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张彦仲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张彦仲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张彦仲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作  者:归永嘉,李韶华,雷杰佳

出 版 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4月

定  价:76.00

I S B N :978751652504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杰出学者  >  科学家  人文社科  >  传记  >  其他人物传记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张彦仲,航空系统工程与信号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中国第一位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大型军工集团首位总经理院士,新中国改革开放后航空工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航空工业战线辛勤耕耘,坚持不懈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在科学研究、系统工程、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等国家重大项目的论证和实施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该书介绍了张彦仲院士从童年到晚年的成长过程、工作经历和成就,叙述了许多生动感人、鲜为人知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了解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史和成就,学习张彦仲院士三次改行、拼搏勤奋、严谨求实的学风,以及勇担使命、功不在我、默默奉献的品德。值得广大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青少年,以及关心院士其人其事的人们阅读。

TOP目录

第一章 家世渊源
祖父学渊 东渡求索
父亲医湛悬壶济民
母亲贤惠善良救人
叔侄院士英才之家
第二章 少年励志
童年大病 绰号“老笨”
北城小学 全县第一
龙桥初中住庙读书
南郊高中 数赛冠军
少年励志“成才报国”
第三章 大学时代
1958年考入西北大学
“大跃进”中的物理系
回炉重学数理基础
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第四章 “文革”岁月
1962年迈入航空工业大门
“文革”下放烧炉苦学
见义勇为 抢救伤员
艰苦奋斗劳动建所
拨乱反正发展合作
第五章 初露锋芒
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
第一套加速度校准系统的诞生
安一24飞机的故障诊断
振动测试技术的研究
第六章 剑桥留学
1980年考入剑桥大学
提出“子群卷积”DFT新算法
攻克异或电路的简化难题
创立一种数字信号处理新系统
新中国第一位剑桥三一学院博士
回国攀登“递归傅里叶变换”新高峰
第七章 科教兴航
1985年调到航空工业总部
三代飞机“五大关键”的突破
创立航空科学基金
奠基航空重点实验室 决策自筹建风洞
筹建航空奖学金推进三所“211大学”
申办ICAS大会扩大航空科技交流
启动“金航工程”铺垫信息化道路
第八章 系统工程
1993年中航总公司成立
直9国产化的决断与再创新
直11的自主研制
运8C气密飞机的研制与系列开发
运12取FAA证飞向世界
运7—200飞机的发展
新空空弹方案的重大决策
第九章 临困受命
1999年十大军工集团的组建
遇“三少一多”困难
“成本系统工程”
亏损大户变成利税大户
“中航科工”改革上市
中巴支线客机合作成功
重点工程“零”的突破
空警200冲破制裁上天
直lO直升机首飞
直8F的立项研制
K8E飞机生产线的出口模式
L15高教机的外贸立项
HCl20直升机的风险合作
汽车实现“三个转变”
弘扬“强五精神”
深情话别告退记忆留在人心
第十章 大型飞机
重启研制大飞机的论证
大飞机方案的“四大争论”
2008年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成立
国产大型客机的自主研制
C919客机成功首飞
CR929宽体客机与重型直升机的发展研究
第十一章 “两机”专项
突破瓶颈增设“两机”专项
成立“两机”专项论证委员会
第一轮论证——方向任务之争
中推发动机列入专项
第二轮论证——经费方案之争
第三轮论证——体制改革之争
2016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成立
第十二章 机载设备
2017年制订“机载系统提升计划”
机载行业“五大中心”的确立
航空电子综合系统的预研
“神鹰”雷达的顽强研制
航空计算所的发展定位
空管设备——新领域的开拓
第十三章 航空强国
航空是否“高科技”的三次定位
2018年“航空强国”的战略研究
航空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航空救援体系的倡议
第十四章 定海神针
2012年三沙发展战略研究的启动
三下南海深入调研
南海发展的战略蓝图
“定海神针”的提出和建造
建设和平、友谊、合作之海
第十五章 老骥伏枥
中国工程院的战略咨询工作
研发全球化——联合国贸发大会发言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研究
空客项目与大兴机场的定点
培养青年严谨学风道德
三次改行奉献拼搏自强
脚踏实地志在蓝天翱翔
附录
张彦仲工作年表
主要学术专著
主要论文
后记

