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

作  者:陈力丹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定  价:59.80

I S B N :978730023055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恩格斯说:“新闻事业使人浮光掠影,因为时间不足,就会习惯于匆忙地解决那些自己都知道还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不论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读书对于弥补新闻从业人员的缺陷都是必要的。
  为鼓励读书,自2011年8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在《青年记者》主持“读新闻传播学书”栏目,形式为陈力丹导读按语+3篇学生的读书笔记,组织学生读了53册书,共发表读书笔记162篇。
  经过进一步筛选,《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将书目压缩至41部,新组织了2组我国新闻传播学界不熟悉的传播学格拉斯哥学派的两个系列书(共5本)的读书笔记(共5篇)。这样,该书共涉及关于46册书的128篇读书笔记,这些书的选择和关于这些书的读书笔记,对于在读的和未来的新闻传播学本科生、研究生,在读书方面会有一定引导意义。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所列,大部分是与新闻传播专业有关的书,按大的主题分为9个专题,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著到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涉及新闻生产与传播、传播主体、传播史、传播理论、传播政策、传播现象、电视批判等方面。

TOP作者简介

陈力丹,男,1951年2月生。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中外新闻史、舆论学。出版独著、署名著作和独编著54本。发表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900多篇。

TOP目录

“读新闻传播学书”的开栏按语
一、读马克思的论著
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阅读马克思的酣畅淋漓之感
书报检查的三重内在矛盾
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批判中的求实精神和人文主义
破君主制,立民主制-
人为主体与经验方法.
二、从语言、文字到互联网
宋昭勋:《非言语传播学》
电子媒体如何发挥非言语传播的无限潜力.
电影中的身体语言
从新闻报道看非语言传播
萨丕尔:《语言论》
语言的定义与起源
语言与思维
从网络语言的词汇发展看语言沿流
洛根:《字母表效应:拼音文字与西方文明》
字母表与西方人的思维
字母表对古希腊精神的影响
从《字母表效应》看媒介的效应
英尼斯:《传播的偏向》
重新审视“媒介与文明”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偏向
政治传播视野中的《传播的偏向》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全新的《理解媒介》
媒介改变了什么
不容乐观的传播科技的无限发展
莱文森:《软刃: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
从媒介早期发展看软决定论
软决定论与媒介批判
信息时代的人性回归
吴伯凡:《孤独的狂欢》
网络时代:一个人的狂欢
……
三、电视批判
四、传播现象
五、新闻生产与传播
六、传播主体
七、新闻与传播史
八、新闻传播政策
九、新闻传播理论

TOP书摘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
  麦克卢汉在其第一本著作《机器新娘——工业时代的民俗》中提出,人类的文化史上,媒介和技术是塑造我们生活的力量。但媒介究竟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它改变了什么?它通过何种途径改变了我们?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这本书中,他试图进一步回答这些问题,让人们理解媒介带来的社会变动,以期削弱新媒介带来的新冲突,增加人的独立和自由。
  “媒介即讯息”是全书的基础论点,但媒介的内容有可能是另一种媒介。比如电报,它的内容是文字,文字的内容是言语,而言语与思维同轨迹,就是实际的思维过程。思维过程需要使用可供交流的言语、图画或者其他复合型呈现方式,其过程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转化技术和承载媒介的影响。这种影响又会带来新的内容。麦氏将这种转化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和社会影响看作一种“讯息”——由媒介和技术的应用导致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社会大规模使用一种媒介或者技术,将不可避免地同时引入一种新的尺度。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环境并非消极的包装或容器,而是积极地作用于社会的进程。它塑造和控制了人际关系与行为方式的尺度与形态。一个有趣的例证是一位在他的社群里唯一识字的土著人,在为别人读书信时,他觉得必须用手指塞住耳朵,以免自己听见别人书信里的隐私。麦克卢汉分析说,文字造成了视觉与听觉、个人与集体的分离,从而延伸出了个人主义与保守隐私的习惯,而这种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是没有产生文字媒介的口语文化无法提供的。
  当社会信息运动速度不一致时,就会产生组织模式的多样化。英语中的“communication”一词,既有“沟通传播”的含义,又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以麦克卢汉关于速度变化的观点来看,电报这种信息传递技术问世之前,道路和信息的交流传递是紧密相连的,直到电报问世,信息运动才比信使传递更快。借助电波和光缆的传送,信息运动发生加速,从而引起社会群体结构与观念的变化。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各类信息大规模集散、实时通讯发达的北京、上海和广州,人们的生活方式、群体结构和视野观念,与信息交换速度相对缓慢、把电视报纸当作主要消息源的内陆农村有着天壤之别。
  媒介最大的力量在于改变人们的认知模式。一种较普遍的观念认为,决定媒介和技术价值的是人们利用它们所做的事,其自身并没有意义,如何使用它们才最重要。麦克卢汉在书中驳斥说,虽然与媒介、技术相关联的是我们的意见,但媒介的影响不只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它会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一种媒介或技术的出现延伸了我们某一感官的功能,但“我们的一切延伸,无论是病态的还是健康的,都是保持平衡的努力”,为保持平衡,一切延伸都对应着“自我截除”。感知是一个100%的常数,但其构造成分的比例可能会变化无穷,如果一个成分得到强化,其他成分就立即受到影响。比如,电影强化了视觉和听觉,但其结果是减少了模仿、触觉和动觉的作用。
  法国诗人马拉美有一个观点:“世界的存在终止于书中。”麦克卢汉则进一步认为:“整个世界的场景将迁移到电脑的储存器之中”,人们将一切形式的信息转化为可供留存、传递和获取的统一经验。在这其中,媒介作为人的延伸,通过改变转化过程的尺度、速度和模式,又为人提供了“无尽的新视野和新知觉”。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36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8.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