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治事阳明:一身精神在江右(治世奇才-王阳明)
治事阳明:一身精神在江右(治世奇才-王阳明)


治事阳明:一身精神在江右(治世奇才-王阳明)

作  者:方志远,李伏明

出 版 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7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957051658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历史人物  人文社科  >  传记  >  其他人物传记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从王阳明的学习、婚姻、成长、功业、传道、陨落、思想遗存等方面详细地道出王阳明与江西的关系,并以此为脉络,梳理其光辉不朽的一生,总结得出黄宗羲先生在《明儒学案》所言的“一生精神,俱在江右”。


TOP作者简介

方志远

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著有《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明清江右商帮》等。应中央电视台之邀,为央视十套“百家讲坛”栏目录制《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国史通鉴》等节目,为国内颇有影响力的通俗历史讲解专家。

 

李伏明

井冈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教授,王阳明研究知名学者。著有《江右王门学派研究》等。


TOP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另类少年,结缘江西

1?新婚之夜

2?拜谒娄谅

第二章 续缘江西,主政庐陵

1、龙场悟道

2、庐陵风情

3、政在亲民

4、“卧治六月”

第三章 巡抚南赣,“破山中贼”

1、南赣乱局

2、途中插曲

3、谋划在先

4、漳南用兵

5、横水桶岗

第四章 巡抚南赣,“破心中贼”

1、攻心为上

2、祥符宫变

3、三县并设

4、乡约教化

5、赣州传道

第五章 置九族祸,平灭叛藩

1、宁府是非

2、风云骤起

3、虚虚实实

4、椎舍决战

第六章 “危疑之际,神明愈定”

1、正德皇帝

2、祸福之间

3、良知在“致”

4、王艮拜师

第七章 钟情南赣,体道匡庐

1、南赣情怀

2、体道匡庐

3、“心学”传承

第八章 官场内外,此心光明

1、官场内外

2、再临江西

3、此心光明

第九章 一生精神,俱在江右

1、昌盛之区

2、心学沃土

3、江右诸贤

4、书院讲会

5、流风久远

后记


TOP书摘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的盛名之下,不少人只知“王阳明”而不知“王守仁”。

王阳明是明代浙江余姚人,生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1472年10月31日),卒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享年57岁。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从小宣称要为“圣人”而最终成为“圣人”的人,也是唯一一位曾经混迹于“三教九流”而最终从祀孔庙的人。

和中外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一样,王阳明从闻名于世开始,就一直毁誉参半。时人斥其“事不师古,言不称师”,却不能不承认其事功的卓著;后人言其承朱学之微而鼓吹心学,为统治者另谋思想统治的出路,未必不是为虎作伥,却不能不承认王学的积极因素。

在明朝的嘉靖、万历时代,王阳明是神奇的代名词,是神坛上的人物。在整个清朝,王学非政治环境和学术生态所需,但王阳明仍被称为有明一代气节、文章、功业第一人。所以,王阳明及其学说并非是任何时代都可以产生的,他(它)是明代社会多元化的产物,同时又推动明代多元化社会的进程。

经过许多年的沉寂之后,王阳明最近几年“火”了起来,言必称“知行合一”成了时髦,口不离“致良知”表示身份。有人称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的第一人,有人称中国只出过两个半“圣人”,一是孔子,一是王阳明,曾国藩固然不错,但只能算半个。种种说法,流行甚广,既不知起源,更不明标准。还有传言,说日本的东乡平八郎腰间常悬一牌,并且时时向人展示牌上镌刻的文字:“此生俯首拜阳明。”但是,这个传言却完全是以讹传讹的无稽之谈。

由于王阳明和江西的关系密切,随着王阳明之“火”,江西也冒出了一些关于王阳明的误传,有说王阳明在江西为官十三年的,也说王阳明是南昌人女婿的,等等,不一而足。但是,王阳明在江西的时间总共七年,其中任职时间五年,所谓为官十三年之说,不知从何而起;王阳明的岳父诸让(字养和)曾任江西布政司参议,但并不是南昌人而是浙江余姚人,所谓王阳明是南昌人女婿之说,或者是为了引人眼球,或者根本不知诸让的来历。

当然,上述种种,看似荒诞,却也说明王阳明的影响力。否则,“民间高手”编排出来的这些传说为何不安排在别人身上?

 

 

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出仕在京师北京,悟道在贵州龙场,成家立业,则在江西。今日浙江绍兴南郊的兰亭镇,王阳明墓巍然肃立;昔日江西赣州大余的青龙镇,则是王阳明的“落星”处。

王阳明曾经七次到江西,其中一次为家事、两次为国事,四次是路过:

一、弘治元年(1488年)六月,十七岁的王阳明到南昌完婚,次年十二月(1490年初)离开江西返回余姚。这是王阳明第一次到江西,为时一年半。

二、正德二年(1407年),王阳明由北京贬谪贵州,自称在杭州遇刺客,脱逃之后至福建,夏秋之时由武夷山入江西、往南京。

三、正德三年(1508年)春,王阳明从浙江余姚往龙场,途经江西,向西取道湖南进入贵州。

四、正德五年(1510年)三月至九月,时年三十九岁的王阳明再度来到江西,为吉安府庐陵知县。这是王阳明第一次为一个衙门的主官,也是第一次做地方“亲民官”,为时六个半月,体悟出“政在亲民”,这是王阳明一生政治思想的核心精神。

