

王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大宋之愁》《苏轼的诗词人生》《辛弃疾的诗词人生》《大宋文臣的品格》《缔造的“中兴”》《陆游的诗词人生》。研究方向主要为宋代历史和文学。


TOP目录

楔子

第一卷 翰林

第一章 独往便应诸漏尽

第二章 一民之生重天下

第三章 壮士忧民岂无术

第二卷 执政

第四章 娇梅过雨吹烂漫

第五章 力能排天斡九地

第六章 汉家故事真当改

第七章 江月转空为白昼

第八章 膏泽未施空谤怨

第三卷 青云

第九章 去马来车扰扰尘

第十章 漠漠岑云相上下

第十一章 平皋望望欲何向

第十二章 晓歌悲壮动秋城

第十三章 终随松柏到冰霜

第四卷 平章 

第十四章 独倚青冥望八荒

第十五章 壮节易摧行踽踽

第十六章 有言未必输摩诘

第五卷 独相

第十七章 御水曲随花影转

第十八章 江有蛟龙山虎豹

第十九章 良将西征捍隗嚣

第六卷 河湟

第二十章 白雾青烟入马蹄

第二十一章 当此不知谁主客

第二十二章 将军归佩印累累

第七卷 人间

第二十三章 气力回天到此休

第二十四章 空花根蒂难寻摘

第二十五章 帝青云幕卷寥寥

附录 王安石二次罢相后相关大事编年


TOP书摘

第一章

独往便应诸漏尽

当今的官家名唤赵顼,眼下不过弱冠之年。他从二十岁的年纪登上了天子宝座,成为大宋官家,实在是因为他的父亲——英宗赵曙过于短命了。

说来,赵曙原本没有可能继承帝位,因为他并非仁宗皇帝赵祯的亲子。然而宋仁宗的三个儿子不幸先后夭折,自庆历三年,赵祯便再没有男性子嗣。在这种情况下,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宗实(即赵曙)因曾养于宫中,在嘉祐七年被立为皇子。赵祯也委实有些可怜,自己的堂兄弟赵允让有二十二个儿子,而贵为天子的他却没有一个能长大继承帝统的亲生儿子。

幸运的“十三团练”赵曙做了官家后,却“背叛”了将帝位和天下交给他的仁宗,要追尊自己的父亲赵允让为皇考。可是赵曙是以养子身份被立为皇子,从而纂承仁宗的帝统,从法理上来说,自然应当以仁宗为皇考,至于生父赵允让,他只能称之为“皇伯”。宰相韩琦、曾公亮和副相欧阳修都支持英宗追尊生父为皇考的想法,但司马光、吕诲、范纯仁等大臣则激烈反对。几年来朝廷为了此事闹得不可开交,英宗一朝短短四年时间,朝中一直存在这样的争议,是为濮议之争。

另外,仁宗朝四十年日积月累的种种弊病,几乎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而如今全摆在了二十岁的官家赵顼御案前。事实上,天水赵家的大宋出问题已经很久了。真宗皇帝赵恒东封西祀,大搞天书祥瑞,广兴土木,加之后来章献明肃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大肆营建塔庙宫观,财政上早已埋下祸根。到了仁宗朝后期,问题日益严峻,朝廷已无力解决。

四月初四(乙巳日),东京城皇宫大内,垂拱殿。

年轻的官家立在御案旁,俊秀英朗的脸庞上有着一丝急切和期待的神色。

须臾,閤门官吏引着一位紫袍的文臣上殿,来者乃是新除的翰林学士王安石。

“臣见过陛下。”王安石立定一揖。

这是赵顼第一次见到他闻名已久的王安石。原来赵顼登极前,王府里的随龙人韩维每有高论令赵顼惊奇时都会说:“此非是臣之见,乃王安石所说。”这让赵顼在十来岁时就记住了王安石这个名字。

定睛望去,只见御座丹墀下的这位大臣立得极是方正,一张国字脸,浓眉大眼,有着颇深的法令纹,严肃中透着威严,三绺胡须似乎未曾好生打理,显得有些随意。

回过神来的赵官家赶紧上前托住王安石的双手道:“卿且坐下与朕说话。”

原来今日令王安石越次入对,官家还觉得不够隆重,事先令内侍搬来了杌凳,这可是给宰臣或元老重臣的礼遇。

“臣惶恐。”王安石待官家坐回御座后,再次一揖,便不作推辞,径自坐了下去。

赵官家道:“朕久闻卿道术德义,士林称许。有忠言嘉谋,当不惜告朕。方今治理天下,当以何为先?”

