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江浙水乡文化名城形成机制特色--基于18座历史城市都不比较研究/清华同衡系列专著
江浙水乡文化名城形成机制特色--基于18座历史城市都不比较研究/清华同衡系列专著


江浙水乡文化名城形成机制特色--基于18座历史城市都不比较研究/清华同衡系列专著

作  者:相秉军,狄文莉,刘岩

出 版 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3月

定  价:98.00

I S B N :9787560897868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建筑  >  建筑科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江浙水乡地区是我国水乡地区的代表性区域,是吴越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与西南山地地区、北方平原地区差别巨大,其特有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城市发展、城镇风貌、城市文化传统、居民生活习俗等的差异,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江浙水乡地区历史文化名城众多,这些名城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具有一定共性、又各具特性的现象。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与特色是具有一定规律的,较少是完全独一无二的,应该更清醒的认识它的价值与特色。本书基于江浙水乡地区18座历史城市的基础研究,探求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机制和价值特色的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TOP作者简介

相秉军,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兼长三角分院院长,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委员、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TOP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提出
1.延续历史文脉,突出城市特色,坚定文化自信
2.从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研究名城的保护
3.江浙水乡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名城特色差异明显,研究其形成与特色十分必要
4.研究江浙水乡地区名城的形成机制,有利于促进名城的区域性保护
5.应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与特色,较少是独一无二的
二、研究范围及对象
1.研究空间范围界定
2.研究对象界定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四、相关研究综述
1.从区域角度对江浙地区城市发展演变的研究
2.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城市发展演变的研究
3.江浙水乡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形成演进研究
4.江浙水乡地区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特色研究
第二章 江浙水乡地区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与发展
一、江浙水乡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1.地形地貌
2.河流水系
3.气候条件
4.资源条件
二、江浙水乡地区历史人文环境与城市发展
1.早期文明发展
2.行政建制归属划分
3.地区开发与城市发展
4.重要的地域文化与文化线路
第三章 江浙水乡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与发展机制研究
一、水陆变迁与区域治水营田
1.水陆变迁
2.水患治理
3.农耕系统
二、水陆交通网络与交通方式变迁
1.交通网络与交通方式发展
2.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
三、重大人口迁移
1.西晋时期的永嘉南渡
2.唐中后期的北人南迁
3.两宋之交的建炎南渡
4.明初的江南移民北上
四、运河建设与漕运发展
1.江浙水乡地区运河的建设
2.漕运的发展
3.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
五、海盐产业的发展
1.两淮盐业
2.两浙盐业
六、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2.传统手工业、商业与市镇
3.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
七、文化中心转移与地域文化影响
1.崇文思想与科举的影响
2.地域学派思想的影响
八、战争或主要建设者的主观意图等历史事件
1.军事战争
2.建设者的主观意图
九、江浙水乡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与发展规律
1.江浙水乡地区发展各阶段的主导影响因素
2.各影响因素与城市发展的关联度
3.各因素对城市形成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
第四章 江浙水乡地区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与特色
一、价值与特色
二、价值与特色分类
1.运河文化
2.水利、农耕文明
3.山水人居环境
4.城市历史与遗存
5.产业、手工业与商业文化
6.军事战争与革命文化
7.非物质文化
8.名人文化
9.文明起源
10.近现代文化主题
三、山水人居主题的名城价值特色
1.城市选址
2.城市传统空间营造
四、产业、手工业与商业主题的名城价值特色
1.名城价值特色中产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共性体现
2.名城价值特色中产业、手工业与商业的特性体现
五、运河文化主题的名城价值特色
1.运河与聚落网络
2.运河与古城空间
3.运河与城区产业
4.城市在运河上的交通地位
六、军事战争与革命文化主题的名城价值特色
1.名城价值特色中军事战争与革命文化的共性体现
2.名城价值特色中军事战争与革命文化的个性体现
七、非物质文化主题的名城价值特色
1.水乡环境促成的水乡生活与生产文化
2.水乡环境促成的食文化
3.水乡环境促成的民俗文化
八、水利、农耕文明主题的名城价值特色
1.水利、农耕的共性体现
2.水利、农耕的特性体现
九、名人文化主题的名城价值特色
十、近现代文化主题的名城价值特色
1.文化科教
2.城镇空间建设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TOP书摘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114.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