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刘伯温传说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刘伯温传说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刘伯温传说

作  者:黄涛 等

出 版 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4月

定  价:65.00

I S B N :978751129935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人类学/民族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刘伯温传说的研究,将“刘伯温故里”文成县及其所属的南田镇、武阳村作为主要的田野调查区域,对该区域传承、保护及利用刘伯温传说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为相关地方社会保护和利用刘伯温传说文化遗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应用性建议。并采取传说文本分析与历史文献佐证及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刘伯温传说文本展开情节类型分析,调研与刘伯温传说文本相关的民众生活、相关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情况等。

TOP作者简介

        黄涛,男,1964年生,河北景县人。现任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河北大学文学院外聘博导。1981—1985年在河北大学读本科并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198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胡明扬教授,获文学硕士学位。1996—199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钟敬文教授。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20余载,2008年作为民俗学学科带头人被引进到温州大学。学术兼职: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驻会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传统节日、民间语言、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著作有《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中国礼俗语言与传统文化》《中秋》《王维》等十余种,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曾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一等奖、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次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独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论》获评“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TOP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刘伯温传说的文化形态与现代价值

一、相关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二、刘伯温传说作为我国“大传说”的规模与影响

三、类型化与个性化兼具的刘伯温形象

四、推进地方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第二章 刘伯温传说的形成、发展与现代传承

一、刘伯温传说产生与传承的多种途径

二、当代刘伯温传说的传承问题与保护策略


第三章 传说中的刘伯温:民众生活愿望与社会理想的独特载体

一、精英伦理与民众实用主义生活逻辑的巧妙调和

二、作为庇护神的刘伯温:基于生存需要的民众诉求

三、作为平民形象的刘伯温:为民发声的益友角色

四、结语


第四章 刘伯温智谋传说的情节类型与人物形象

一、刘伯温智谋传说相关研究概述

二、刘伯温智谋传说的主要类型

三、两种智谋形象的差异:历史人物与传说人物的对比

四、刘伯温智谋传说体现的民众思想

五、结语


第五章 刘伯温传说的神异性情节类型

一、神仙现身型刘伯温传说

二、动植物精怪型刘伯温传说

三、奇人异事型刘伯温传说

四、刘伯温传说神异性情节类型的叙述规律及表达功能


第六章 刘伯温堪舆术传说的情节类型

一、刘伯温堪舆术传说的形成

二、刘伯温堪舆术传说的情节类型

三、刘伯温堪舆术传说在刘伯温故里的现代流传


第七章 文成太公祭:刘伯温文化的仪式叙事

一、作为祭祀对象的刘基

二、明代刘基后裔推动诚意伯祭祀得到官方认可的努力

三、诚意伯祭祀的历史演变

四、太公祭现状

五、太公祭与宗族认同

六、太公祭与地域文化认同


第八章 刘伯温故里的民俗旅游

一、文成县民俗旅游与非民俗旅游的资源整合

二、刘伯温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保持民俗本真性为

基础

三、刘伯温文化的民俗旅游开发


第九章 乡土景观理论视域下伯温故里村落景观与文化空间的重构

一、文成县武阳村村落景观和文化空间的重构

二、村落景观重构背景下民众日常生活的变革

三、结语


后记


TOP书摘

        刘伯温文化研究领域吸引了来自历史学、文献学、民俗学、文学、文化产业学、政治学乃至军事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已经有了比较丰厚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作为文化遗产的刘伯温传说研究是其中成果较为稀少的一个领域,迫切需要加强。刘伯温传说是刘伯温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主要体现形式,它使具有独特魅力的刘伯温形象活在全国人民的内心深处,并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而生发新的故事。刘伯温传说承载和宣扬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传承着民众的思想、智慧和艺术才能,并衍生了许多特色民俗文化,是现代社会尤其是刘伯温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地(比如刘伯温故里文成县)推进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本章结合民间传说的基本特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讨论刘伯温传说的文化形态和现代价值。

        一、相关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从文化遗产的角度看,刘伯温传说的存在形态不仅仅是文本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刘伯温文化或者说刘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必要对几个关键概念加以辨析。

        刘伯温文化与刘基文化的不同措辞体现了不同学科对这一文化现象的不同理解,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内涵差异,主要是侧重点不同。在这一研究领域内,学者们认同这样的划分:以刘伯温指代传说人物,以刘基指代历史人物,二者有大体上的相同之处,也有一些不同。相应地,刘伯温文化则指以传说人物刘伯温为核心的这一文化现象整体,侧重于指存续于现代社会的民俗文化,更多地为民俗学者所采用;刘基文化则指以历史人物为核心的这一文化现象整体,侧重于指历史文献记载的相关历史文化,更多地为历史学者、文献学者、军事学者等所采用。

