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苔枝缀玉(精)
苔枝缀玉(精)


苔枝缀玉(精)

作  者:陈均

出 版 社:宁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01月

定  价:85.00

I S B N :9787552644937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古代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苔枝缀玉》是昆曲研究专家、北大教授陈均的随笔集,全书共三卷。卷一、卷二收录文化随笔四十余篇,从汤显祖到白先勇,从莎士比亚到李安,古今中外,皆在笔下。卷三以生动的笔触讲述近世及当代昆曲名家故事,细数昆曲发展之历史,读来隽雅而余味悠长。


TOP作者简介

陈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滩戏学研究会理事等。出版有专著《以“古”为新:时代激流中的诗学、戏曲与文化》《昆曲的声与色》《京都聆曲录》等。编订朱英诞、穆儒丐、顾随等作家和学者的作品,编有《<西游记杂剧>评注本》《俞平伯说昆曲》《在北大听汤显祖》《北方昆曲剧院图史(1957-2022)》等。


TOP目录

卷一
 汤显祖的思想世界
 罗浮枝头美人魂
   ——汤显祖的南粤之途与“临川四梦”
 谭鑫培为何被喝倒彩?
   ——《盗魂铃》琐话
 《天女散花》:现代中国艺术的初曙
 司徒雷登与梅兰芳
 《国剧画报》:宫廷戏曲研究的起点
 陈梦家先生看地方戏
 从戏曲史窥见清代社会日常
   ——读《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
 京剧史与掌故学
 近世中秋应节戏的变迁
 民国昆曲与民国文人
 “北京大学与昆曲”琐谈
 吴梅与北京大学昆曲教育
 昆曲中的古琴
 “传统”与“回向”:昆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与文人、商人、官人
 “非遗”后的北京民间昆曲活动之一瞥
 昆曲作为一种“文人艺术”
   ——张紫东、补园与晚清民国苏州的昆曲世界
 穆儒丐的戏曲撰述
 穆儒丐和《北京梦华录》
 奇人&middot;奇书&middot;奇史
   ——谈穆儒丐和他的《北京》
 《牡丹亭》版画摭谈
卷二
 “庄周梦蝶”寓言的三重含义
 隐之境界
   ——谈船子和尚
 陶渊明《形影神》读解
 《西游记》、顾随与禅宗
 废名乃金圣叹之转世也
 《潇湘水云》的“万古愁”
 近代琴史上的失踪者
   ——读《庄剑丞古琴文稿》
 顾随札记
 驼庵遗事
   ——读顾之京《我的父亲顾随》
 沧海月明珠有泪
   ——略谈朱英诞及其散文
 周汝昌的红学世界
 平行世界的张爱玲
   ——读张爱玲《少帅》
 莎士比亚:开启现代世界的“潘多拉盒”
 “看懂”李安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谈胡金铨及其电影
 《茶馆》及蓝天野一代
 杨典诗散论
 一哉陈寅恪式的心史
 诗成珠玉
   ——读志坚诗集
 国士风
   ——孙玉石先生印象记
卷三
 近世昆曲逸闻录
   吴梅自许词曲第一
   “余桃公”的纸上“传奇”
   白永宽:昆曲中的谭鑫培
   “铁嗓子活猴”郝振基
   听陶歌似诵陶诗
   民国昆曲的“一台双绝”
   一百年的两个“活钟馗”
   韩世昌与“伤寒病”
   韩世昌演《游园惊梦》
   民初的一场昆弋义务戏
   中途陨落的昆旦白玉田
   “思凡”“双思凡”“反思凡”与“丑思凡”
   顾传玠弃伶学农
   徐朔方、胡兰成与昆曲
   丑角大师的百年
 当代昆曲人物志
   岳子散记
   幽兰犹是幽梦来
     ——记丛兆桓先生
   艺兼京昆,六场通透
     ——记北昆名净周万江先生
   汪世瑜:巾生魁首还魂圣手
   仁者之“甜”
     ——蔡正仁先生印象记
   中国好声音
     ——张继青先生印象记
   昆曲之儒
     ——洪惟助先生印象记
   白先勇的昆曲之旅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李淑君的人生与艺术
   哀董萍
   红楼梦&middot;高腔&middot;张卫东
   听张充和的故事
   桃花鱼
   花开阑珊到汝
     ——《京都昆曲往事》后记
   俞平伯与昆曲
     ——《俞平伯说昆曲》前言

