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研究
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研究


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研究

作  者:刘俊 著

出 版 社:法律出版社

丛 书: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术文库

出版时间:2008年09月

定  价:28.00

I S B N :978750368805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法律  >  经济法    

标  签:中国农业  土地  农业  行业经济  三农问题  中国经济  经济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土地所有权,是民法体系中的一个最核心理论问题。这不仅反映在许多民法制度是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建立的,而且还反映在其他一些民法理论,也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所有权相关。作者十余年以来长期关注并倾心于对土地问题的研究。在专著《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之后观点逐渐鲜明,于《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中明确提出: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是资源时代的必然趋势,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化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土地所有权已越来越远离私法而成为社会法的权力类型。中国土地法制制度必然以使用权为核心建立。土地资源利益应当还原社会。这种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的观点,经济学界亦有部分专家赞同,此不同于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论断,势必引起一场重要的论争。
土地所有权,是民法体系中的一个最核心理论问题。这不仅反映在许多民法制度是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建立的,而且还反映在其他一些民法理论,也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所有权相关。作者十余年以来长期关注并倾心于对土地问题的研究,在专著《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之后观点逐渐鲜明,于本书中明确提出: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是资源时代的必然趋势,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化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土地所有权已越来越远离私法而成为社会法的权力类型。中国土地法制制度必然以使用权为核心建立。土地资源利益应当还原社会。这种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的观点,经济学界亦有部分专家赞同,此不同于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论断。势必引起一场重要的论争。

TOP作者简介

刘俊,男,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重庆市农业政策咨询委员等职务。长期从事社会法与房地产法的教学科研工作,公开发表科研成果近一百万字。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其中《中国法学》、《现代法学》、《中国土地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土地所有权权利结构重构》、《流质约款的再生》、《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探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研究》、《划拨土地使用权法律问题研究》、《论土地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论土地征用权的公共性目的》、《论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实践途径》等文章三十余篇。出版专著《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合著十余部。主持和主研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起草省级地方法规三部,负责国际合作项目两项。

TOP目录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目标
三、基本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本书的逻辑结构

上篇
第一章 土地的属性
一、土地的财产属性
(一)土地的可支配性
(二)土地的稀缺性
(三)土地的经济效用性
二、土地资源属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二)土地的社会公益性
(三)土地的历史传承性
(四)土地的主权性
三、土地财产属性与资源属性的关系
(一)原始渔猎社会:纯粹资源属性的土地
(二)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土地财产属性与资源属性的共生
(三)工业革命之后:土地财产属性的绝对优住
(四)20世纪以来:土地作为资源性财产的回归
四、区分资源性财产与非资源性财产的法律意义

第二章 土地资源属性对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影响
一、土地资源对于人与人类的生存保障
(一)土地资源的保障功能--生存权的保障
(二)土地保障对土地所有权的影响
(三)我国的土地保障
二、土地资源利用的公平价值目标
(一)人类土地利用公平责任的思想历程
(二)土地利用公平责任的具体内容
三、土地资源属性对土地私人所有权标准的修订
(一)传统土地私有标准的迷思
(二)土地所有权的社会化--土地资源属性对土地私人所有权的矫正
(三)土地日趋国家所有--土地私人所有权矫正的结果
(四)对我国土地所有权社会化的认识
四、土地资源属性对土地所有权观念的影响
五、土地所有权与统治权

六、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上的国家公共信托责任
第三章 中国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夏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二、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名田制
三、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租佃制
五、我国古代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启示

第四章 外国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土地所有权制度演变
(一)古代土地所有权制度
(二)近现代的土地所有权制度
二、土地所有权的立法演变
(一)古代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立法考察
(二)中世纪土地所有权制度立法:土地所有权与利用权的分离
(三)近代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立法考察:土地所有权绝对观念的复兴
(四)20世纪以来的土地所有权制度立法考察:土地所有权社会化大行其道
三、历史考察的归结
(一)从“所有中心”向“利用中心”的转变
(二)从“所有权绝对”向“所有权受限制”的转变
(三)土地所有权社会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显现
(四)土地所有权日益从多个私人或团体土地所有权向国家独占土地所有权方向发展

第五章 土地国家所有权的理论依据
一、土地财产学说概说
二、西方近代土地财富取得思想
(一)西方近代关于土地财富取得的主要思想
(二)近代西方思想史上有关土地国家所有的主要主张
(三)对土地私人所有和土地国家所有论的简要评价
三、马克思土地所有权思想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土地财富取得的主张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认识
(三)马克思土地国有化的思想
(四)对马克思土地所有权思想的非议及驳斥
四、劳动与土地国家所有权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劳动总和创造了土地的价值
(二)土地私人所有在人类特定历史阶段具有正当性

第六章 土地资源时代的土地所有权
一、土地资源时代的来临
二、私人土地所有权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

下篇
第七章 国有化: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改革的必由之路
第八章 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法律制度架构
第九章 土地所有权权利结构
第十章 我国土地利用权法律制度
第十一章 国家土地所有权的行使

TOP书摘

(一)土地资源的保障功能--生存权的保障
生存权作为一个公民权利,恰如美国人潘恩所主张的那样,“公民权利是以个人天赋权利为基础的,但行使公民权利光靠个人的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和社会携手合作。公民权利都是与安全和保护有关的”①。的确,作为个体的人,当处于自然状态,没有群体或国家作为依靠时,防范外在风险的能力很弱。但自从国家产生后,每个人防范风险的手臂得到延伸。然而,站在整个社会的视角,国家给予每个人的保障需要遵循公平正义的要求。无论是土地私人所有权制度,或是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抑或是土地国家所有权制度,无不体现了社会对人的保障模式选择和对不可预料的风险的防范。
人类的保障历史与土地密切相关。人类各种保障的基础均依赖于土地这一自然资源。但是要想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基础上实现人类总体保障水平的最大化,则与土地法律权利制度密不可分。总体上而言,土地法权制度的设计都是以人类自我发展和自我保障为目的的。而具体土地法权制度的不同则体现了土地保障方式、范围的变化;同时,“在历史上,一般的村庄都保留一定量的公地,用其收人来提供公共品服务,同时为那些遭受不利打击的人提供救济”。②在农业社会,“土地是一种廉价的生产投入。在土地上生产食物要求的其他互补要素很少,少到只要一个受过有限训练的劳动力就足够了。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60

版  次:1版

开  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8.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