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
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


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

作  者:李山 著

出 版 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7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54558109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传统文化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若问谁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恐怕非孔子莫属。他的人生哲学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影响了每一代中国人。正因如此,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是什么机缘让他发现“仁”“恕”的道理,诸如此类问题,至今仍吸引我们不断追问。“圣人”“仁者”“丧家狗”,人们曾给予孔子种种标签。本书作者李山,提炼孔子的十五个横截面,将孔子少贱多能、学琴问礼、相鲁定乱、周游列国、杏坛讲学、删述六经的非凡一生,与“不耻下问”“敏事好学”“为政以德”“推行仁治”“有教无类”“存道垂宪”的言行思想互相印证,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永不妥协的大生命”。
孔子的一生,是少年丧父、中年无妻、老年丧子又丧徒的一生,也是见其进、未见其止的一生。不论身处何地,有何境遇,他始终不忘自己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尝尽人世间的辛酸苦楚,虽然一直碰壁,但从未放弃。在春秋末年那个黑漆漆的乱世,他的“仁”道主张为苦难的人世留下了光亮。他一辈子的坚持,展示了一个生命的大格局。

TOP作者简介

李山,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师从启功、聂石樵、夏传才等学界耆宿。在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文化史领域皆有研省,尤以《诗经》研究成就斐然。
曾出版《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中国文化史》《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建构》《〈诗经〉的创制历程》等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在学界有较大影响。
曾受邀录制《百家讲坛》《腾讯微课堂》等节目;2006年被选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十佳教师”;2007年和2009年分别获得评师网“最佳教授”和“全国魅力教授”称号。

TOP目录

引子
第一章“陈俎豆,设礼容”:生于礼乐之邦
第二章“有教无类”:孔子办教育
第三章“道之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子奚不为政”:面对阳虎之乱
第五章“四方皆则之”:孔子从政
第六章“丧家之狗”:孔子周游列国
第七章“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南游
第八章“子为国老,待子而行”:孔子归国
第九章“仁者,人也”:“仁”的真义
第十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的人文主张
第十一章“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存传典籍
第十二章“信而好古”:《尚书》与《春秋》
第十三章“后其祝卜”“观其德义”:孔子赞《易》
第十四章“弟子弥众,至自远方”:孔子和他的门徒
第十五章“哲人其萎乎”:孔子之死
尾声孔子是一个大生命
孔子年表简编
孔子家谱

TOP书摘

第一章

“陈俎豆,设礼容”:生于礼乐之邦

要讲儒家,要讲儒家文明,要讲儒家的思想,讲它的生活观念,讲它的社会理想,当然离不了讲孔子。讲到孔子这个人,我们先要讲讲他的家世,以及他的生平。了解了他基本的生命历程,之后才能理解他何以提出那样的思想。

先王之裔:孔姓的由来

(前711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左传·桓公元年》

(前710年)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太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左传·桓公二年》

孔子的家族延续到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之久了。如果文献中记载的是事实的话,从孔子往上算,还有很长的世系,他最远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尧舜之后是夏、商、周,夏王朝近五百年,商汤伐夏桀,商王朝延续了五百多年后,新的王朝又出现了,这就是武王灭商纣建立的周王朝。古代有一种观念,灭人的国家,不灭人家的香火后代。因为没有了香火后代,逝者就成了孤魂野鬼,就要四处游荡,找人作祟。商朝那些先王,如果成了作祟的孤魂野鬼,找谁闹?当然要找周王闹。在这样一种愚昧的迷信观念之下,商王朝被灭后,周人特意为其保存了一支后人,分给他们一块地方,让其建一个邦国,去“血食先王”。“血食”就是给祖宗神灵上供牛羊猪的生肉。这个保留了殷商后裔的国家就是宋。

宋在哪儿呢?在今天河南商丘附近。宋国的第一代君主是微子启。他是商纣王的庶出兄长,庶出就是妾生。周武王克商时,他可能较早投诚,所以周人灭商后不久,准确地说是在周成王时代,周公旦平定了商纣王的嫡子武庚联合“三监”(“三监”是周武王在殷都朝歌附近建立的三个姬姓诸侯国,其国君分别为管叔、蔡叔和霍叔,都是周武王、周公旦的亲兄弟,负责监视武庚,“三监”在武王死后,不满周公旦摄政,而与武庚联合发动叛乱)发动的叛乱后,就封微子启于今天的商丘一带,建立了宋国。宋这个邦国,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由此,也可以说微子启是孔子的祖上。

