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成就孩子的42个智慧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成就孩子的42个智慧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成就孩子的42个智慧

作  者:贾容韬,贾语凡

出 版 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定  价:56.00

I S B N :9787512719828

所属分类: 生活  >  亲子/家教  >  素质教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贾容韬、贾语凡继《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之后的力作,内容上延续并拓展了“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一先进家教理念,用大量的咨询案例、实战经验告诉家长育儿要先育己,“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

    贾容韬老师曾经由于观念陈旧且忙于事业而疏忽了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沉迷网络、叛逆、逃课、打架……亲子之间一度成了“对手”。陷入教子困境后,他潜心研究家庭教育,改变教育方法后,儿子开始逆转,最终考上了“985工程”大学。后来,贾语凡成为专业的家庭教育工作者,父子联袂从事家庭帮教工作。

    本书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品格、了解孩子、父母的榜样力量、婚姻、智慧、格局”等七大方面,分享了成就孩子的42个“改变的智慧”。这42个智慧改变了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让更多家庭变和睦,使很多孩子进步。本书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让家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TOP作者简介

  贾容韬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

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贾容韬老师投身家庭教育工作近20年,他既有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经历,又有基于两万多个案例的帮教实践经验。他是一位实战派家庭教育专家,对当代家庭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不但能深度解读孩子的成长密码,而且对家风家教的传承有独到的见解。他所提出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的先进家教理念在千万家长心中生根发芽。

 

贾语凡

和润万青(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爱中管教”理论体系创始人

北京开放大学家庭教育学院特聘讲师

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重点课题特聘研究员

因饱受错误家教之苦的特殊经历,他对当代家庭教育有着比较深刻的感悟。具有心理学教育背景的他,秉持着回归教育本真、顺应教育规律的初心,把心理学与哲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开创了“爱中管教”理论,提出了“让父母的管教充满爱的力量”的理念。


TOP目录

目录

第1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底色

良好的家文化改变了我的命运 / 002

不懂教育导致人生重大危机 / 008

提升自我,是培养优秀孩子的“真经” / 014

孩子犯错是最佳教育机会 / 022

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 / 028

事业的成功弥补不了教育的失败 / 036

 

第2章 好品格成就好未来

好品格是孩子成长的根基 / 042

利他思维是人生的大智慧 / 048

生命需要互相支撑 / 054

宽容可以拓宽人生的格局 / 060

勤勉能拉长人生的长度 / 066

乐观的孩子眼中有光,心中有梦 / 072

 

第3章 帮助孩子读懂自己

生命的意义靠自己添加 / 080

远离浮躁,拒绝诱惑 / 086

做主宰自己命运的强者 / 092

成长从“不习惯”开始 / 099

逆境让孩子变得坚韧 / 104

叩问内心,激发自我教育 / 110

 

第4章 做成长型父母,传递榜样力量

要让孩子改变,自己首先要改变 / 116

悦纳自己,创造双重奇迹 / 124

不计功利让“小混混”变成“学霸” / 133

莫把孩子当问题孩子 / 142

孩子的短板往往是父母的短板 / 149

父母觉醒,孩子卓越 / 157

 

 

第5章 美满婚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家庭失和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 166

爱孩子最好的方法是爱配偶 / 174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 / 181

离婚可能只是暂时的解脱 / 190

发自内心地关爱、敬重丈夫 / 197

讲感情比讲道理更重要 / 203

 

第6章 培养优秀孩子的智慧

父母必须具备的七种家教素养 / 210

乐于分享,避免说教 / 220

孩子逆反、厌学都是强迫的结果 / 227

好孩子是“信任”出来的 / 232

孩子的自尊来自父母的信任 / 237

捷径往往是最大的弯路 / 244

 

第7章 优秀父母要有大格局

精神追求决定孩子的未来发展 / 250

谨防“养儿防老”变成“养老防儿” / 255

阅读,打好人生底色的教育 / 259

急于求成只能激发孩子的对抗情绪 / 264

父母如何为孩子学习助力 / 269

做父母也要与时俱进 / 275

 

附 录 学员感悟分享/ 281

后 记 / 301

 


TOP书摘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底色

在孩子的成长出现了偏差后,我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出在我身上。我在内外兼修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践行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理念。由于我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了人生标杆,孩子在我身上看到了美好的希望,扬起了自信的风帆。从一个“问题孩子”到考入“985工程”名校的孩子的成长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优良的家教、家风和家训是真正的传家宝,它比任何物质的传家宝都要珍贵。

