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60天带你搞定传播学
60天带你搞定传播学


60天带你搞定传播学

作  者:冯尚钺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7月

定  价:119.00

I S B N :9787300307466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考试  >  考研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60天带你搞定传播学》描摹出传播学完整的知识框架,堪称传播学学习的“日课”。
本书集纳梳理了与传播学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将所有传播学知识的学习整体拆分为60天,分默写本、答案本两册,通过记忆、复习、考查三合一的集中训练,让学生在自测中迅速掌握、巩固传播学知识。
本书主要特点如下:重在规划,循序渐进地设计栏目,帮助读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书将学习进度确定为 60 天固定的学习任务,便于读者自我对照。重在落实,统合学习过程,记忆与练习合一。本书分默写本、答案本两册,默写本将基本知识点变为填空练习题,答案本对应列出答案。读者可以在“默写本”模拟的解题答题中发现自己记忆中缺失的部分,然后带着需求回归“答案本”,将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记忆点上。重在运用,详细讲解知识点的运用,倡导学以致用。

TOP作者简介

冯尚钺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硕士,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博士,两届今日头条“金字节科技报道奖”获得者。新闻传播学考研资深辅导专家,拥有近十年传播学考研经验,先后辅导数千名考研学子成功上岸。笔名“瓦洛佳”,微信公众号“传播学考研必读”、微博“传播学考研就找瓦洛佳”创始人。

TOP目录

第1天 传播的相关概念
第2天 信息与相关概念
第3天 符号的定义与分类
第4天 符号学的相关理论
第5天 人内传播
第6天 人际传播
第7天 群体传播
第8天 集合行为与谣言
第9天 组织传播和其他传播
第10天 网络中的人际、群体与组织传播
第11天 传播模式
第12天 定量研究方法
第13天 统计学基础概念
第14天 定性研究方法
第15天 大众传播概念与功能
第16天 传播制度与制度控制
第17天 传播组织目标、形态与控制方式
第18天 新闻生产社会学
第19天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组织变革
第20天 新闻专业主义与媒介伦理
第21天 把关与把关变革
第22天 人类传播历史与发展
第23天 现代传播的媒介特征
第24天 新媒体、移动媒体、社交媒体特征
第25天 细分新媒体(微信、微博)特征
第26天 细分新媒体(短视频、直播、VR)特征
第27天 媒介融合与全媒体
第28天 智能媒体与相关发展
第29天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英尼斯
第30天 麦克卢汉
第31天 纽约学派
第32天 其他的技术学派成员及思想
第33天 传播内容
第34天 新媒体的传播内容的新发展
第35天 传播受众与受众观
第36天 受众理论与受众权利
第37天 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变革
第38天 传播效果理论概述与分类
第39天 早期传播效果研究(魔弹论与其衰落)
第40天 宣传研究
第41天 两级传播论与传播流、效果流、创新扩散
第42天 说服与态度改变
第43天 适度效果论、使用与满足
第44天 议程设置理论
第45天 涵化与文化指标
第46天 强大效果论与沉默螺旋
第47天 知识沟与数字鸿沟
第48天 第三人效果与媒介暴力
第49天 传播效果理论的其他发展
第50天 传播学史(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
第51天 传播学史(芝加哥学派、李普曼)
第52天 传播学史(四大奠基人)
第53天 传播学史(施拉姆与其他重要经验传播学者)
第54天 法兰克福学派
第55天 文化研究学派
第56天 政治经济学派
第57天 其他批判学派学者
第58天 国际传播
第59天 其他各类传播
第60天 媒介经济基础

