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岁月静好是片刻 一地鸡毛是日常
岁月静好是片刻 一地鸡毛是日常


岁月静好是片刻 一地鸡毛是日常

作  者:史铁生,季羡林,汪曾祺 等 著

出 版 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05月

定  价:55.00

I S B N :9787514520088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花似锦。浅浅喜,静静爱,深深懂得,淡淡释怀,望远处的是风景,看近处的才是人生。唯愿此生,岁月无恙;只言温暖,不语悲伤!

  本书精选季羡林、史铁生、梁实秋、汪曾祺、朱自清等21位名家的43篇经典散文,一同走进文学大师的生活,一起看看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在点滴之间的温暖,找到力量,向上开花,向下生根。

 

TOP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

  中国当代作家,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集《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扶轮问路》等。

 

  季羡林(1911—2009)

  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梵文和巴利文专家、文学翻译家、散文家。学术著作《印度古代文学史》于1997年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翻译作品有《罗摩衍那》系列等,于2006年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汪曾祺(1920—1997)

  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以短篇小说和散文闻名。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端午的鸭蛋》等。

 

TOP目录

一 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季羡林·002·

无事此静坐 汪曾祺·005·

不亦快哉 梁实秋·008·

这也是生活 鲁迅·012·

苦鸦子 郑振铎·018·

刹那 朱自清·023·

 

二 心守一抹暖阳,静待一树花开

彼此 林徽因·030·

月夜之话 郑振铎·037·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045·

闲居 丰子恺·050·

窗外的春光 庐隐·054·

旁若无人 梁实秋·059·

 

三 道路且长来日可期,脚步慢一点也无妨

扶轮问路 史铁生·066·

街头巷尾之伦理 许地山·076·

这几个月的生活 老舍·083·

几句实话 庐隐·089·

一封信 郁达夫·095·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季羡林·103·

记谈话 鲁迅·110·

 

四 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花似锦

生之记录 沈从文·118·

失帽记(节选) 余光中·134·

割盲肠记 老舍·139·

五猖会 鲁迅·147·

闹市闲民 汪曾祺·153·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156·

“迎上前去” 徐志摩·164·

 

五 当下便是永远,不完满才是人生

孤独的生活 萧红·174·

窗子以外 林徽因·179·

两地书(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三) 鲁迅·190·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192·

谈人生与我 朱光潜·196·

搬家 老舍·203·

 

六 望远处的是风景,看近处的是人生

蛛丝和梅花 林徽因·208·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节选) 丰子恺·213·

一个忧郁的青年 冰心·217·

人间自有真情在 季羡林·222·

自得其乐 汪曾祺·226·

有了小孩之后 老舍·235·

 

七 唯愿此生岁月无恙,只言温暖不语悲伤

又是一年芳草绿 老舍·244·

风不能把阳光打败 毕淑敏·250·

一片阳光 林徽因·253·

飘零 朱自清·260·

观火 梁遇春·265·

 

TOP书摘

  无事此静坐

  汪曾祺

  我的外祖父治家整饬,他家的房屋都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他有几间空房,檐外有几棵梧桐,室内有木榻、漆桌、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无事此静坐。

  我很欣赏这五个字的意思。稍大后,知道这是苏东坡的诗,下面的一句是:一日当两日。

  事实上,外祖父也很少到这里来。倒是我常常拿了一本闲书,悄悄走进去,坐下来一看半天,看起来,我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一点儿隐逸之气了。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作“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

  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毛主席年轻时曾采用了几种锻炼自己的方法,一种是“闹市读书”。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不受外界干扰,我想这是可以做到的。

  这是一种习惯,也是环境造成的。我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和三十几个农业工人同住一屋。他们吵吵闹闹,打着马锣唱山西梆子,我能做到心如止水,照样看书、写文章。我有两篇小说,就是在震耳的马锣声中写成的。这种功夫,多年不用,已经退步了,我现在写东西总还是希望有个007岁月静好是片刻 一地鸡毛是日常比较安静的环境,但也不必一定要到海边或山边的别墅中才能构想。

  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养成了静坐的习惯。我家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端然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

  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曾见齐白石一小幅画,画的是淡蓝色的野藤花,有很多小蜜蜂,有颇长的题记,说的是他家乡的野藤,花时游蜂无数,他有个孙子曾被蜂螫,现在这个孙子也能画这种藤花了,最后两句我一直记得很清楚:“静思往事,如在目底。”这段题记是用金冬心体写的,字画皆极娟好。“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就是下笔的时候,也最好心里很平静,如白石老人题画所说:“心闲气静时一挥。”

  我是个比较恬淡平和的人,但有时也不免浮躁,最近就有点儿如我家乡话所说“心里长草”。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儿事,读一点儿书,写一点儿文章。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10.8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