王安石也是初次见到这位皇帝,年轻的官家继承了英宗俊朗的面貌,虽年甫弱冠,但留着短而精致的龇须,一双细长的凤眼更是炯炯有神,满怀着期待。

王安石对治国问题早已思考多年,便不假思索地应道:“以择术为始。”

赵顼微微颔首:“卿以为唐太宗何如主?”

王安石正色道:“陛下在治国上,事无大小,当以尧、舜为效法之榜样。唐太宗所知不远,所为不尽合法度,只不过适逢隋末天下大乱,文帝子孙昏恶无道,故唐太宗才被后世称许。天道有升有降,人世间国有兴衰、民有善恶,处今之世,恐须每事以尧、舜为法。尧、舜所为,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后来之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故常以为尧、舜为高不可及。却不知,圣人治理天下,确立法度,常常以最广大、普通之人为标准,故能周遍万物。”

赵顼略思考了一番,王安石说唐太宗不值称道,确实出乎意料,但说要效法尧舜,也并无什么稀奇,这样说的大臣多得很。

“卿可谓责难于君矣,尧舜这等上古贤君,朕自视渺然,恐怕无法符合卿之期待。不过卿可尽心辅佐朕,你我君臣勉力为之。朕想来,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原因何在呢?”

王安石看出了这位年轻官家想要锐意改革的雄心。其实每一位天子即位之初都想要有一番大作为,但现实是积重难返,种种弊病和朝野纷争繁复,这些很快会让皇帝们放弃大动干戈,而选择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现在官家也把这样的问题抛给了他。是时候去试一试了!

“陛下,以臣愚见,我太祖皇帝躬上智独见之明,太宗则承之以聪武,真宗而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臣在仁宗时即为侍从近臣,仁祖之施政本末与朝野人事,此臣所耳闻目睹,试为陛下分说一二。昭陵(即仁宗)在位四十有二年,实有百年未革之弊!我仁祖一朝,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

赵顼听到这句话所受震动如白昼惊雷,他从没有从哪位大臣或者奏疏札子里听闻对仁宗一朝这样直接而尖锐的“批评”。王安石居然说在仁宗统治的四十二年里,虽有重用正道君子,但所用奸邪小人也不少;虽有被采纳正确的治国意见,但祸国殃民或苟且因循的邪说也时有施行!这可真是道常人之不敢言!

年轻的官家虽然登极不久,却已听腻了各种似是而非的场面话,今日听到王安石的肺腑之言,不啻黄钟大吕在耳畔炸响。

“卿必有真知灼见,愿卿有以教朕!”

赵顼从御座上激动地站了起来,王安石随即起身深深一揖。

“臣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臣以浅陋,误承圣问,又口出狂言,迫于日晷,不敢久留。况此中因果非一,请陛下许臣退还私邸,粗为文墨,写就文字进呈。”

赵顼明白王安石此时郑重其事的意义,他觉察到一种君臣之间风云际会的神奇感觉。在这一刻,他才算真正相信了古人所说的,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而风期暗与文王相亲,君臣之遇合,盖亦有天数哉!

禁中,中书门下政事堂。

因韩琦已经罢相回了老家,此时的政事堂里只剩下一位独相,即集贤相公曾公亮;副宰相则是两位参知政事赵抃和唐介。

曾公亮已年近古稀,两位参政也已花甲,此刻正议论着王安石越次入对的事情。

早年以“铁面御史”闻名朝野的赵抃开口道:

“仆以为王安石之为内翰,乃恰如其分之事。王安石文学德行都是上佳之选。只是官家如此迫不及待召其越次入对,似乎……”

这位曾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更弹劾过无数朱紫大员的副宰相,这会儿言语中的意思似是在暗示,虽然王安石被召还京师担任翰林学士是无可厚非的,但陛下如果要进一步重用王安石,就值得商榷了。

“阅道(赵抃字)所言极是,”唐介也开了口,“安石之学问固然好,撰写内制大诏1绝无问题。可若官家急于进用,不次擢拔,让安石位列二府,依某来看,却是不妥!”

