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妆容之美
中国妆容之美


中国妆容之美

作  者:李芽 陈诗宇 著

出 版 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7月

定  价:148.00

I S B N :9787535694638

所属分类: 艺术  >  艺术史论  >  艺术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从史前到清,中国女性为谁化妆,如何化妆?

  《中国妆容之美》以古画、雕塑、壁画为入口,以诗文典籍为辅助,展示中国古代妆容细节,探讨历代女性地位与东方审美,同时以29组真实妆容复原图,再现中国历代女性妆容之美。

  该书从夏商周的文身起笔,历数素妆风行的周代、彩妆肇始的秦代、审美成型的两汉、自在灵动的南北朝、盛世华丽的唐朝、回归素朴的宋朝、少数民族风情的辽元、端庄的明、花样的清,不仅在细节处点明历代女性妆容的要点,也从侧面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思潮的变迁。

  本书不仅是一部详尽的妆容史,更是一部独到的中国妆容图谱。两位作者发起中国古代妆容复原项目,邀请造型、化妆、摄影专家和模特,共同完成了了中国历代女性妆容复原。

TOP作者简介

  李芽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公众号“东方妆道”创办人。曾任北京大学、台北艺术大学访问学者,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高级研究学者。长期从事艺术史及服饰史的研究与教学,并致力于对中国古方妆品与妆容复原工作的研究与推广。

  代表著作有:《中国古代首饰史》(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脂粉春秋:中国历代妆饰》(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中国古代妆容配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等。

  陈诗宇

  笔名扬眉剑舞,服饰史与工艺美术学者,策展人,影视剧服饰顾问与指导。

  从事服饰史研究、传统工艺美术调研出版工作多年,参与大量古代服饰造型复原项目及展览策划,将历史资料还原为立体造型服饰。并于北京服装学院攻读服饰文化研究博士学位。担任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历史与服化道顾问、《清平乐》等影视服化指导。

TOP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滥觞

史前至商:文身与绘身

古人为何绘身、文身?

文面的传承与演化

周:南北各异

中原:素妆风行

南楚:渲杂丹黄

周代女子的化妆术与化妆品

秦:彩妆之始

秦始皇:中国彩妆的推动者

象征地位的发式?

《齐名要术》记载的古代妆粉制作方法

 

第二章 成型

汉:审美成型

西汉:由简约素朴走向大气磅礴

东汉:庄重与纤柔之美并存

魏晋南北朝 :美而自在

文献层面的彩妆高峰时代

佛教东传带来的异域审美

北魏《齐民要术》:最早介绍古妆品配方的典籍

《天工开物》记载的“胡粉”制作方法

《齐民要求》记载的“紫粉”制作方法

 

第三章 鼎盛

初唐:从简约保守转向华丽绽放

从简约的旧朝遗韵开始

步入开放的高宗朝

武周:盛妆华丽绽放

盛唐:贵妃的红妆时代

开元初:新君即位后的简朴收敛

初入两京:精致“开元样”形成

入宫册妃:步入浓烈的红妆时代

中唐:时世险妆束

怪异时世妆层出不穷

广插钗梳之风的盛行

晚唐、五代:西州狂花与素雅汉装的两级分化

满面花子贴纵横与洗尽铅华归本真

云髻蓬松承繁饰与花钗成排绕髻插

 

第四章 转型

宋:回归素朴

北宋:淡雅的妆面与精致的头面

南宋:素雅白妆与泪妆

辽、元:少数民族风情

面涂金黄的契丹贵妇

一字平眉的元代蒙古皇后

珠光宝气与简单发型

《事林广记》记载的“画眉集香圆”制作方法

《事林广记》记载的“玉女桃花粉”制作方法

 

第五章 融合

明:端庄典雅

端庄的命妇妆扮

华丽的侍女妆扮

牌坊要大,金莲要小

清:满汉交融

由素颜走向西化的清宫装扮

脚重于头的汉妆女子

妆品发展

嗜妆极则慈禧太后

《外台秘要》记载的“崔氏造燕脂法”

《老佛爷用药底簿》记载的“加味香肥皂”制作方法

 

附录 中国古代妆容研究的三种路径

后记

TOP书摘

    论中国古代权势最大的女性,不可不提武则天。自入宫到退位,武则天历经初唐至盛唐,近七十年里,随着整体国力、经济、文化风气甚至气候等各种因素的改变,这一段时间的宫廷装束,不管是整体审美,还是妆面、发型、首饰、服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质朴简约发展 到华丽浓艳。作为一位最终登上帝国政坛顶端的女性,武则天对当世时尚也有强大的影响力。 

从简约的旧朝遗韵开始

    武则天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四岁时入宫,当了十二年才人,太宗去世后随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为尼。贞观距唐代开国不远,女装风格与北朝后期、隋类似,崇尚纤细的身形,妆饰相对保守、简单,尚未形成夸张浓烈的风格。此时的宫中嫔妃,应该多妆面浅淡,略施粉黛,朴素而清秀,梳着高髻,身穿大袖襦衫,束着裙腰极高的长裙;而身份较一般的女性,则可能更多穿着窄袖衫子和间裙,发型以各种鬟髻为主。