微子启是宋国第一代君主,第五代君主就是宋湣公。宋湣公有个儿子叫弗父何,他就是孔子的十代祖。按照文献上讲,孔子这位十代祖,本来是有资格做宋国君主的,但他让贤了。这样的举动让弗父何获得了很大的名声。一点儿小权力、小富贵,让就让了,君主那样高的位子还能让,这就不是庸常之辈所能做到的了。许多年以后,在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鲁国的一位大贵族还在说弗父何让位的故事,称赞他是个圣人。

弗父何后人往下传,就传到了孔子的七代祖正考父。这个人作为大夫,辅佐过宋戴公、武公、宣公三代君主,官做得越久,越是谦恭。据说为他铸造的鼎上刻写的铭文是:“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zh`n)于是,鬻(zh4u,粥)于是,以糊余口。”大意是正考父受册命越多,态度越谦恭,腰弯得越低,生活上越是简朴小心。可知正考父是一位非常谦虚谨慎的人。正考父生活的时代已经是西周后期及春秋早期了。文献记载他曾带着《诗经·商颂》的写本到洛阳周太师那里做过一番校正,是一个关心典籍传承的人。他想不到的是,他的七代孙孔子,也整理过《诗经》,使散乱的《雅》《颂》诗篇“各得其所”。而且,包括《诗经》在内的几部典籍在孔子这里,被确定为传之久远的文化经典。

到了孔子的六代祖,这个家族遇到了大麻烦。今天都说孔子姓孔,这个“孔”,又是怎么来的呢?准确地说,“孔”不是姓,而是氏。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从弗父何到孔父嘉这一辈,已经到了第五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五代祖之后的“凤子龙孙”,就得另立宗族。这另立宗族的第一代既然叫作孔父嘉,按古代命名习惯,孙子一辈就可以取祖父名中的一个字当作自己的氏。照此例,孔父嘉的孙子辈,就可以叫“孔某某”了。这个“孔”,就是从孔父嘉的“孔”来的。

说起来,孔子的“孔”不是姓,孔子家族应该跟宋国国君一个姓,子姓。不过在古代,妇女称姓,男人称氏而不称姓。现在常见一些书中把周武王称为“姬发”,周公称为“姬旦”,古人是不这样叫的。所以中国现在很多家族的所谓姓,原先都是氏,氏是姓的分化形式。比如姓张的,据说就是因为从事造弓箭这一行当,就姓了“张”了。至于从事造弓箭这一行当之前姓什么,就没法知道了。

言归正传,孔父嘉在宋国做过大司马,辅佐宋殇公。宋殇公在位十年,打了十一仗。十年打了十一仗,一个国家,平均每一年都不歇着,还加塞儿饶了一场,你想想宋国的老百姓那日子过得有多惨!过得不好,百姓就有意见。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野心家出来利用民意生事端,为自己捞好处。这个人叫华督。华督一看自己有机会上台,就撺掇老百姓闹事,借民怨把孔父嘉杀死了。

孔家的这次灾难,还有另外的记载,把华督杀死孔父嘉的事件解释为“桃色事件”。《左传》中说,孔父嘉的夫人非常漂亮,有一天出门不小心给好色的华督看到了。“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华督见了孔父嘉的老婆后,魂不守舍,忘乎所以,色眯眯地老远迎着看,人家走远了还追着看,情不自禁,流着口水说:“美而艳!”好色的华督,惦记上人家老婆,就开始耍手段整老公,夺权且夺妻。这是《左传》中的记载。

不论具体情形如何,孔父嘉最终家破人亡了。孔家的男人由原来的大夫身份降到了士,在宋国也待不下去了。据说又过了两代,到孔子曾祖孔防叔就举家来到了鲁国。孔防叔在宋国是贵族,可迁移到他国,原来的身份只有参考价值,前提还得是人家买账。孔防叔在鲁国大概是做鲁国贵族的家臣。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有力如虎:孔子父亲的战功