        刘伯温文化遗产这一术语表示了不同于刘伯温文化和刘基文化的另一种内涵,它侧重于围绕刘伯温的文化遗产含义,并且由于刘伯温文化遗产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重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这一术语更侧重于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定义,文化遗产指文物、建筑群、遗址三大类,主要指流传到现代的历史遗留物。后来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上述三种遗产就被称为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现在的文化遗产概念就包括两大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应地,刘伯温文化遗产也分为两类:刘伯温物质文化遗产和刘伯温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指以刘基墓、刘基庙、与刘基有关的其他文物等,后者指以刘伯温传说、太公祭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在这两类刘伯温文化遗产中,就对于地方社会和学界的价值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显然比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而且,刘基庙、刘基墓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刘伯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重要文化空间,它们是集中讲述刘伯温传说的场所,刘基庙更是太公祭举行的中心场所。所以,刘伯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刘伯温文化遗产的中心内容。当然,我们可以说,记载于历史文献的刘基著述、刘基军事思想、刘基政治思想、刘基处世哲学、刘基生平事迹等,也是对当今社会有益的文化遗产。但这句话中的文化遗产相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中的文化遗产概念,就只是广义的说法,不居于刘伯温文化遗产的中心位置。如此,刘伯温文化遗产就是比刘伯温文化、刘基文化更强调对当今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的概念,其所指是更具有现实存在感的物质遗存或活态文化现象。

       以刘伯温传说和太公祭为核心的刘伯温文化遗产是浙江省文成县的标志性文化。刘铁梁说:“什么样的事象才称得上是一个地方的标志性文化?笔者初步认为,它一般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能够反映这个地方特殊的历史进程,反映这里的民众对于自己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文化所做出的特殊贡献;第二,能够体现一个地方民众的集体性格、共同气质,具有薪尽火传的内在生命力;第三,这一文化事象的内涵比较丰富,深刻地联系着一个地方社会中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所以对于它的理解往往也需要联系当地其他诸多的文化现象。”由这三个条件来衡量,可以看出刘伯温文化遗产是文成县典型的标志性文化,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刘伯温文化遗产与文成县的地方历史、地方文化特色、地方民众的集体性格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密切关系。文成县名就是由刘基的谥号“文成”而来的,可见刘基在文成地方历史上所占的重要位置;文成县目前所拥有的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基于刘基的文化现象,可见刘伯温文化在文成地方文化中所占的显著位置。

        刘伯温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刘伯温传说有差异的概念。提到刘伯温传说,人们很容易想到刘伯温传说的故事文本,特别是容易想到纸质本的刘伯温作品集。而刘伯温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仅仅是故事文本。虽然其故事文本也是刘伯温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其主要体现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按照这一界定,相对于刘伯温传说概念,刘伯温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容忽视的三个要点:第一,传说文本是与其流传社区密不可分的。社区要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构件,没有特定社区归属的文化项目是不符合非遗项目申报的基本要求的。所以,看待刘伯温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看到这些传说是什么地方的民众讲述的。这样也就将传说与民众生活联系到了一起。第二,刘伯温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刘伯温传说的讲述实践、表演。这样,刘伯温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就主要是民众讲述刘伯温传说的行为、活动,而其文本、作品集只是刘伯温讲述行为的结果、文字形式,是副产品。第三,刘伯温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重视其活态传承,也就是重视在特定社区正在流传的刘伯温传说,而主要不是历史上流传的作品。这样,刘伯温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以特定社区的民众为实践主体、与民众生活密切相连的文化现象,而不是脱离社区民众及其生活的文本形式。就刘伯温故里文成县而言,刘伯温传说是该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当地各级政府部门都采取了非遗保护措施。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在文成县这样的刘伯温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地,刘伯温传说文化就是“遗产化”的,就不限于不受政府保护措施影响的“纯自然”形态,分析其实际体现形态就必然要将政府采取保护措施所造成的结果和影响包括在内。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刘伯温传说是一个复合性的文化现象,其整体结构可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特定社区的传承主体和发生背景,也就是刘伯温传说项目传承地的民众及其生活、文化和思想感情,这是刘伯温传说产生、传播的土壤,了解、研究、保护刘伯温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首先熟悉这方面内容。第二,刘伯温传说的讲述行为或表演活动。在非遗保护语境中,刘伯温传说的讲述行为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作为娱乐放松方式的讲故事或戏曲讲唱,二是长辈以讲故事的方式回答幼儿关于刘伯温及相关习俗的问题,三是在刘基庙、刘基墓、相关专题展示厅等类似场所由本地人或导游向游客讲述刘伯温故事,四是民间团体或政府部门组织的刘伯温故事会、刘伯温故事表演赛等专题活动,五是借助出版物、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介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刘伯温传说的传播,等等。第三,刘伯温传说的文本,包括口头故事、戏曲、视频、小说、动漫、游戏等多种表达形式的文本。对刘伯温传说文本的研究,可以关注文本的情节类型、文本的形成过程、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与社区民众思想观念的关系等方面。第四,相关的文化场所,如刘基故里(浙江文成县武阳村)、刘基庙、刘基墓、刘基故居、相关展示场馆等。第五,相关的生活习俗,如太公祭、伯温家宴、五月初四过端午节、传说加入了刘伯温阵法的元宵节鱼灯舞、南田镇六月二十八抬廿八佛游街、以刘伯温为某些行业祖师爷等习俗。刘伯温传说是这些习俗得以传承的重要动力,同时这些习俗也在以仪式或行为方式讲述和传播着刘伯温传说。

