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金花的秘密
金花的秘密


金花的秘密

作  者:[德]卫礼贤,[瑞士]荣格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定  价:36.00

I S B N :978751173877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传统文化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将《太乙金华宗旨》德文译本寄给荣格,请他撰写评论,这个长篇评述就是本书的由来。当时荣格处在与弗洛伊德决裂后的至暗时刻,他开始自发地画下来心中和梦里出现的意象,这些意象经常是曼陀罗图案。荣格读完这部东方文化经典后,声称文中所述关于曼陀罗及中心趋向的想法,给予了他做梦也不曾想到过的证实,帮助荣格解决了研究集体无意识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TOP作者简介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道教有极深的热爱和发展,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的特质、比较中西心理差异,本书为此方面代表作。同时,荣格还是精神分析领域的代表,主要著作《无意识心理学》《集体无意识原型》《心理学与文学》《心理学型态》等。其中,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泛性论倾向的纠正。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德国著名汉学家,曾翻译《易经》、《老子》、庄子《列子》等大量中国道家经典,他对东方文化有极深的理解和创造性地发展,很多思想至今仍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译介。

 

TOP目录

译者前言

英译者前言 3

英文初版译者序 4

英文新修正版译者序 10

德文第二版荣格序 13

德文第五版序 17

 

关于《太乙金华宗旨》 20

一、《太乙金华宗旨》的起源与概述 21

二、《太乙金华宗旨》的心理和宇宙论背景 32

 

《太乙金华宗旨》的分析心理学评述 45

引言 46

一、一个试图了解东方的欧洲人所面对的困难 46

二、现代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的可能。 54

基本概念 69

一、道 69

二、回光和中心 72

关于道的现象 86

一、意识的蜕变 86

二、阿尼玛斯和阿妮玛 98

意识与外物的分离 108

成就 118

结论 130

欧洲曼陀罗的例子 132

 

悼念卫礼贤 134

 

TOP书摘

引言

一、一个试图了解东方的欧洲人所面对的困难

 

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西方人,因此对这一中国经典给我的陌生感印象深刻。在某种程度上,我对东方宗教和哲学的一些了解确实对理性与直觉地了解其含义有所帮助,譬如我可以从民族学或比较宗教史的角度来理解初民信仰中的矛盾性。但这样做实质上是仍然在用西方人的方式,把自己的心灵隐藏在所谓的科学外衣之下。这样做的部分原因是虚荣心作祟,主要还是担心更加深入的理解会使一次与异域精神的偶然接触发展为深刻的认同体验。除了本书在文献学上对于汉学家的价值之外,所谓的科学客观性会心怀嫉妒地绝不容许对它有任何其他的解释。但是卫礼贤深深地领悟了中国智慧的秘密与神奇的活力,他不允许如此有洞察力的深刻见解被浪费在各种专家们已经被打成了无数隔断的大脑中。我很荣幸,他选择我为这部中国经典作心理角度的评论。

从心理学的角度评论此书也冒着让这一独一无二的宝藏被心理学这一特殊学科所吞噬的风险。然而,任何人想要贬低西方的科学和技术就是在侵蚀欧洲心灵的支柱。科学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工具,但它是有其优越性的工具并不可或缺,只有在被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时候才有害。科学方法一定是服务于人的,如果被推上王位就错了。它应该服务于每一个具体的分支科学,然而每一个分支都不足以独立解决问题,还需要其他分支的支持。科学是西方人的工具,靠它可以比仅靠双手能打开更多的门。只有当我们认为靠科学得到的知识是唯一的时候,科学才将阻碍我们的视线。东方教给我们另一种更广泛、更深刻与更高明的知识,人类生活是它的源泉。我们对其所知甚少,通过各种宗教术语,我们对它有了仅仅是模糊的感知。因此我们更加乐意地把这种东方的“智慧”放在引号中,将其归类于某种信仰或迷信。但这样做我们就完全误解了东方的“唯实论”。例如此书,就丝毫没有谈到修苦行的隐士处在病态边缘的夸张情绪与神秘灵感,书中的见地根植于高度发展的中国人心灵的洞察力,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低估这一洞察力。

我的这个结论可能是太大胆了,很容易受到质疑。但考虑到我们对东方所知甚少的事实,各种质疑也不会让我感到吃惊。此书的内容对我们来说是如此陌生,所以我们感到很尴尬,不知道从哪里着手与中国的思想世界建立联系,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当我们面对把握东方思想这一难题时,我们通常犯的错误就像是在浮士德犯的错误。

浮士德与魔鬼签约,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中译者注

受到魔鬼的指引,他轻蔑地抛弃了科学,转向东方的神秘主义,并照搬一些功法,变成了可怜的模仿者(这种错误的最好例证就是通灵学)。这样,他放弃了西方思想的基础,迷失在脱离西方语境的文字与概念之中。这些学问永远不会有效地嫁接在他身上。