良好的家文化改变了我的命运

 

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家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子孙后代基业长青、世代辉煌,是所有有识之士的毕生追求。怎样才能达到如此美好的人生愿景呢?我认为,严谨的家教和贤良的家风是达到这一美好愿景的必由之路。

我之所以重视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当作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缘于少年时代外公对我的影响。1971年,我16岁。那年,外公已过古稀之年,妈妈把外公接到我家住了几天。一次,外公和我聊天时,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教子和孝老。”说到教子,外公着重强调一个观点: “积业不如积子。”用现在的话就是:“家业万贯,不如教子成才。”那时我对这个理念虽然似懂非懂,但我从外公凝重的眼神中,感受到教育孩子这件事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后来,妈妈也多次给我讲过类似的观点,更强化了我在这方面的意识。随着阅历的加深,我才知道“积业不如积子”是外公家的家训,外公家数代人都在践行和传承这一家训。

我外公名叫程根升,年轻时跟随一位国民党将军做过贴身侍卫。将军非常重视文化,特别关注教育。和将军朝夕相处数年,将军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格局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外公。

那个时代,国家积贫积弱,时局变化无常,老百姓也常常遭受无妄之灾。外公的两个哥哥外出当兵,下落不明,外公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为此,外公放弃了自己的前途和梦想,回到家乡,一人挑起了支撑门户、养活全家老少13口人的生活重担。即使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外公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毅然把儿子和侄儿送到了当时县城唯一的中学——洛浦中学去求学。这样一来,家里除他之外,其余的就全是女眷了。农活实在忙不过来,外公就请了一个“帮工”。帮工青年丧妻,带着一个3岁的幼女,外公把帮工当兄弟看,把女孩当自己家的孩子养。由于外公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再加上他在外历练多年,眼界宽广,村里遇到大事,往往要请外公来主持料理。外公也经由村民推举,在当地学校担任了多年的“校董”,成为当地深孚众望的开明绅士。

在外公的支持下,我的两个舅舅中学毕业后,双双就读于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其中,有一个舅舅由于学业优良,被陈赓将军亲自点名,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政治部工作,成为陈赓将军身边的得力助手。舅舅原名程继祖,陈赓将军给他改了个响亮的名字——程远东。

从我记事起,舅舅就是个大人物,我为有一个军官舅舅而自豪。我虽然不善言谈,也没少向同学们炫耀。20世纪60年代,舅舅一个月工资140多元,在当时是很高的,比一个县委书记要高出不少。为了培养子孙后代,外公几乎是下命令一般,让舅舅每月按时寄回60元钱,供我的小姨和表兄上高中。舅舅虽然工资较高,但40%以上都寄回家了,他家生活并不宽裕。舅舅为了供妹妹和侄儿等人读书,往家里寄钱多年,为这个家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外公家里,不光男孩子全部上过学,妈妈和大姨等女孩也都上过学。在那个年代,外公家是十里八村后代人接受教育人数最多的家庭,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

我之所以重视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当作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还缘于我奶奶对我们家族的影响。

我的奶奶是一个意志极其坚强的人。奶奶29岁时,爷爷因病去世。一个小脚女人,一个备受歧视的寡妇,用她那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奶奶领着8岁的姑姑和6岁的爸爸艰难地生活,为了养活两个孩子,她吃了很多别人难以想象的苦。奶奶常常给人打短工,帮人缝补浆洗……即使这样也填不饱肚子,有时还要外出讨饭。奶奶租种了二亩薄地,没有耕牛、犁耙,只能用锄头一下一下地刨;奶奶身单力薄,担不起担子,只能用背篓背。把院子里的农家肥运往地里,把成熟的庄稼运到麦场,都靠奶奶一篓一篓地背。天长日久,奶奶的背上磨出了老茧,形成一个10多厘米的大疙瘩,就像那些挑山工肩膀上的肉蘑菇一样,永远成了她身体的一部分。

后来,爸爸到了上学的年龄,奶奶坚决要让爸爸上学读书。那个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能上学的孩子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像奶奶家这样穷得叮当响,经常揭不开锅,让孩子上学可以说比登天还难。但奶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读书。为了给爸爸交学费、购买学习用品,奶奶养了几只鸡,她连一个鸡蛋都舍不得吃,攒够一定数量就去卖一次,一文一文地为爸爸积攒学费。奶奶起早贪黑纺花织布,做几双布鞋到集市上换一点儿钱,给爸爸买笔墨纸砚。