        二、刘伯温传说作为我国“大传说”的规模与影响

        关于刘伯温传说文化形态的规模与影响,有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在全国范围内,刘伯温传说是不是一个“大传说”?陈胜华将“四大民间传说”(即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梁祝传说、白蛇传)与刘伯温传说相比较,认为刘伯温传说是“四大民间传说”之外的另一类“大传说”。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其实,学界并没有严格评定哪些传说是“大传说”。这“四大民间传说”是近年来民间文学研究界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严格说来应该是“四大爱情传说”。这些传说的“大”,应该主要是指它们在民间的影响大、流传广泛、家喻户晓。从这个角度说,还有一些传说一点也不亚于它们,比如包公传说、岳飞传说。所以,称这四个传说是“四大爱情传说”更合适。不管怎么说,这种说法提出了哪些传说是“大传说”、什么样的传说是“大传说”的问题。陈胜华认为可以有四个标准:“数量足够大、流布足够广、历史足够长、内涵足够丰富。”他认为:“我们之所以说刘伯温传说是‘大’传说,很重要的就是因为它的篇数多,量大。刘伯温传说的数量是大得惊人的,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有哪个历史人物类传说的篇数是超过它的。”“‘四大民间传说’量的优势是‘长’,刘伯温传说量的优势是‘多’。”确实,刘伯温传说不仅在民间影响大,而且关于刘伯温的不同故事的篇数特别多。文成县刘基研究会已经搜集到400余篇,这还不是全国流行的刘伯温传说的所有篇数。因此,笔者也认为刘伯温传说堪称我国的“大传说”。当然,我们都没有把各种传说按照比较严格的“大”的标准加以全面的比较,这样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印象而言,不能准确地说明其“大”的程度。但是,刘伯温传说是我国的“大传说”之一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在历史人物类传说中,确实还找不到关于哪个历史人物的传说比刘伯温传说的篇数更多的。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为什么关于刘伯温的传说这么多?或者说,老百姓为什么这么热衷于讲述刘伯温的故事?

        原因应该有多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笔者认为,成就刘伯温传说为“大传说”的首要原因是在民众眼里,刘基是个“大人物”。这实质上反映了民众对刘基崇敬、爱戴和怀念的程度之大。什么是民众眼里的“大人物”?很难归纳出严格的标准,也肯定会有多种标准,如官职大、本领大、成就大等。至少,“大人物”之“大”不能等同于官大。要说官大,古代皇帝的官职是最大的,但仅凭当过皇帝而其他方面并不突出的人算不得这里所说的“大人物”。这里说的“大人物”之“大”更多的是指历史人物在民众中的口碑之“大”。刘基作为“大人物”之“大”,应该就是学界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历史上的大人物也有很多,为什么关于刘基的传说就比其他的历史人物多?在诸多原因中,有两条是很重要的:一是历史人物中能达到“三不朽”的人极少。现代人物暂且不论,仅就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来说,这三方面的总分很难找到超过刘基的。有的人物成就大、功绩卓著,但未必有很高的文学成就,或在百姓眼里未必有很高的道德或做了足够多的好事。而刘基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功业卓著,文学成就高,而且道德高尚,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或者说找不出他做了什么恶事,所以民众那么崇敬他、爱戴他、怀念他。二是刘基这个人物有其独特的魅力,使得以刘基这个历史人物为基础构建的刘伯温传说形象很有趣味,使得这些传说故事很有意思,如刘基的机智、多谋善断等特点可以使民众编出许多情节曲折、趣味盎然的故事。这两个原因使得民众乐于创编和传诵刘伯温的故事。

        三、类型化与个性化兼具的刘伯温形象

        刘伯温形象是刘伯温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整个刘伯温文化遗产的关键内容。这里对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形象做一个简要分析。

        人物的类型化本是传说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对此,笔者曾做如下界定和阐释:“所谓类型化,就是指传说不是用个性化的情节塑造立体性的人物形象,而是在编造故事上有相沿成习的模式……由于情节缺少个性,一些典型的情节常被用于不同的人物身上,或者用以解释不同地方的风物。这样就造成了许多箭垛式人物,如鲁班、包公、徐文长等。‘箭垛式’就是指许多具有同样特征的情节都被安放到一个著名的具有这种特征的典型人物上,像很多箭射到一个目标上,使之成为聚集着很多箭并不断有新的箭射来的垛子。传说内容的类型化往往是以真实存在的人或事物为基础的,不断集聚或复制的类型化内容使原型的特征得到渲染和夸张。”作为传说人物,刘伯温形象自然也有类型化的特点,也有一定程度的箭垛式人物特征,一些故事情节是民众按照机智人物、清官能臣、得道仙师等人物类型的塑造模式编造的。但刘伯温传说传承历史较为悠久,故事篇数也足够多,人物形象有了较长的丰富成长的过程,加之刘伯温的个人事迹和相关历史背景也为大众所熟知,其传说就有了较多的个人色彩,所以传说里的刘伯温人物形象已经有了较强的个性化特征。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38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9.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