五、正德十二年(1516年)正月至十六年(1521年)六月,王阳明先在赣州,为南赣汀漳巡抚,平定江西、福建、广东、湖南边境地区的民变;再往南昌,平宁王宸濠之乱;后为江西巡抚,在江西各地巡视、讲学。王阳明这一次在江西的时间有四年半,事功达到鼎盛,并揭示出 “致良知”,这是王阳明的学术精髓和理论旗帜,王学的影响迅速扩大。

六、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王阳明从浙江绍兴往广西平息民变,途经江西,向南取道广东进入广西。

七、嘉靖七年(1528年)十一月,王阳明因病从广东进入江西,拟返绍兴,但于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病逝于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魂留江西,灵柩送往浙江绍兴。

完婚、任职、途经、病逝,王阳明在江西大约有七年时间。但是,王阳明和江西的关系、和江西的缘分,王阳明在江西的作为及影响,却不是可以用岁月计算的。

 

 

王阳明去世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受到明朝朝廷的不公正待遇。弟子黄绾为捍卫老师和老师的学说,颂其“四大功”、“三大要”。

黄绾所颂王阳明的四大功:一、平定江西、福建、广东、湖南边境数十年之“积寇”;二、平定筹划十多年之久的南昌宁王朱宸濠之乱;三、招抚广西田州、思恩的动乱土司与民众;四、平定动荡多年的广西八寨、大藤峡民变。虽然黄绾列出“四大功”,但当时明朝廷“认同”的,主要是前两项,皆在江西。

黄绾所颂王阳明学说的“三大要”:致良知、亲民、知行合一。王阳明自言,“知行合一”之说的提出在龙场、完善在江西;又言,“致知”之说即“致良知”揭示于江西,并与学生反复讨论,此为其一生学术之精髓;《传习录》记载,“亲民”之说发生在与徐爱的讨论中,而其萌芽,则在庐陵知县任上为“亲民官”期间。

不少人感到奇怪,为何黄绾所说的王学“三大要”,既没有“龙场悟道”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没有“心即理”?但黄绾是有道理的。

第一,“龙场悟道”“悟”出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是通向“圣人之道”的门径而非“圣人之道”本身,它类似于“方法论”而非“世界观”。第二,比起“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即理”既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而且简捷明了。第三,但是,“心即理”的首倡者不是王阳明而是陆九渊。

自从将“心即理”作为自己思想和学说的理论基础,王阳明不再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表述方式,而是直接用“心即理”。王学是在批评朱学的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在继承陆九渊的“心即理”之后,才真正形成自身的学说体系。王阳明对于“心即理”的贡献是,一面不断宣讲、传播陆九渊的“心即理”,一面通过自己的阐释、自己的行为,赋予“心即理”新的内容,将其改造为“实学”、“事学”、“行为之学”、“实践之学”,将其与“知行合一”、与“亲民”、与“致良知”融为一体。这个过程,发生在江西,后在浙江绍兴得到进一步的阐释。人们称“心学”为“陆王心学”,符合事实。

其实,自从“揭出”“致良知”之后,王阳明很少再提“知行合一”。因为在王阳明看来,“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一回事,“致”即是“行”,“知”既是“认知”更是“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并且更突出“良知”二字。那么,“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目的何在?

王阳明有一个理念极其重要,但往往被后世学者也被当代王阳明和王学的推崇者所忽略。《大学》的开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阳明明确指出:“明德”就是“知”、就是“良知”,“明德”前面的“明”就是“行”、就是“致”,所以,“明明德”就是“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明明德”,和“佛家”没有区别,“圣学”即孔孟之道和继承孔孟的“阳明学”,与“佛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明明德”的目的。目的是什么?是“亲民”。正是因为“亲民”二字,王阳明无论是穷是达、无论在职赋闲,皆以天下为己作,皆有兼济天下之心。

 

 

王门弟子钱德洪等称:“先生事业,多在江右。”

晚明心学大师刘宗周的传人黄宗羲称:“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亦其感应之理,宜也。”

与徐霞客同时代的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江西惊讶地发现:“家孔孟而人阳明。”

钱德洪等人说的王阳明在江右的“事业”,既是指政治上的事业,也是指学术上的事业。黄宗羲说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应该更有深意,既指其学术个性、学术精神产生于江西并在江西得到传承,也指阳明之学本身,受江西学术传统影响而成。王士性则指出了嘉靖、万历时代江西的一个现象,教育之盛、学术之盛,孔孟之道、阳明之学影响之大,家家户户都在传播孔孟之道,句读之童皆以王阳明为榜样。一直到二十世纪上半纪,王阳明去世五百年后,江西的安福、吉安等地,一些私垫仍然在传唱“阳明歌”。时至今日,江西的南昌、吉安、宜春特别是赣州及所属各县,还有十多条“阳明路”。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32

开  本:16

加载页面用时:79.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