有一次,学校要求每个学生买一根“童子军”皮带,爸爸跟奶奶说了,家里拿不出钱,母子二人抱头痛哭。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爸爸提出不愿上学了,要回家帮奶奶干活,奶奶气得大哭一场。从没动过爸爸一根指头的她,含着眼泪打了爸爸两巴掌。奶奶对爸爸说:“我辛辛苦苦守这个家,到底为了啥?不就是盼着你有出息吗?再苦再累我都不怕,怕的是你不争气!”看到奶奶如此生气,爸爸再也不敢说不上学了,从此也格外地用功学习。爸爸知道,念书是能让奶奶安心的最好选择,也是让全家脱离贫困、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爸爸读完了高小。在20世纪40年代的旧中国,爸爸属于当地为数不多的“文化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爸爸妈妈赶上了新时代。他们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投入到了建设新中国的时代大潮之中。爸爸于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妈妈也于1956年入了党,他们对新中国、共产党都有很深的感情。有一年征兵,妈妈坚决支持作为家里独子的爸爸去参军,给那些犹豫不决的适龄青年以及父母做出了表率。由于妈妈的大力支持,在爸爸的带头作用下,当年村里的征兵工作超额完成了任务,受到乡里表彰。当时,村里流行两句顺口溜:“程丰玉,真积极,动员丈夫服兵役!”(妈妈名叫程丰玉)

爸爸后来任乡党委宣传委员,妈妈在乡被服厂当厂长。在他们心目中,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所有事情都应该为孩子的教育让路。随着我进入学龄期,妈妈毅然辞掉了被服厂的领导工作,回到村里当了一名基层干部,妈妈做出这样的牺牲,为的是让我有一个稳定的求学环境。在20世纪60年代初,和周围的人比起来,爸爸妈妈的思想是比较超前的,这些都得益于上辈人的影响,得益于家教、家风的传承。

爸妈非常重视对我的教育。爸爸告诉我:“知识学到手,贼人偷不去,刀客抢不走。”

妈妈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一位神仙光临一户人家。他对四个弟兄说:“孩子们,我能满足你们任何一个要求,你们随便提要求吧。”

老大说:“我要高楼大厦。”

老二说:“我要绫罗绸缎。”

老三说:“我要山珍海味。”

只有老四说:“我要知识和智慧。”

神仙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若干年后,老大、老二、老三的物质财富败光了,只有老四凭知识和智慧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的成长历程,既有幸运的一面,也有不幸的一面。幸运的是,我生在比较开明的家庭之中,长辈重视教育、重视文化、重视家风、重视传承;不幸的是,我赶上了“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当时学校里“停课闹革命”,无法继续上学了。还好父母有一定的远见,妈妈对我说:“知识一定是有用的。这个年代,很多人不学习了,知识一定会越来越宝贵,肯学习的人将来一定会成为香饽饽。”爸妈鼓励我在家自学,并悄悄地给我找来各种书籍。爸爸数次把我带到村里一位老学究家里接受文化熏陶。爸妈的悉心栽培,让我在“文革”期间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我的自学成才以及确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这么说,没有父母当年对我的引领,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这些成绩,我的儿子也不会有后来的一些作为。可以说,优良的家教、家风是真正的传家宝,它比任何传家宝都要珍贵。美好家风的培养,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而这些先进的家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受家风、家训的影响,我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20世纪80年代末,两个孩子还在学龄前,我就尽全力把他们转为城镇户口,为的是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当时只有城镇户口才能上县直幼儿园、县实验小学。3年后,我又把一双儿女送到市里最好的私立学校,一上就是4年;再后来,我又把孩子转到全市排名最靠前的公立学校。可以说,我是倾尽全力在投资教育。

“家业万贯,不如教子成才”的先进理念深植在我心中。这对我的价值观和人生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是良好的家文化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不但让我收获了人生的全面丰收,也给家族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还为我日后成为专业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奠定了基础。

 

 

 

不懂教育导致人生重大危机

我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本质上却不懂教育,尤其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门外汉。我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我的观念陈旧所致。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男权社会。千百年来,男女之间不平等,父子之间更不平等。虽然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现在又实行改革开放,男权思想在很多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对人们的影响难以彻底清除。受传统观念影响,大男子主义、家长作风在我身上留下了比较深刻的烙印,这些都给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埋下了不和谐的隐患。