晋荀偃、士匄(gài)请伐偪(fú或b~)阳,而封宋向戌焉。荀罃(yíng)曰:“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固请。丙寅,围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陬人纥抉之以出门者。

——《左传·襄公十年》

叔梁纥这个名字很奇怪,怎么不姓孔呢?“叔梁”是他的字,“梁”就是“良”,良好的意思。古人用伯、仲、叔、季给儿子排行,照此例,孔子的父亲应该排行老三。他的大名是“纥”。叔梁纥是字、名同称,这是古人称呼上的一种习惯。在《左传》里,叔梁纥又被称为“陬(z4u)人纥”“陬叔纥”。可不能小瞧这个“陬人”,其意是陬邑大夫,这是士一级的大夫。那么,叔梁纥怎么有资格做起鲁国的官了呢?是拉关系、走后门、溜须拍马?都不是。叔梁纥有赫赫的战功。在《左传》这部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著作里,两次记载了叔梁纥的战功。

第一次是偪阳之战。据《左传》记载,此战发生在鲁襄公十年(前563年)。此战由晋国主导,参战的都是晋国的同盟国,目的是联吴制楚。当时鲁国也派大臣孟献子率领军队参战。偪阳这个东方小邦,城邑不大,但在亡国之灾面前表现得却很顽强。战斗中,他们采取了关门打狗的办法,放一部分鲁国士兵冲入城门,之后把城门放下来,眼看冲进去的鲁国士兵成了瓮中之鳖。千钧一发之际,突然冲上去一个勇士,双膀一用力,“嗨”的一声,把厚重的闸门托了起来!当时在场的人都看傻了,这分明是大力神下凡啊!这位勇士就是叔梁纥。

叔梁纥第二个战功是在守防邑时建立的。这件事发生在偪阳之战后七年(鲁襄公十七年,前556年)。七年过去了,叔梁纥的英雄气概仍不减。这一年秋天,齐国军队进入鲁国境内,其中一路包围了鲁国的城邑防(今山东泗水县境内),鲁国地位很高的大臣臧纥被围在了城里。鲁国人赶紧派军队从一个叫阳关的地方出发去为防邑解围,可军队走到了一个叫旅松的地方,就不敢前进了。援军踌躇不进,怎么办?正在守卫防邑的叔梁纥又站了出来!他和另外两位勇士带领三百甲士,趁着夜色,从防邑突围,把臧纥一直护送到旅松,之后,又领着三百人杀回防邑,继续守城。齐国在上一年就打过鲁国,结果被一个叫孟孺子的勇士给吓了回去,不想这一次又碰上了叔梁纥。齐国人心里打鼓,心想:鲁国到底有多少这样的勇士啊?心里一怕,就撤军了。

两次战争以后,叔梁纥英雄好汉的声誉就在鲁国传开了。这里插几句,史书上写孔子的六世祖母是大美人,因此孔子的遗传基因里有漂亮的质素;叔梁纥又是力士、勇士,所以孔子的身材容貌应该不会差。据说孔子年轻时就被叫作“长人”(个子高的人),有研究认为他的身高有一米九三。长得不差,身材高大,该是高大健美的古代帅哥模样啊!可是你看我们古人画的孔子像,缩着脖子,龇着牙,样子实在不敢恭维!不过古人这样画,也有其来历,这就是“圣人奇相”,即非凡之人都长得稀奇古怪。这样的说法,先秦时期就有了。明清以来人物画已经非常写实,孔夫子像却画成那副尊容,就是为突出他有“奇相”。

因为战功,叔梁纥的身份有所提升,做了陬邑这个地方的官员。所以,孔子的出生地不在今天的曲阜。人们今天到曲阜去看“三孔”(孔府、孔庙和孔林),实际上这个地方不是孔子的出生地,因为他父亲做官、生子都不在这儿。他父亲在曲阜的城外做官,《史记·孔子世家》说是鲁昌平乡陬邑,到底在哪里,具体地点说法不一,有人说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南,有人说在今邹城,也有人说就在今曲阜往东南走十几公里的地方,那个地方现在还有息陬镇,以“陬”为名的村子还有好几个。可能后一说较接近事实,因为叔梁纥的墓地就在这一带。正因为叔梁纥在陬为官,娶妻、生子也应该就在这里。

这就是孔子的先世,一个很遥远的世系,一直传到孔子这儿。因为有了孔子,这个姓氏传得非同一般,到今天已是第八十代了!

