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现象学运动
现象学运动


现象学运动

作  者:[美] 赫伯特·施皮格伯格

译  者:王炳文,张金言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1年02月

定  价:146.00

I S B N :978710007512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现代现象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实际上,Phenomenology这个词本身就有一个很长的不连贯的历史,好像是好几次被独立创造出来的。正如《现象学运动》著者施皮格伯格所说的,Phenom-enology这个复合词的出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旦Phenomena(现象)看上去成为完全值得研究的对象,而“ologies”(“学”)也变成一种风尚,“Phenomenology”这个词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的了。“现象”的“逻各斯”可以明确地追溯到古希腊哲学。早在柏拉图哲学中,就将现象的世界与逻各斯的世界,即不变的形式的世界联系起来了。在近代哲学中,使用“现象学”这个词的,是德国启蒙思想家J.H.拉姆贝特的《新工具》(1764)一书,该书第四部分是“现象学或关于假象的学说”,他将现象学看作是关于假象和假象的各种形式的理论。康德在1770年9月2日致拉姆贝特的信和1772年2月21日致M.海尔茨的信,都提到“一般现象学”。他的“一般现象学”的任务,是划分感性与理性的界限,规定感性原则的有效性和限度,将经验知识的范围限制在现象界,不许它过问物自体。1807年,黑格尔发表了《精神现象学》,它所研究的既不是假象,也不是单纯的现象,而是意识的诸阶段。在黑格尔那里,意识在其自身发展或提高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现象与它的本质相同一。康德和黑格尔的现象学对于现代现象学有重要影响,胡塞尔在走向超验现象学时,越来越接近康德哲学,而法国的现象学家们则将黑格尔当成现象学的真正先驱。
  在康德和黑格尔之后,还产生过各式各样的现象学。在德国,如H.洛采在其《微观宇宙》(1856)一书中探讨过心灵的现象学。G.克拉斯1866年发表了《关于人类精神的现象学与本体论》。E.哈特曼发表了《关于无意识的现象学》(1875)、《道德意识的现象学》(1878)。在英国,W.汉弥尔顿在1836年开始的《形而上学演讲》(1858年出版)的第VII讲,就是“心灵现象学”,其中研究了认识能力现象、感情现象、意志现象。在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Ch.S.皮耳士在他1902年的《精密逻辑》一书中,也使用过“现象学”这个词,他的现象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他的主要兴趣是在本体论方面。
  以上的历史回顾表明,将现象当作研究对象,是西方哲学史上,特别是近代哲学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方向。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代现象学是有其哲学史上的根据的。
  现代现象学的产生不仅有其历史上的渊源,而且也有它当时的特殊理由,它实际上是对当时盛行的对待现象的简单性原则(或称思维经济原则)的一种反抗,这种简单性原则特别受到实证主义者们的拥护。他们在奥卡姆剃刀的名义下,极力缩小经验范围,简化经验材料。而现象学家则认为,为要探讨现象本身的更细微结构,所需要的不是简化与经济的原则,而是一种宽容精神,是扩大和加深我们直接经验的范围,是对现象的尊重,更充分更如实地倾听现象。另外,现象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抱负,这就是帮助科学克服“危机”。胡塞尔认为,科学陷入了理论上的困惑之中。一方面,科学使人扩大了对自然的控制;另一方面,却降低了科学的可理解性。他将科学的“危机”归咎于伽利略的客观主义和笛卡儿的主观主义的分裂。他还指责科学已蜕变为对于事实的非哲学的研究。这种状况使科学丧失了对于人的整个生活的意义。科学局限于纯粹实在的事实,不能也不愿意面对价值与意义的问题。这正是科学危机和人类本身危机的根源。科学本身正大声疾呼一门哲学,以使它能恢复与人所深切关怀的事情的联系,而现象学就能满足这种要求。

TOP目录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25.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