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结构人类学(0)
结构人类学(0)


结构人类学(0)

作  者:[法]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 [法] 樊尚·德巴纳 编

译  者:张祖建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丛 书:列维-斯特劳斯文集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定  价:99.00

I S B N :978730032857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人类学/民族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这部文集分五个部分,文章排序不按时间先后。事实上,各篇文章的正式发表日期是我们掌握的时间顺序。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况且是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这一时间顺序无法显示文章问世的真实时间,也无法显示撰写或构思的日期。根据主题给文章排序还有两条理由:首先,这样做符合列维-斯特劳斯本人为两卷《结构人类学》设计的体例;其次,避免把这里搜集的文章简单地当成“遗产”去阅读,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汇集一位大作家青年时期的文章,也不是表明他的作品如何诞生,而是给读者提供一些被遗忘或不为人知的文章。这些文章丝毫没有丧失现实性——今日世界往往重新赋予它们某一方面的现实意义。

  本书末尾附有这些文章起初发表的出处。17篇文章有12篇起初是用英文发表的。至于列维-斯特劳斯当初是直接用英文撰写——不排除有人帮忙——还是他本人用法语写就后译成英文,对此我们不得而知。有的文章发表时注明了法语原作的出处(首章和第十二章),有的则在英语原作后头,附上列维-斯特劳斯本人的法语译文(第七章)。第二章和第十一章的法语原作已经找不到,于是,我们在1942年帕特丽夏·勃朗的英译本基础上,将其回译为法语。如果文章是我们自行翻译成法语的(第二章、第四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文末会予以注明。凡原文用大写字母的和断句之处,我们一律遵例照抄。不过,如果有些部落名称在各篇文章里有所不同,我们就按照排印的规矩,统一拼写法。

  原文出版时所附的各类图表,我们也尽可能采用,尽管技术上并非总是做得到。例如,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所用的单幅插图胶片,质量差得已经没法用了,于是我们只保留能够觅得高质量复制件的照片。至于第十二章的插图,部分采用原文里的图像(只要找得到),部分为1943年版里出现的器物的新近照片。


TOP作者简介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1908-2009),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法国五位结构主义大师之一。

  列维-斯特劳斯早年就学于巴黎大学。青年时代爱好哲学,并醉心于卢梭、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嗣后致力于文化人类学研究达50余年之久。20世纪30年代他曾在巴西考察当地土著社会多年;40年代旅美期间钻研英美人类学与结构语言学,陆续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自1959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他的学术影响波及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

  

  樊尚·德巴纳,日内瓦大学现代法语语言文学系教授,曾襄助出版《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作品集》(伽利玛出版社“七星书库”,2008)并撰写序言,主持校订本《忧郁的热带》一书的刊行。