TOP书摘

运用问题可以说是复习过程中真正的“老大难”问题。传播学与新闻学及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此:仅仅学习理论还不行,还要学会如何运用;不仅要会孤立地运用单一理论,还需要运用多个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提出了运用传播理论进行研究生考试的十个层次,同学们可以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问题。
第一层:学会理论。
这是最初的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要注意的是在新闻传播学考研中,学会理论不仅仅意味着理解理论,也意味着背诵理论。因为当下的新传考研竞争空前激烈,如果答题时只是大概类似地作答而不是精确作答,得到的分数往往不高。因此这个层次考查的其实就是背诵能力。
第二层:分析现象。
学会理论之后,能够在答题中运用是应试的第二个层次,一般可以分为四步:(1)理论申明,“根据 X 理论”,这部分要放在前面,方便提醒阅卷老师你用了什么理论。(2)理论的简单概述。(3)X 理论如何被应用于 Y 事件,也就是分析的核心部分。(4)如果可能,举出一个例子以更好地说明理论。
应该说,这个层次也不难,但是也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是同学们平时就要思考、积累运用理论的方法,把它作为理论的一部分来记忆。其次,要弄清理论的适用范围和背景。例如用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针对西方国家国情的批判来套中国现状就会有问题。最后,分析现象的时候切忌以“分析”为主体,过多过长的理论概述与案例分析都是赘余的。
第三层:多面分析。
传播现象是复杂多面的,例如“假新闻”这个现象,从新闻的角度看是新闻伦理失范问题;从传播媒介的角度看是媒介转型引起的传播失调,也有社交媒体“后真相”的推波助澜;从传播受众的角度,部分假新闻扩散也有受众媒介素养不高的因素……任何一道大题都会涉及不同的层面。那么这个阶段,就需要去运用多个新闻和传播理论从多层面、多角度综合分析。
达到这个层次的同学往往已经到了复习中期,有了一些理论积累,答题时思维非常活跃,觉得什么理论都可以用,只要是相关的都想拿来尝试一下。因此,这个阶段的答题往往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写了很多点,但是每个点都不深入;有亮点,但是常被掩盖在一堆散乱的分析里;点与点之间也几乎没有逻辑联系。如果你有这样的问题,就应该进阶到下一步了。
第四层:逻辑框架。
多面分析的下一步就是找到逻辑框架。框架的实质就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去进行思考。好比说房间里东西摆放没有秩序,就很难记清楚东西的位置在哪里。而如果把它按照一定的分类放到柜子、箱子、盒子里,那么只要记住整体的箱子、柜子所在的位置即可。解题框架的作用和这个例子类似,例如我们的 5W 理论框架为什么这么好用?就是因为它将种类繁多的大众传播理论划分成了五个部分,我们要找理论的时候不用去一个一个想,只需要从五个方面思考即可。这五个层面关系紧密,环环相扣,完整全面地概括了大众传播现象的本质。IVV
我们答题实际上也需要有这样的框架感。5W 框架应用虽广,但也有局限性,例如新媒体中传播者和传播受众很多时候是难以区分的,除此之外,针对一些只涉及其中一个 W 的议题(例如受众变化),用 5W 框架解释也有点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学到后期也需要其他的框架,例如针对某一类型题目框架(因果题、对策题),或是针对某一议题的框架(例如媒介融合等),再不断运用新的理论资源完善补充已有框架。这样,在遇到特定题目的时候能熟练调用相关的框架,就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同时体现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五层:层次细分。
许多同学学到了第四层,会认为完全可以应付答题,但其实有了框架以后,才进入到应试真正的高难部分。近年来,大部分研究生招生学校都在“反押题、反模板”,因为框架太死,容易导致答案千篇一律,没有变化。因此当你有了框架以后,就需要通过进一步思考去找到更好的答题方法。
最简单的拓展方法就是对传播现象进行不同层次的细分。比如我们大多数理论都是对现象做中观层次的分析,但是如果能够向微观和宏观拓展,则又是一片新的天地。在微观层面我们强调细分,譬如表情包,彭兰老师在《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中已经给出了完整的定义和分析,看起来已经无处拓展。但是从微观上看,每个表情包都是不同的,有些表情包是用于社交交友,强调简明、易懂、通用性;有些表情包则属于情绪甚至观点表达,强调对某一内容立场的解构、嘲弄。这样分层,就又可以找到探讨的空间。而从宏观上看,可以强调整体本质,表情包属于网络文化这个更大范畴,体现了网络文化的草根性、参与性,当然也有商业化的可能。这样,就又可以进行更多的探讨。