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出生

徵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而字仲尼。

——《孔子家语·本姓解》

叔梁纥是战斗英雄,本领高强,力大无比,但他也有自己的遗憾,觉得对不起祖宗:这么多年他始终没有生出一个合格的儿子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叔梁纥倒不是无后。他先娶了一个妻子,又娶了一个妾,给他生了几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有记载说叔梁纥在孔子之前,一共育有九个女儿。九女之外,就是妾给他生的那儿子,叫孟皮,又有一说叫伯尼。不幸的是,孟皮有足疾。文献上没有交代是什么病症,总之是腿脚不利索。要知道,古代祭祖的时候,家里面男主人一瘸一拐地行礼上供,是不合礼仪的。所以叔梁纥就想着再娶一房,于是娶了孔子的母亲颜徵在。

颜徵在嫁给叔梁纥,司马迁写《孔子世家》记录这件事情时用了“野合”两个字,说是“野合而生孔子”,又说是“祷于尼丘得孔子”。关于“野合”,古人的解释多是说,叔梁纥娶颜徵在不合礼法,因为俩人的年岁差别太大,颜徵在才十七八岁,叔梁纥却是六十开外的老头子了。按照这种解释,一个六十岁开外的老头子,娶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女孩能答应吗?文献记载说颜徵在是遵从父命,也可能是她看上了老英雄,爱的是叔梁纥的英雄本色,也就不嫌他老了。反正这是一段奇特的婚姻,而且生了个了不起的儿子。

关于“野合”,也可以有其他的解释。这得从“祷于尼丘得孔子”一句求解。尼丘是一座小山,是蒙山的一部分,在曲阜东南三十公里左右。

有一部电影叫《五朵金花》,讲兄弟民族的故事。说是在一个叫蝴蝶泉的地方,男女对歌相亲,自由选择爱人,到了会见的时节,大家盛装前往,英俊而善于歌唱的少男少女会有好的选择和归宿。这样的习俗不只是兄弟民族有,汉民族也曾有过。

按《周礼》记载——注意,这样的记载实际上已经被包装过了——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在一些有桑林的河畔,大龄男女们可以自由相会。这个节日里发生争夺纠纷,国家还有官员媒氏专门负责调解。平常是不行的,不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配,叫作“奔”,《诗经》里就有谴责这种行为的句子。但在这一天没问题,不但没问题,《诗经》里还难得地记录了当时男女对歌的篇章,其中有一首诗叫《褰裳》,是这样唱的:“子惠思我,褰(qi`n)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惠”表示疑问,褰裳就是撩起裙子的意思,实际不用解释就看得懂:你看中我了吗?撩起裙子过溱水去找你;你若看不上我,难道我就没有别人可找了!

古人有这样的风俗,其实就是为了鼓励生育。而且男女自由相会的场合,也不一定在河边水畔,高丘之地也是可以的。《诗经》记载在陈国有一个宛丘,就是男女自由相会的地方。考古人员在红山文化区域发现过与生殖崇拜有关的“女神庙”,其中发现女神雕塑的地点就在一个半山坡上。照此例推,叔梁纥和颜徵在到尼丘上祈求生育儿子,可能是遵循一种古老的生育风俗。他们在那里对着管生育的神灵,又唱又跳,老英雄叔梁纥虽年事已高,但在自由的野性风俗的激励下,老当益壮,终于成功有了一个健康的儿子,这是很可能的。这也可以合理解释“野合”。

现在的尼山有一个尼山书院,旁边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夫子洞,狭小潮湿。有人说那是孔子的出生地,这应该是以讹传讹了。谁在这样的地方生孩子?可是尼丘的古老求子风俗应该是有过的。以上我们介绍了孔子的出生。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4.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