唐介之名,比赵抃有过之而无不及,时人称其为“真御史”,所谓“直声动天下”。凡谈到唐介,必曰唐子方(唐介字)而不敢直呼姓名,以示敬重。昔年仁宗在位期间,张贵妃(即后来的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因为“枕边风”的关系,骤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随即授予张尧佐四大官职,唐介便与包拯等一同进谏论列,大加反对。仁宗皇帝无奈,只得除张尧佐为宣徽使、知河阳府,算是让了一大步。同僚们见陛下从善如流,也就不再劝谏。谁知唐介却不肯罢休,继续反对将仅次于宰相、执政的宣徽使授予张尧佐这样的外戚,并弹劾宰臣文彦博通过内侍给张贵妃送礼,勾结张尧佐——故应当罢免文彦博宰相一职,改拜富弼为相。盛怒之下的仁宗皇帝威胁唐介,说要将其远窜岭南2,唐介居然顶撞天子说:“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因而差点被贬为春州别驾3。

宰相曾公亮想到唐介的这些往事,不禁暗暗摇头。虽然自己官职高于唐介,但有时也得对他避让三分:譬如,原本在早朝前,宰相在待漏院看百官所进奏疏时,即便是参知政事这样的执政也不能一同看,属于宰相的机密特权。但是唐介却指着曾公亮的鼻子质问,说在朝廷中处理政事,有文书却不能第一时间知晓内容,如果陛下垂问,难道要执政们都一言不发吗?曾公亮不得已,便把文书拿给唐介和其他执政看,自此居然形成了惯例。

此时,曾公亮抚了抚自己漂亮的长须,笑道:“子方终是耿直,在台谏为黄钟大吕,天下闻名。在政府,当为陛下分忧,我辈于中书,须得谨言慎行。所谓有容乃大,先须容他,观其言行后效,方知君子小人之别,才与不才之判。吾侪正当勉力辅佐官家,实心办事,以令名威福归于陛下,则纵然怨谤交集,又何妨哉?”

曾公亮显然话里有话,似在讥讽唐介不识大臣体,做了副宰相还拿当御史、谏官的那一套逻辑在中书喧哗,既然身为宰辅,应该把好名声留给陛下,把骂名留给自己,这才是忠君之道……

于是赵抃赶紧打圆场道:“是了,曾相说得也不无道理。我们且少安毋躁,陛下新登极御宇,正需进用人才。此事不只是关乎朝野天下的治乱安定,也关乎陛下威望。我们为人臣子,须替陛下考虑。况且王安石为词臣,乃极妥帖。许是官家刚即位,正要广开言路,令久负盛名的安石越次入对,也并非稀奇事,无须过虑。”

曾公亮坐在位子上朝赵抃拱了拱手道:“阅道高见,曾某自愧不如。”

唐介却仿佛并不满意,扭过头站起身,竟先出去了。

这日晚间,本正该用晚膳的官家赵顼放下象箸,随即拿起方上呈的奏疏似浑然忘记了眼前的玉盘珍馐。他早已吩咐,若是閤门司得了王安石的奏疏,须立即送来,一刻不得耽误。虽然上午奏对时,王安石声称要退还私邸之后方写就文字进呈,但现在看来这位新任的翰林学士也正迫不及待地要向自己展布才思。

官家不免喜出望外地看起了字体较寻常表状更大的札子4:

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臣以浅陋,误承圣问,迫于日晷,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窃唯念圣问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故敢昧冒而粗有所陈。

伏唯太祖躬上智独见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扞夷狄,内以平中国。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下先。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为事。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646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4.7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