第六层:环境交汇。
任何传播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很多时候环境决定了传播现象的动因、过程,以及暗示了最终的解决方案。例如,网络舆论问题的表象是网络赋权造成的鱼龙混杂,但是根本原因还是要追溯到环境上:其一,网络舆论乱象是传统媒体定调协调的功能缺失所导致的,而传统媒体这部分功能缺失的原因是传统媒体的衰落,这种衰落既有 20 世纪 80 年代后全球媒体市场化、垄断化、商业化失去信用的原因,又有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渠道失灵、内容滞后的问题。其二,网络舆论乱象在中国也有改革进入“深水区”,阶层、地域发展差距变化,社会诉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其三,技术层面看,社交媒体的“关注―分享”设置也可能会促使各群体内部的意见极化,加深各群体之间的意见
冲突,而相对应的缓和机制、筛选机制却发展缓慢,从根源上说又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商业属性有关:一切看重流量,而对公共服务几乎没有考量。
或许你会感到这三个点用来分析一个问题有些“小题大作”,但是其实用分析环境的方式解题不仅是最深入的,也是最省力的:因为大部分的题目的内容不确定,需运用的理论不确定,题目中传播现象发生的时间却是确定的,因此,这些环境背景其实也是通用的。VI
第七层:画龙点睛。
再往上走一层,需要的就是“画龙点睛”,也就是使用更加深入的理论,尤其是技术学派的理论、批判学派的理论,以及少量社会学、文艺学理论使得自己的答案更有亮点。由于本书仍然以基础为主,这一层次我们会在靠后的内容中进一步深入讲解。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为了有深度而有深度,更不要纯粹“炫技”,否则容易弄巧成拙。
第八层:反思思辨。
运用理论达到前七个层次的同学,可以说对理论的掌握已经十分充分了。但是近几年的学界研究其实更强调对传统理论的反思和发展。如果能够在应用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传统理论的问题,并且结合环境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就是更加优秀的解题方式。回顾近几年的考题,会发现这种题目其实并不少见:例如“新媒体环境下 XX 理论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 XX 结论是否还成立”等。另外在一些名校的论述大题中,如果能够勇敢地超出既有的惯性框架,体现自己的思想,就会非常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不过,在初试中运用反思思辨很有风险(因为复试你还有和老师交流探讨的机会),只适合那些理论基础扎实、有一定深度思维能力的同学。即使是这类同学,在真的进行反思的时候,也需要有老师的既有文献观点作为支撑。
第九层:精雕细琢。
我们上面讲了八个层次,大概完整地给出了同学们答题的努力方向,但谈的都是整体思路,没有落实到具体输出的细节。细节和思路其实同样重要。例如,你答题时能不能准确地分段分点?你每个段落的逻辑层次如何?你的答案是否有足够的“亮点意识”?你有没有总结和应用重要论述和“金句”的习惯?你的案例是不是合适且充分?这些问题,解决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期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拟定一个从思路到细节都挑不出毛病的“完美”答案。
第十层:返璞归真。
到了最后这个层面,我估计,你已经考上了研究生,或者离研究生的录取资格不远了,到这个层面我们其实就不会再说考题了 ―― 永远不要忘记,我们要学做题才能有“入门”的资格,但传播的本质不是为了解决考题,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学术不是一种在书斋里的“玻璃球游戏”,也不是我们试图找到的“答题秘诀”。现实生活是不可预测的,是充满神奇和不确定性的,这才是我们学习传播的真正意义。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780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9.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