    正所谓“红衫窄裹小撷臂”,初唐女性上衣多为交领或圆领襦衫,日常一般穿着窄袖短衫子,裙腰位置也极高,甚至束至胸上腋下,几近领口。宫女、婢女在室外行走或劳作时,还会在腰胯部束带,将裙摆收高以便于行事。普通发型仍有浓郁的隋风,鬓发收拢服帖,头顶则以低矮的层叠盘绕型发髻为主,或盘绕成单髻,或带鬟双髻。面妆多是浅淡的白妆,眉形也或纤细或短小,唇色淡雅、唇形小巧,整体呈现收敛、含蓄的状态。反映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故事的《步辇图》中,宫人正是如此打扮。

    高髻之风已经出现。宫中贵妇喜好挽发后收拢至脑后,再自下翻转而上成髻,或即文献所称的“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这种高髻出现之后,很快自上而下流行至民间。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征调数万民夫修建洛阳宫,直言敢谏的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坚决反对,还特别提到一句“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说民间风行高髻,就是因为宫里嫔妃们所起的不良带头作用。太宗听后勃然大怒,认为皇甫德参的指责完全是毁谤,耍性子说:“难道要我大唐宫中嫔妃都没有头发,你才满意吗?”(此人欲使宫人无发,乃称其意!)后来在魏征的劝谏下,太宗平息怒火,还对皇甫德参进行了赏赐。

    虽然被批评了,高髻之风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这种发型一直延续到盛唐以后,成为唐代女性发型中地位较高的一种,初盛唐壁画、陶俑中的仕女为首者往往都头梳高大发髻,有如刀形,我们现在也将其称为“刀髻”或“单刀半翻髻”。这在贞观时期京畿一代的墓葬壁画、陶俑中非常常见,比如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礼泉昭陵杨温墓里的侍女,前四位便头梳高髻。还有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的段元哲墓、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郑乹意夫妇墓、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的昭陵长乐公主墓、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的昭陵李思摩墓中,也可以看到类似发型。高髻可以说是唐代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发型。

    在首饰、妆面的流行上,唐代整体呈现由简及繁,组合数量由少至多的大趋势。初唐的妆面和首饰相当简单。几乎看不到太夸张繁复的妆面,多柳叶细眉,浅施薄粉,轻点朱唇,少有首饰。早期首饰以小尺寸的简单的簪、钗为主。简单的直簪、扁簪可供基本的固髻使用,常见的插法为一支横簪插于发髻底座。花头簪仅见于少数几例宫廷贵妇,插戴数目一般也仅为一两对,比如湖北安陆王子山贞观时期的唐吴王妃杨氏墓中出土的两件金簪,以花丝做出两朵簪首,其中一支簪首为五瓣花形外框,框内用金丝掐出缠枝花卉鹦鹉纹,应是当时的少数宫廷样式。

    钗式也非常简约,多见钗脚较短、股距略宽的小折股钗,长度仅有数寸。如西安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三件白玉钗,一大二小,钗梁内直外弧,钗股长仅七八厘米,出土时位于墓主头顶。由于插戴后钗首露出部分有限,有时仅在钗梁部分使用较贵重的材质,安装在其他金属材质制成的钗股上。初唐壁画、陶俑里的仕女,发型不论是盘发的高髻还是普通小髻,仔细分辨都常可在发髻基座看到微微露出一段U形钗首,通常左右对插以固定发髻,如陕西礼泉昭陵杨温墓、段蕳璧墓的壁画所描绘。少女所梳的双鬟髻上也会各插一支折股钗,如湖北武汉岳家嘴隋墓陶俑插戴的样子。

步入开放的高宗朝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武则天再度入宫,之后被封为二品昭仪,开始一步步确立自己在宫中的地位,登上皇后之位。这时唐代女性形象的风格也开始悄然变化,崇尚的身形从纤细瘦弱转为更加挺拔,风气渐开放,妆面也往复杂化发展。

初唐位置极高的裙腰此时开始略往下移至胸,露乳的程度增大,但依然紧束,下摆宽阔。上衣的袖口和衣缘有时装饰一条较宽的花锦边。对于唐代前期这种紧束胸腰的细腰审美倾向,初唐诗文中也常有描绘,如僧人法宣《和赵王观妓》中的“城中画广黛,宫里束纤腰”和刘希夷《公子行》的“愿作轻罗着细腰”。

    发髻的种类和形态变得更为丰富,除了更加饱满高大的半翻髻外,各种各样的鬟髻也大为流行,小者如指,大者如拳,长者似角;还有的余发不回绕成环,随意垂下。宫廷贵妇有更加夸张的鬟髻,环径加倍扩大,成为醒目的左右两大鬟,也是舞女的常用表演发型。首饰大多依然在髻鬟的基部用钗固定,或在半翻髻侧插簪一二。珍珠宝石项链、臂钏也见诸使用。此时,在唇两侧点假靥、眉心画花钿、面颊两侧画月牙形斜红的华丽妆面越发常见,成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妆容。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的执失奉节墓壁画虽然着色草率,但也一一为仕女、舞女在两鬓太阳穴前用大红色绘出一道斜红,额上眉心也点以红饰。

    眉形开始往粗阔发展,愈加浓妆重彩。乾封二年(公元667年)的昭陵韦贵妃墓壁画描绘了完整的妆面,不管是乐舞伎、侍女还是墓主韦贵妃本人,画像大多绘出了斜红、腮红以及唇两侧的黑点“假靥”,额头上还有扇面形或花草形的花饰。从图像上看,这一时期黑色面靥是女性竞相追逐的时尚,连韦贵妃本人也不例外,这在其他时代并不多见。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92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109.3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