TOP书摘

张彦仲是陕西省三原县人。三原县是享誉西北的文化古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古称池阳。于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立县,已有1500余年历史。因境内有白鹿原、孟侯原、丰原而改名三原。全县北高南低,北部台原,南部平原,境内有清峪河、浊峪河、赵氏河三大水系。清峪河由西向东穿过县城,将县城分为南北两城,南城大、北城小。两城之间,架有一座三孔拱式古石桥,长110米、宽11米,名为龙桥。古龙桥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三原北城人、工部尚书温纯建造。
位于北城的宏道书院(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是陕西四大书院之一,是清末陕西最高学府。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批准将陕西督学署(省教育厅)从省会西安搬到三原县,由此可见三原教育之发达。三原全县气候温和,是省里粮、棉、油的重要产区。三原可谓是棉粮之原、文化之原、历史之原。
张氏家族世代祖居临潼县汉张村,是书香世家。早在清代,张彦仲的太祖父张香亭,为人忠直朴讷,好问善学,授文职官阶——奉政大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陕西督学署学政、翰林编修沈卫(沈钧儒叔父)在三原为其题碑。西北名儒、爱国教育家刘古愚(光贲)为其立《张香亭家传》。高度赞扬他为人厚德诚信、侠风助人,其女舍子负姑、行乞养母的感人事迹和教育有方的家风。赞日:“世欲多贤子孙如翁者,可以法矣!”
张香亭育有两子:培吉、泰吉。长子张培吉(字仲木),即张彦仲的曾祖父,为饱学之士,有远见卓识,善经营管理,同知衔侯选府。张培吉育有三子:秉枢、秉桢、秉椿。长子张秉枢,即张彦仲的祖父。时年,西北名儒刘古愚在三原古月斋设学馆执教,张培吉仰慕刘古愚严谨的治学精神,更兼对三原学院众多、学风鼎盛之崇尚向往,遂决定让其长子张秉枢离开临潼老家,专程赴三原从学刘古愚,并授意其有机会要举家迁往三原。后来,张秉枢学有所成,执教于三原宏道高等学堂,深感教育之重要,又觉三原的学习氛围与环境俱佳,为后辈读书方便计,也为秉承父意,就在县里名士聚集的北城前街购置了一座房屋,携全家由临潼迁居人住,成为三原人,演绎了一段“孟母三迁”的佳话。此举,可以看出张家重教、重学的家庭教育理念。
张彦仲的祖父张秉枢,字星藩,后称密臣。清同治八年(1869年)农历正月初十出生于陕西临潼雨金镇汉张村,1932年卒于三原。
张秉枢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早年就读于高陵,16岁就遵父命在三原古月斋、泾阳味经书院及礼泉等地,师从刘古愚先生学习十余年。除精通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外,还广泛涉猎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理化等,尤其爱好数学,独具钻研能力。他发现清末著名翻译家李善兰(1811-1882)的《代微积拾级》书中有错误,为纠其错、补不足,撰写《代微积拾级补草》一书。其师刘古愚对此大为赞叹,“贲(刘古愚名)偕吾乡人学算二十余年,于微积之术,毫未有得。张生秉枢,年未壮,心精力果,不期年尽通其说。且能证其说之误,则吾乡人士才智,不必尽出西人之下!”张秉枢著有《代微积拾级补草》《火炮量算通法》《勾股互求公式》和《盈肭公式》等数学著作。西北名儒、宏道书院院长刘古愚评价他:“精算术,陕士无人出其右。”
光绪二十三年,张秉枢28岁乡试中举荣获甲等,被任为陕西南郑县知事。后因不满清廷迫害康党(康有为),上任仅三个月,即愤然辞职返乡,到三原宏道书院执教,不久即任宏道高等学堂斋务长(即教务长),同时兼任数学、理化教授。他的学生有:民国革命家于右任,文学家吴宓,水利专家李仪祉,报业家张季鸾等。P1-3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402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