TOP书摘

汤显祖的思想世界
2016年是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世人仍然不能免俗地去争论汤翁与莎翁孰高孰低。自然,在知名度与影响力上,据说莎剧是地球上仅次于《圣经》的印刷物。套用流行语,汤翁与莎翁之间,应至少隔着几个塞翁(塞万提斯。2016年亦是塞翁逝世四百周年,但国人势利,不太提及)。
在中国频频召开的研讨会上,学者们为汤翁抱不平,譬如,云汤翁比莎翁要伟大得多。莎翁只是个戏子与编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概只能是李玉(清初文人,写过不少有名的传奇,但因是奴仆出身,故而身份较低)那样的角色,连李渔都不是。而汤翁呢,是明代中后期的典型文人。所谓典型文人,既是进可安邦治国的政治家,又是退则诗酒风流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作家。
上戏剧课时,我也不想免俗,主动拉众生谈论这个热门问题。
首先说,汤翁与莎翁,其实是一个“拉郎配”。因为我分明记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一对“男神”是莎士比亚与关汉卿,因为据说二人都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录》,而且彼时都以他们为人民性的代表。但是风水轮流转,过了几十年,关汉卿变成了汤显祖,大家谈论莎士比亚的关注点从“人民性”变成了“人性”。
所以我们谈论莎士比亚,谈论关汉卿,谈论汤显祖,说到底,谈论的还是我们自己,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我们的头脑与意识。
一生发表意见日:汤显祖还是比不上莎士比亚的,因为莎士比亚挖掘人性很深,譬如《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云云。但是汤显祖呢,《牡丹亭》里还是中国式的大团圆。我对这种观点早已司空见惯啦。于是,赶紧去颠覆中学语文教育。
药方之一来自《易经》大学者潘雨廷。潘先生曾言及汤翁之“临川四梦”,明代王思任以“四梦”为“情侠道佛”,“情侠”可归之于“儒”,因此汤翁的“临川四梦”其实说的就是“儒道佛”,而三教合一正是明代中国人的思想世界。
因之,汤翁在“临川四梦”里体现出来的思想世界,即是中国思想发展到明代时的一个典型样态。儒是现世,道为出世,佛则是度世,最后所达至的是众生平等之佛家境界。《西游记》《红楼梦》差不多也是这样,儒道佛互证或互相对话,展示的皆是明清中国人思想的程度。
在世人眼里,知晓汤翁,多是从《牡丹亭》,而将汤翁仅作为一位戏剧家来看待。但汤翁少年时即追随罗汝芳,是陆王心学的信徒,因此在《牡丹亭》里标榜“情教”。而于儒家经典,自是熟稔非常。郑志良君偶然发现了汤翁讲《尚书》之书,约二十万言,由门人所撰写的序言即说汤翁以研究《尚书》闻名于世。
汤翁与达观之间的交往尤可一说。达观乃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也是彼时禅宗之代表,与汤翁则是亦师亦友。在一首诗中,汤翁写道:
思达观
何来不上九江船,船头正绕香炉烟。
第一人从欢喜地,取次身居自在天。
语落君臣回照后,心消父母未生前。 看花泛月寻常事,怕到春归不直钱。
这是一首表达汤翁与达观之间的心意的诗。从诗中看,汤翁对禅宗之境界应是了然于胸,如“第一人从欢喜地,取次身居自在天”,虽是套语,但表达了汤翁对达观及自己的期许。而“语落君臣回照后,心消父母未生前”,则是著名的禅宗曹洞宗的公案与话头,也即达至前述境界的参修之法门。而最后一句“看花泛月寻常事,怕到春归不直钱”,则是汤翁的印证之句,也即通过此句,能窥见汤翁此时修证的境界到何等地步。因前几句不过是禅宗之套话,最后一句才是转语,最能见作者的修为。解读者多认为此句反映了汤翁对禅宗的“当下性”的领悟。但此语却可商榷,因“看花泛月寻常事”仍是套语,而“怕到春归不直钱”却又似《牡丹亭》里杜丽娘游园之感慨,不能说是境界较高的顿悟之语。
或者,此诗仍只是士大夫之禅学,只能代表汤翁此时所至为《牡丹亭》之儒家境界,还未能到《南柯记》之佛家解脱。而汤翁辞世之《绝笔诗》云“含笑侍堂房,班衰拂蝼蚁”,或者可说近乎其境了。
P3-5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378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纯质纸

加载页面用时:46.8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