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独树一帜倾九城(大师尚小云)/国际版系列丛书
独树一帜倾九城(大师尚小云)/国际版系列丛书


独树一帜倾九城(大师尚小云)/国际版系列丛书

作  者:王卫华

出 版 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54681835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文艺体育  >  艺术家  人文社科  >  传记  >  其他人物传记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独树一帜倾九城:大师尚小云/国际版系列丛书》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所收集到的资料,在考证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认真裁剪,精选写作角度,既介绍了京剧大师尚小云不平凡的一生,又普及了京剧知识。作品不但语言凝练,资料翔实,叙述客观,而且重点介绍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京剧尚派艺术的创作过程。

TOP目录

第一章 少年时期:戏剧是个打出来的行当
第一节 剧是个新兴的戏种
第二节 尚家的祖先很荣光
第三节 南宫有个尚家庄
第四节 那王府里去当差
第五节 “庚子之乱”的1900年
第六节 王爷有颗仁慈的心
第七节 偶然常常成就特色
第八节 最严酷的培训叫戏班
第九节 大师教才站得高飞得高
第十节 “正乐三杰”好兄弟
第十一节 提携最力是菊师

第二章 成年:拜遍名师求艺精
第一节 参加春合社
第二节 与龚云甫同演《母女会》
第三节 拜师杨小楼学武戏
第四节 “三江一白”下江南
第五节 娶妻生子
第六节 拜师王瑶卿学习《失子惊疯》
第七节 入宫唱戏
第八节 写新戏
第九节 中西结合的摩登伽女
第十节 名角的范儿
第十一节 创办协庆社
第十二节 帮衬富连成
第十三节 “四大名旦”一团和气

第三章 创宗立派正当时
第一节 开宗立派的必备条件
第二节 创办科班的原因
第三节 创办荣春社科班
第四节 荣春社的教学
第五节 有一种倒下叫创立

第四章 心血献给新中国
第一节 组建尚小云剧团
第二节 失败的《洪宣娇》
第三节 八年巡演
第四节 投身大西北
第五节 以苦为乐度人生
参考文献
后记

TOP书摘

《独树一帜倾九城:大师尚小云/国际版系列丛书》:
  第一节
  京剧是个新兴的戏种
  尚小云,是民国时期“四大名旦”之一。
  尚小云,与另三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一道,经历了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但他却比另三大名旦更不幸,因为“四大名旦”中,只有他完整地经历了“文革”。
  谈人生,看传记,为的是什么?是以他人的经历为镜,找寻自己人生应走之路。我们当从尚小云的人生中寻找什么呢?
  尚小云的时代,京剧艺术已很繁荣了,第一代大师已经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尚小云是如何站在前人的肩头,开出自己的戏派,也成为一代宗师的呢?
  一代宗师是如何炼成的?当是本书要探讨的问题。我们大多数的有志者,鲜有机会成为第一代的开创者,但可能成为后来的成功者。如何站在前有成功者的领域里成为又一个成功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尚小云先生一生的回顾,令人兴趣盎然!
  更有趣的是,一代宗师,往往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可尚小云先生却没有上过正规的学堂。这样的文化背景,他的学识又是如何养成的呢?
  现在,让我们走进尚小云的世界。当然,从基础知识开始。
  戏剧,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村社宗教仪式。中国远古时代的巫舞、雄舞等,是中国戏剧的雏形。
  从中国戏剧史上说,谈真正的戏剧,要从北宋时的杂剧开始谈,此前的表演是单一性而非综合性的艺术表演。
  北宋的杂剧,在金成为院本,在元又成了杂剧。在南宋发展出的南戏,到了明清两代,又衍生出了传奇和小说。到了清中叶,地方戏发展迅速。京城里的皇帝、王爷、贵族,好的是南戏而来的昆曲,称为“雅部”;其他的地方戏在京城也很繁荣,称为“花部”(也叫“乱弹)。
  如果说元杂剧的成熟是中国戏剧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的明清传奇为中国戏曲发展的第二次高潮,那么清中叶以后京剧及各地方戏的兴起,则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第三次高潮。这次高潮的特点之一,是京剧的形成并取代昆曲和秦腔占据了京城乃至天津、上海等主要大城市的戏剧舞台,并在百年内出现了诸多流派,多代宗师。
  清代戏曲发展的情况我们也做一个回顾:
  明末,作为地方戏曲的徽州声腔已开始流行。它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其有二黄调。二黄调沉着稳重,凝练严肃,它的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垛板、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发挥起来让人感到荡气回肠,深远幽雅。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四喜、三庆、和春及春台四个徽班从众徽班中脱颖而出,以各自的特有风采成为佼佼者。当时民间的说法是:“三庆班的轴子、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轴子(读咒)”,为戏曲界行话,指折子戏中的轴心剧目。用现代语解释一下这个民间说法,意思是说三庆班的剧目好看,常做大轴(兼有擅长演有头有尾整本大戏的意思)。“曲子”是指昆曲,意思是说四喜班擅长演昆腔的剧目。“孩子”指童伶,意思是说春台班的青少年演员让人赏心悦目。“把子”是指武戏,意思是说和春班的武戏火爆。
  到了咸丰年间,各班再有长进。这时四喜班引入了西皮调。西皮起源于秦腔,在清代成为汉剧的主调。西皮曲调活泼、欢快,唱腔刚劲有力,节奏紧凑,非常适合表现欢乐跳跃、坚定、愤潢的情绪。三庆班老生程长庚曾以二黄调在戏剧界渐占上风,当西皮调渐渐看好时,四喜班长于西皮之老生张二奎又露出头角,张二奎便与程长庚及春台班以做工取胜之老生余三胜鼎足而立,西皮、二黄(简称“皮黄”》的曲调成了主流,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甚至京剧在形成后业界也有将京剧直接称为“皮黄”的。从行当讲,到了同治、光绪年间,各班的生、旦、净、丑皆人才济济。
  如果以高朗亭为中国京剧的第一代,三庆班(含小荣棒科班)培养出了中国京剧的第二代名伶,如陈德霖、钱金福、张淇林、卢胜奎等。
  京剧早期的名伶还有张二奎、王瑶卿、龚云甫、路三宝等。京剧界的先辈们,从表演、唱腔、念白、音乐、服饰等方面,将京剧从孕育融合期(1780一1840)、形成期(1840-1883)推进到了成熟期(1883-1917)。尚小云出生于1900年,正值京剧的成熟期。而他成名立万时,则进入了京剧的鼎盛期(1917年之后)。当时京剧多在戏园里演出,戏园里吃喝谈笑的宴乐之风颇盛,嘈杂无序,不像王府宅第里那样清净,所以京场开场就要用锣鼓压倒杂声,并且不断用强烈的锣鼓、高亢的声腔、浓郁的技艺因素来保持压倒性的演出效果,同时又要保留适合堂会上清唱的高雅的琴弦、唱腔和曲目,留存和发展好京剧高雅艺术的特质。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55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8.3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