20世纪70年代,我在基层供销社工作多年。营业员、商店负责人、财务会计,我都干过,可以说,我对商业相当熟悉。改革开放对基层供销社造成了巨大冲击,很多人下岗了。对于没有思想准备的人来说,打破铁饭碗,自谋出路,是个痛苦的经历,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个难得的机遇,我选择了下海经商。由于我在经商方面是内行,加上我做事用心且能吃苦,很快捞到了第一桶金。1986年前后,我就有了10万元左右的财富积累。那时,一个科级干部的工资才50元左右,“万元户”尤其吸引人的眼球,我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眼中风光无限的成功人士、企业家。1996年,我当选为当地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县政协委员。在一片赞誉声中,我头脑难免有些发热。

那时,我满脑子是功利思想,自认为是家里的功臣,觉得自己在外面辛苦打拼,回家后就应该得到温暖、得到照顾。那时我不懂得换位思考,更体会不到家庭主妇的艰辛。我曾经这样要求妻子:“很多人还在为吃饭、穿衣而发愁,你已经衣食无忧了,无论如何你也应该知足了,你应该当好贤妻良母,尽到相夫教子之本分。”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我处处苛求妻子,甚至无端指责妻子。妻子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内心不平衡,免不了进行反抗。夫妻间常常为生活琐事发生争吵,随着争吵逐渐升级,积怨不断加深,夫妻之间离心离德,长期“背靠背”。

在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儿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的家长作风更让儿子遭受到了莫大的伤害。那时,我总认为儿子不懂事,因此,我训斥儿子是家常便饭:“给你提供如此优越的教育环境,你却一点儿不知道珍惜!你周围那么多小伙伴,有几个人能上得起私立学校?”“你真是上不了墙的烂泥巴,扶不起来的阿斗!”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丝毫不讲理的赤裸裸的指责,不但伤害了儿子的自尊心,也给他的心理投下了阴影。这样做,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有两件事足以反映我那时的心态。

 

第一件事

有一次,学校政教主任通知我,说儿子头发太长,建议我带儿子去理发。我听风就是雨,风风火火赶到学校,逼着儿子马上去理发。儿子说,课间操时间太短,星期天再去理。我认为儿子在推托,拉着他就走。儿子挣脱我的手,撒腿往前跑。儿子边跑边哭,我还不依不饶。我一边追一边训斥孩子,众多同学目睹了我自导自演的闹剧。

第二件事

星期天,儿子回到家,我要求儿子做一件事。儿子在忙其他事,表现出不大情愿。我没有考虑儿子的心情,要求儿子马上去做。儿子顶撞了我一句,我内心失衡了。虽然当时没有发作,我的情绪却在发酵。两小时后,我越想越生气:“这还了得,竟敢对父亲无理,再任其下去,还不翻了天!”盛怒之下,我抓住儿子的衣领,把他从床上揪了起来:“你刚才说的话,我不接受!”儿子眼中含着泪水,任凭我怎么说,他只是默默流泪,委屈地把我的不良情绪吞了下去。

现在仔细想来,我这个父亲真是太差劲了。在孩子培养性格、塑造价值观、凝聚成长力量的关键阶段,我没有推心置腹与孩子谈过一次话,没有给过孩子精神支持,却时常居高临下、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如此糟糕的教育方式,孩子不出现偏差才不正常呢!

那个阶段,我对教育的认识相当浅薄,我过高估计了教育投资的作用,却忽视了父母对孩子的榜样引领作用;我自认为给孩子“农转非”,就奠定了孩子进入名校的基础;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孩子将来就能进入上流社会;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能激发孩子的成长动力,孩子就能成为优秀的人、卓越的人。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太幼稚了,我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有一件事回想起来,让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2001年的“五一”劳动节,儿子放假回家。我和爱人正为一件事争执,后来发展为争吵,而且越吵越厉害。儿子制止未果,不善言谈的儿子情绪爆发了。儿子冲着我们发了脾气:“你们吵吧,我看你们能吵到什么时候?我的性格已经受到了影响,你们还不知觉!我性格内向、不够豁达、容易嫉妒人,都是你们造成的。我为什么要玩游戏?我就是不愿意回家!有你们这样做父母的吗?不行的话,你们就离婚吧!”我惊愕得目瞪口呆,半天没有回过神来。

