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以生为本探索创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研教改论文集(2014)
以生为本探索创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研教改论文集(2014)


以生为本探索创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研教改论文集(2014)

作  者:胡亚敏,张岩泉,王洪涌,等

出 版 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定  价:46.00

I S B N :9787562265368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以生为本探索创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研教改论文集(2014)》汇集了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部分研究成果,其中不乏颇具启发的见解和难能可贵的实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院教师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激情。文学院的教学改革正朝着更深广的方向发展,力争在新的征程再创佳绩。

TOP目录

薪火相传
重读旧文话备课
新文学“以美引真臻于善”教学体系刍议
方法重于结论智慧高于知识——数字化时代教学理念的变与不变
走向多元会通而辩证整合的外国文学教学之路——从教治学60年
研精覃思
“2013版方案”与文学院专业课程设置之己见——兼答复语言学科老师的有关问题
论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和地位的历史与现状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问题与对策
高校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反思
步人师生共同思考的快乐境界
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新型教学
教育呼唤人文关怀
外国文学史课程研究型教学探索
语言学概论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改革
推陈出新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型
如何突破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瓶颈——关于50-70年代文学教学的思考
论文学批评课程的创新型教学
在传承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建设经验谈
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与多元化教学策略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汉语方言学课程研究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语言学概论研究型教学理论与实践
知往鉴来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研究——兼论关于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方法
关于加强中国古代文章学教学的思考
古汉语历层教学体系刍议
认知同化论在古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躬行实践
民间文学体验教学的尝试
多元激活:武汉高校“七校班”民间文学课程的教学思考——以2008级、2009级七校班学生问卷调查为中心
论语文教师的自由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内在动力
选题:学术论文写作第一关
开设科研方法训练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学术素养
优化高校文化素质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应用写作教学新思路
大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模式探讨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实施略论
励精更始
论我国高校外国文学教材的改革问题
文学史观念的对接与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问题
文学史撰中的著作型与教材型谱系与传统——以现代中国文学史写作为例证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的话语系统
见微知著
《论语》中的孝道——本科生课堂教学的一个案例
怎样解读现代散文——以张爱玲《童言无忌》为例
他山之石
美国、加拿大本科教育考察报告
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本科教育情况考察报告
美国孟菲斯大学本科外语语言教学和管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东方语言系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一瞥
美国耶鲁大学本科通识教育之管窥——以耶鲁大学英语系为主例分析
历史、学科与特色:国立莫斯科大学的语文教学
后记

TOP书摘

《以生为本探索创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研教改论文集(2014)》:
  再次,在知识传授中发展求异思维,把学术民主引入教学领域,同时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求异性的关系。如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首先要看到它在“五四”后大量涌人中国的西方思潮中是最先进的。一方面它不像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那样背弃人文主义、启蒙主义传统。它不否定人的个体价值和个性自由的意义,不否定人的精神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和超越作用,相信有创造意识和超越意识的人改变着时代和社会面貌正是它的基本观点;另一方面它不像人文主义、启蒙主义那样对人盲目自信,不像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主义文学那样扩张和夸大自我的作用。它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的现实性质活动,不脱离历史具体的人类物质生产的客观规定性,因而人的主体性不是随心所欲的唯意志论,而要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这样便还人以本来面目。其次,要讲清楚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题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中国从“五四”时期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接受主要也是从这个角度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借助俄国十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政治胜利而得到证实,非常符合处于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需要。再次,要讲清楚在当代世界和中国,马克思理论在注重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同时,又注重和平与发展的理论。第四,当代西方资产阶级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思潮在研究人的本体和客观世界的某些重要领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对之批判地吸取,进行创造性的融合,从而在新的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理论形态。要用新的资料,从新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作令人信服的分析。这样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通过学才民主、学术自由,使学生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
  (2)教学过程是教者人格创造、生命燃烧的过程。教学中应该讲究真知、真情、真体验。教学要饱含着教者的真知灼见和情感血肉,真正起到拨动学生心弦、点燃学生智光的作用。首先,要从当代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出发“吃透两头”:对于传统的文化知识体系,必须通过今天和昨天的对话,用当代意识进行观照;对于学生,也必须从时代精神和文化心态中找到共鸣的契合点。这样才不至于冷漠地对待传统文化知识,也不至于冷漠地对待学生,把教学变成照本宣科的空洞说教。其次,在具体的教学问题上必须对难点、疑点钻深钻透,既要在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有新的立意和角度,又要具体而微,作细致的分析。只有有了真正透彻的理解,才能在理解的前提下出现真知,迸发真情,改变课堂上言不由衷的现象,例如教师只有深刻地把握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的独特性,真正抓住个别、认识个别、把握个别,并基于对这种独特性的认识,搜集和积累大量材料,特别是选择出一些贴切地说明问题的生动有趣的资料,从多方面深刻地论证这个作家的独特性。只有在把握作家作品内容的深刻和丰富性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利用作品本身的形象和语言。教师要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独特的角度,采取叙述、描绘和评议相结合的方法来复述作品的内容。好的复述,可以引导学生熟悉作品,进入作品形象的境界,用作品本身的艺术力量感染学生。同时,教者站在更高处分析、阐释、评估作家作品时,也要适当地运用形象的描绘从而准确地把握和表现出讲授内容的情感色彩。如我在关于鲁迅生平和思想发展的讲授中,在讲到鲁迅逝世时,抓住他在“冷”的外表下坚韧、深沉热烈的性格特色,着重讲述他在逝世后人们对这一特有性格的怀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悲痛,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他的坚韧性格是与中国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苦性分不开的。鲁迅在逝世前不久脑海里总是转动着这样的念头:“赶快做!”还说:“与其不工作而多活几年,不如赶快工作而少活几年。”又常说:“我喝的是水,挤出的是奶和血。”他这种在艰巨斗争中不怕牺牲,一搏再搏的精神,这种面对不可弥补的损失而力争挽回、付出一切的气概,正是中华民族在巨大失败后坚韧奋起的光辉形象的缩影。因此,在他逝世而引起的举国哀痛中,显示出一种悲剧性的崇高美来。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97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