古时的修行者说:“邪人行正道,正道悉归邪。”与我们的想法截然相反,不幸被这个中国谚语言中,我们认为只要是好方法谁用都是一样的。而实际上,关键在人,不在方法,因为方法只是由人决定的途径和方向,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如果方法与他的本性不相契,那么这个方法无非就是自欺欺人与装模作样,将毫无价值与根基的。它成为了一种自我欺骗的工具,成为逃避自我无法平息的内心冲突的避风港,这样就彻底背离了中国思想脚踏实地和真诚的特质。与这种特质相反的是自我否定,背叛自我而拜在千奇百怪的陌生神祇脚下,只是为了取得精神胜利的自我慰藉,这一切都与中国“方法”的含义背道而驰。中国人的洞察力来自一种最大意义上完整与真诚的生活方式,它根植于中国古老的文化。这一文化从未被打断过,我们对它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

西方人对东方的模仿是悲剧性的,因为这种模仿来自一种非心理学因素的误解。这种误解在中非和南海上的美丽岛屿陶思岛上的冒险家身上也有体现。在那里所谓的西方文明人玩弄

“原始性”概念的把戏,逃避社会,就像是那句名言说的:“这就是罗德岛,跳一个给我们看看。”

荣格在此使用了拉丁文。这句话来自《伊索寓言》,讲的是一个离开家多年的人回到故乡,吹嘘他在罗德岛参加一个跳远比赛,跳出了奥林匹克运动员都望尘莫及的一跳。旁边的人觉得他是在吹牛,说了上面引用的话。——中译者注

这不是一个模仿,或是成为一种陌生文化的传教士的问题,而是对我们已百病缠身的西方文化重新塑造的问题。这才是要立刻着手的问题,必须由带着诸如神经紧张、婚姻问题、破灭的政治和社会理想等欧洲人的通病的真正的欧洲人来完成。

我们应该承认,我们不懂来自东方世界的经典里讲到的彻底超脱,事实上,我们也不愿意去理解。中国人已经完全满足了他们本能与直觉的一切要求,所以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觉察到那看不见的精髓。我们有他们那种可以把视线引向内心从而带给他们超脱的心态吗?他们有这种洞察力的前提是他们可以从束缚着我们的野心与激情中解放出来。难道解放不是来自满足自己直觉的要求,而是心怀恐惧或欠成熟地压抑它们吗?难道不是我们要先脚踏实地,然后才能抬头仰望苍穹吗?任何一个人,只要真的了解中国文化,并认真研究过千百年来充斥于中国人思想中的《易经》思想,都不会忽视这些问题。他们就能知道在本书中所提出的观念在中国人眼中并无特殊之处,只是一些无法规避的心理学结论。

在我们的基督教文化中,圣灵及圣灵的爱在很久以来是最有价值也是最值得追求的。只是在中世纪以后的19世纪,圣灵堕落为人的理智,然后人们又起而投入反抗难以忍受的唯理智主义的运动。从一开始,这一运动就犯了把理智与精神混为一谈的错误,从而指责精神是理智出错的原因。这个错误是可以谅解的,理智在胆敢独占精神的全部财产时对灵魂确实有害。理智与精神相比还差得很远,精神高于理智,精神除了理智之外还包含情感。精神是生活原则和方向,是促使人类超越巅峰的光明;与它相对的是黑暗的、阴性的和物质的原则(阴)。这种原则所代表的情感和本能历史久远,来自人类生命延续的根源。毋庸置疑,中国的这些概念得自直觉的洞察,我们如果想要了解人类精神的本质,就不能没有如此的见地。中国不能没有这些概念,因为中国的哲学告诉我们,中国从没有偏离心性本原的精神体验,因而从来不会过分强调和发展某一单一的心理机能而迷失自己。也因此,中国人一直都对现实事物中与生俱来的矛盾性与两极化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发现相反的两面总是能相互找到平衡——高等文化的象征。片面性虽然有时很给力,但它也代表了野蛮文化。如今在西方开始推崇感觉与直觉的反理智运动,我觉得是一种文化进步的标志,是打破理智思维限制的意识突破。

我不是要贬低具有强大判断能力的西方理智,在这方面,东方可以说还很幼稚(这与聪明程度无关)。如果我们能把另一个或者说第三种心灵的功用提升到和我们的理智一样的高度,我们也许会超越东方很多。有的欧洲人压抑着自己的性情去模仿或者说去冒充东方的精神,实在是很可悲。如果欧洲人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从自己的本性中培养出多少个世纪以来东方人源于他们自性的觉悟,就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总而言之,从外部的理性的观点来看,好像在东方最为珍贵的东西在我们这却不是那么抢手。东方理念的重要性单靠理智是理解不了的,这些理念往往被我们归类为只是哲学的或民族学的,作用只是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而已。我们对东方是如此缺乏了解,连资深的汉学家们也不能理解《易经》的实际应用,而只是把它看作是神秘符咒的合订本。

 

TOP 其它信息

开  本:32

加载页面用时:73.7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