我在家庭教育上欠下的债,逐渐让我品尝到了苦果。

儿子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得不到精神支持,就到虚拟世界中寻找精神寄托。此时的我,并不了解儿子的思想动态,没有给儿子及时帮助,以致儿子越来越沉迷于网络游戏,越来越不愿意回家。儿子关闭了和父母交流的通道,整天跟一帮气味相投的小伙伴混在一起。这类孩子聚集在一起,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正确的东西难以接受,不良的东西一拍即合。儿子从小学过数年武术,加上在游戏中频频接触暴力,不免把暴力带到现实生活中。儿子因为数次参与同学间打群架,两次被学校提出劝退。其中一次后果比较严重,邻校同学在冲突中受了轻伤,公安局都介入了,为首的两位同学被学校开除。由于我往学校去得较多,和政教处老师较熟,我给老师写了保证书,并承诺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学校才同意再给儿子一次机会。

祸不单行,我的婚姻也走到了悬崖边上。家庭长期不和谐,夫妻二人痛苦不堪,双方都想到了离婚。爱人脾气不好,属于宁折不弯、不计后果那种性格;我也觉得婚姻这双鞋太夹脚了,实在穿不了。说实话,我当时要是冲动一点儿,可能真就离婚了。我们的婚姻为什么能得以维系?是我的责任心给离婚按了暂停键。我想,还没有离婚,孩子就已经出现了问题,如果家庭解体了的话,孩子的问题只会更加严重,甚至会发展成为少年犯。

婚姻问题、孩子问题以及工作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身体疲惫不堪,精神也几乎崩溃,伴随而来的是身体出现了诸多症状,比如,失眠、耳鸣、盗汗、幻听幻觉等。盛夏时节,我盖两床被子还感到冷,到医院检查并不发烧。更令我痛苦难耐的是,我浑身上下感到极不舒服,犹如万支钢针轻轻刺在我身上,说多难受就有多难受。医生诊断的结果是神经官能症,病因是精神崩溃造成内分泌失调、自主神经紊乱。

我感到了生命的脆弱,领略了人生的无奈。有时情绪低落到极点,我甚至想到了轻生,我觉得活着没意思。转念一想,难道我这一生就这样完了吗?我也是中规中矩做人,每天起早贪黑那么辛苦地到处奔波,不都是为了这个家吗?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不甘心啊!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上天为什么给我如此严厉的惩罚?我常常扪心自问。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深入反思。无数个夜晚,当别人进入梦乡的时候,我却在辗转反侧。回想外公对我的谆谆教诲、祖母对我的深刻影响、父母对我的言传身教,回顾自己的家教实践,慢慢地,我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自己身上。我自认为多么重视教育,却对互联网时代的家庭教育一窍不通;我自认为多么爱孩子,却给孩子营造了如此糟糕的家庭成长环境;我把孩子带到世界上,不但没有对孩子尽到责任,还不断给孩子造成伤害,我愧为人父啊!我常常夜不能寐,多次在梦中惊醒。我痛心疾首,甚至感到无地自容。我算什么父亲,还有比我更糟糕的父亲吗?

怎样才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呢?怎样才能让自己走出困境呢?怎样才能抚平孩子心灵的创伤呢?怎样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呢?思前想后,万千思绪凝炼成一句话:要想战胜不幸,化解危机,彻底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提升自我。

 

 

 

提升自我,是培养优秀孩子的“真经”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之初,我的事业小有成就,我在周围人眼中算得上成功人士。总商会副会长、政协委员这些光环不免让人对我高看一眼。但是,经过孩子的成长实践,经过孩子这块试金石的检验,我发现我的人生还有不少短板,我的人生链条还有不少薄弱环节。也就是说,我的内在品质亟待提高。

我清醒地认识到,名望是别人眼中的我,品格才是真实的自己。既然自己还有诸多不足之处,那就要抓紧改正。《了凡四训》这本书中有一个观点:“改过要及时。”人生非常短暂,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上不来就是隔世。一个人在有生之年,应该改掉的过失没有改掉,应该培养的美德没有培养起来,就到另一个世界去了,这是莫大的悲哀。所以,改正过失、培养美德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要迅速行动,不能拖,不能等!