TOP目录

历史和方法

第一章 法国社会学

第二章 缅怀马林诺夫斯基

第三章 爱德华·韦斯特马克的著作

第四章 南比夸拉人的名字

个人与社会

第五章 五篇书评

第六章 幸福的技巧

互惠性和等级制度

第七章 南美印第安人的战争和贸易

第八章 原始社会里的权力理论

第九章 互惠性和等级制

第十章 一个原始社会的对外政策

艺术

第十一章 印第安人的美容术

第十二章 美国自然史博物馆藏西北海岸的艺术

南美洲民族志

第十三章 亲属称谓在巴西印第安人当中的社会应用

第十四章 关于南美的二元组织

第十五章 图皮一卡瓦西卜印第安人部落划分与历史沿革

第十六章 南比夸拉印第安人

第十七章 瓜波雷河右岸诸部落

参考文献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简介

樊尚·德巴纳简介

部落名称对照表

人名地名对照表

TOP书摘

序言

  《结构人类学》文集的出版曾遭布里斯·帕兰婉拒,那时他担任加斯东·伽利玛的秘书和出版顾问。据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说,帕兰的原话是“您的思想尚不成熟”。看来这是他给出的婉拒理由。列维-斯特劳斯没有说清这件逸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只说“那是在写作《忧郁的热带》之前”,也就是1953年或1954年。不久以后,列维-斯特劳斯说,帕兰“敌视民族学”。尽管如此,我们对于帕兰的理由不必较真。我们猜想,帕兰必定对这部文章合集心怀疑虑,因为这一类文集往往收入内容混杂和重复的文章,能够结集成一部好书者寥寥。列维-斯特劳斯把《结构人类学》的书稿交给了普隆书局,文集最终于1958年出版。这已经是《忧郁的热带》问世三年之后的事了。列维-斯特劳斯并没有满足于把旧文汇辑起来,配上应时的序言。他提交的是一部结构严谨的文集,各篇文章不是敷衍地依照发表时间编排,而是按照5个部分共17章组织思考。文集从最基本的层面开始,即社会现象的组织结构(“语言与亲属关系”),逐步进入“社会组织”的层面,然后从仪式和神话(“巫术与宗教”)里以及塑形创作(“艺术”)里捕捉隐蔽结构的具体表现,最后一部分探索民族学在社会科学和教学中的地位(“关于方法和教学的问题”)。全书冠以一篇雄心勃勃的序言,分别阐述民族学和历史学的角色。那个时期,历史学是社会科学里最引人瞩目和最有新意的学科;在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新创办的第六学部里,历史学享有重要地位。这间学府后来更名为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名为“宗教科学”的第五学部执教。

  回想当年,在结构主义的传播和兴起的过程中,《结构人类学》的问世显然标志着一个关键的阶段。这本编排得当的书在这个过程中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个基于民族志数据的明确主题之下,它阐发了极新颖的思考和理论抱负,同时吸纳了其他学科(语言学、历史学、心理分析)的知识和英语文献,从而赋予这个主题很大的效力,而且用一个提纲挈领的书名强·化之。我们还记得,那是一场冒险,事先没有成功的把握。必须指出,回顾性文字很容易依照刻板的时间顺序,逐一列举出版和建制方面的成就,然而,作为定语使用的“结构”一词当年还相当生僻,起这样一个书名要冒点风险,因为思想史上不乏此类标新立异的新名词,一时间喧嚣鼓噪,转瞬即烟消云散。

  因此,《结构人类学》绝非在一个书名之下,勉强地撮文结集。对于1973年发表的,体例跟第一卷相似的《结构人类学(2)》亦应作如是观。《结构人类学(2)》的第一部分题为“展望”,探讨当代人类学的历史或史前史,接下去是第二部分“社会组织”和第三部分“神话和仪式”,最后一个部分“人文主义和人文学科”篇幅较长。这一卷里的文章也是按照思考阶段编排的,无关时间先后。该书的末尾收入了1952年发表的《种族与历史》,时隔20年,这篇讨论文化多样性和演化论的文章,尽管观点依然新颖,但是在第一卷里却没有合适的位置(第一卷的论述语气更为确定,学科针对性更强,较少关注把民族学放入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不过,这篇论文对于思考人文主义和进步等概念,是一个恰逢其时的补充。

  《遥远的目光》于1983年出版。若不是“结构”一词被思想界跟风滥用,“掏空了意义”,列维-斯特劳斯本来打算用《结构人类学(3)》作为书名。这本书尽管结构与前两卷文集不同,依循的原则却是一样的;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民族志,而是更直接地跟当代的理论和观念形态展开对话,主要涉及人类活动的制约形式。

  总之,两条结论摆在我们面前。首先,两卷《结构人类学》不单单是文章合集,而完全是两本书,是在尝试重新界定的辩论空间之内的理论阐述。其次,纵观列维-斯特劳斯的整个职业生涯,他对人类学、人类学的方法和对象的构想从未改变。他著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特点就是一以贯之。唯一的真正例外也许是自然与文化之分。这个区分起初是作为一个人类学的不变量提出来的(见于1949年的《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这跟18世纪初以降的社会科学一脉相承;后来,根据1962年的《野性》第二章和第十一章的法语原作已经找不到,于是,我们在1942年帕特丽夏·勃朗的英译本基础上,将其回译为法语。如果文章是我们自行翻译成法语的(第二章、第四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文末会予以注明。凡原文用大写字母的和断句之处,我们一律遵例照抄。不过,如果有些部落名称在各篇文章里有所不同,我们就按照排印的规矩,统一拼写法。

  原文出版时所附的各类图表,我们也尽可能采用,尽管技术上并非总是做得到。例如,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所用的单幅插图胶片,质量差得已经没法用了,于是我们只保留能够觅得高质量复制件的照片。至于第十二章的插图,部分采用原文里的图像(只要找得到),部分为1943年版里出现的器物的新近照片。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00

版  次:1

加载页面用时:7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