思路厘清后,我下定决心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但是,有一个矛盾不可调和,那就是教子和做生意之间的矛盾。如果继续做生意,每天早出晚归,面对一大堆事务,忙得不可开交,追求进步、提高素质可能就是一句空话。而让我完全放弃生意,一时间确实难以割舍。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我毅然决然关掉了厂子,当了一名专职陪读父亲。从本质上讲,“家业万贯,不如教子成才”的家训帮我做出了正确抉择。我知道,孩子的事情比生意的事情重要得多。继续做生意,可能会多赚些钱,但是孩子的前途会受损,何况孩子已经出现偏差了。曾国藩说家业要得兴旺,全靠出贤才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即使多积银钱也是枉然。

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易增其过。”解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是父母应尽的义务,给孩子留下过多的物质财富,则是缺乏远见的表现。

马克思说:“你可以用各种方法教育你的孩子,但最好的方法还是你的行为。”在这个人心浮躁、充满诱惑的时代,父亲的榜样缺位了,以致孩子出现了问题。从现在起,我要把父亲这个榜样的标杆重新树立起来,给孩子指引人生的航向。

关于陪读,我是这样给自己定位的:全身心投入到家庭教育实践中,读懂孩子,读懂人性,读懂当代家庭教育;放下身段,扎扎实实提高自我,不折不扣地做好孩子的榜样。

陪读期间,我制订了一个“五个一工程”计划,每天要求自己做好5件事。

一、坚持每天阅读书籍

每天阅读书籍50页左右、3万字以上,不断丰富思想、增长智慧,奠定自己的家庭教育理论基础。

二、思考一个有关孩子成长方面的问题

比如有一天,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以前,孩子之所以和我强烈对抗,是我习惯凭主观臆断教育孩子,不懂得和孩子同感共情。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共情是家庭教育的万能法宝,共情是搞好亲子关系的基本保障,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是优秀父母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学会了共情,我习惯这样和孩子说话:“这件事做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但爸爸相信你一定能迈过这道坎!”“碰到这种事,换了谁也不好受,爸爸也有这样的感受,爸爸相信,你经历的痛苦是真正的成长啊!”

还有一天,我思考了一个和孩子沟通方式的问题。以前,我和孩子说话习惯质问、指责:“刚才我和你说的话,你听明白了没有?”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老爸和你说话,你总是心不在焉。”“你悟性那么低,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听不明白!”现在我以询问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会这样和孩子说话,“儿子,刚才老爸阐述的这个观点,不知道表达清楚了没有?”“假如儿子没听明白,是老爸没有说明白。”这样说话,儿子自然乐意听,也不会对抗。

三、写一篇家教随笔、读书感悟

有一天,我在家教随笔中深入剖析了孩子的学习问题。以前,我总是要求孩子“要好好学习”。经过深入剖析,我认识到这句话有很大的破坏力。孩子听到这句话,会自觉不自觉地增加三分厌学情绪。“要好好学习”,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是这样的:“学习这件事这么重要,你总是不上心,要不爸爸也不会提醒你!”父母天天关注孩子的学习,加入了强制的成分,不免破坏孩子内心的和谐。和谐破坏了,学习兴趣就被扼杀了。孩子往往会这样想:“学习是一个不招人待见的东西,为了学习这件事,爸妈天天搞得我不快乐。反正是给爸妈学习的,要不他们怎么那么在意学习这件事呢?”没有人喜欢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事情,父母天天叮嘱孩子好好学习,孩子在潜意识里就会和学习对立起来,甚至和父母对立起来。

悟出了这些道理,我不再关注孩子的学习,而是给了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我把选择权交给了孩子后,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却在逐渐提高。不破坏就等于保护,不帮倒忙就是支持。我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上,练就了一项基本功:鼓励孩子,给孩子传递正能量,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后来开始这样和孩子说话:“以前,老爸的功利思想作祟,天天盯住你的学习,拖了你学习的后腿,老爸非常后悔。从今天起,老爸再不干涉你的学习了。没有了老爸帮倒忙,你可以大显身手了!”“高中的知识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对你来说都应该不在话下,我太了解你的学习能力了!”“看起来你在玩游戏,其实你没有一天不在思考你的未来,也没有一天不在凝聚成长的力量!”“只有不一样的经历,才有不一样的人生,我敢断言,你将来一定比同龄孩子更加成熟!”

四、对孩子说一句有含金量的话

要搞好家庭教育,父母首先要成为学习型家长,在孩子心目中逐渐树立起知识威望、智慧威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影响孩子,才能有效塑造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于我下海较早,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好。我认识到,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十分必要。

有一次,我和儿子交流时谈了我的金钱观:“老爸一把年纪了,很多年跟金钱打交道,也接触过不少有钱人,老爸跟你谈一谈我对金钱的看法。当今时代,所有人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了,能决定一个人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都是精神追求。‘与其有钱,不如值钱’‘享乐主义只能让人内心更加空虚’,泰戈尔说:‘鸟儿的翅膀系上了黄金,它就再也飞不起来了!’”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04

开  本:16

加载页面用时:327.6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