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现状、特征、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现状、特征、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现状、特征、影响因素研究

作  者:李静

出 版 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3月

定  价:59.00

I S B N :978751088974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考察了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现状、特征及大学生媒介使用对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影响机理,这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结果可以为高校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

治工作,进行舆论引导和应对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撑,有助于党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高等院校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上制定有效的规范机制,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热点事件参与行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TOP作者简介

李静,1988年生,博士,华东政法大学助理研究员,工商管理(媒介管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舆情、网络社会情绪、危机管理。目前主持的项目有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项目。另外,作为项目骨干重点参与了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及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目前为止,在本领域发表多篇csscI期刊论文,并担任多部书籍的副主编或编辑。

TOP目录


第一章?绪论?001

1.1 选题背景 001

1.2 研究意义 004

1.2.1?理论价值?004

1.2.2?实践意义?005

1.3 相关概念界定 005

1.3.1?网络热点事件?005

1.3.2?网络热点事件参与 006

1.4 文献综述 008

1.4.1?研究现状 008

1.4.2?简要评论 011

1.5 研究设计 012

1.5.1?数据收集 012

1.5.2?研究方法 013

1.5.3?理论基础 017

1.6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021

1.6.1?研究思路 021

1.6.2?研究创新点 023


第二章?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历史背景 025

2.1 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兴起的原因 025

2.1.1?信息技术的支撑 025

2.1.2?现实社会背景的促进 030

2.2 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发展 032

2.2.1?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发展历程 032

2.2.2?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主要方式 039

2.3 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发展历程 045

2.3.1?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起步阶段(1994—2004) 045

2.3.2?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初步发展阶段(2005—2009) 046

2.3.3?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繁荣发展阶段(2010—至今) 047

2.4 本章小结 049


第三章?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现状 050

3.1 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指标建构 050

3.2 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总体现状 052

3.3 大学生话语式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现状 055

3.3.1?浏览并转发 055

3.3.2?发表建议或评论 057

3.3.3?发布原创信息 059

3.3.4?参与集体讨论 060

3.3.5?与事件相关的官方微博 / 微信?展开网络互动、评论、私信 061

3.4 大学生行动式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现状 063

3.4.1?发起或动员他人在网上参与行动 063

3.4.2?转发或扩散微博大 V、名人等发起的动员信息 064

3.4.3?检举或监督 / 甚至曝光政府工作机构 / 人员的不良作为 066

3.4.4?通过网络质疑 / 监督政策执行或事件进展 067

3.4.5?响应动员,在现实生活中参与某种行动 069

3.4.6?响应动员,在网上采取某种行动 070

3.5 本章小结 072


第四章?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特征 076

4.1 大学生热点事件信息获取途径 076

4.1.1?大学生热点事件信息获取途径的总体概况 077

4.1.2?不同背景大学生获取热点事件信息的途径差异 077

4.2 大学生社会热点话题关注类型 083

4.2.1?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排序 084

4.2.2?不同背景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差异 084

4.3 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渠道 092

4.3.1?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渠道的总体概况 092

4.3.2?不同背景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渠道的差异 093

4.3.3?互联网使用动机对大学生选择参与渠道的影响 101

4.4 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形式 102

4.4.1?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形式的总体概况 102

4.4.2?不同背景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形式的差异 103

4.4.3?大学生在不同参与渠道上参与形式的差异 107

4.5 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目的 108

4.5.1?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目的的总体概况 109

4.5.2?不同背景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目的的差异 109

4.5.3?大学生在不同参与渠道上参与目的的差异 114

4.6 本章小结 116


第五章?大学生媒介使用的不同维度对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影响 121

5.1 大学生媒介使用强度对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影响 122

5.2 大学生媒介信任对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影响 124

5.3 大学生媒介使用动机对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影响 126

5.4 大学生媒介使用的不同维度对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影响的多元回归模型 128

5.5 本章小结 130


第六章?大学生互联网新闻使用对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影响路径 134

6.1 理论模型的提出 137

6.1.1?大学生互联网新闻使用对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直接效果 137

6.1.2?大学生互联网新闻使用对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间接效果 140

6.2 变量测量 146

6.3 数据分析 147

6.3.1?描述性统计 147

6.3.2?模型检验 148

6.4 本章小结 150


第七章?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对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影响路径 155

7.1 理论模型的提出 157

7.1.1?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对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直接效果 157

7.1.2?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对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间接效果 159

7.2 变量测量 165

7.3 数据分析 166

7.3.1?描述性分析 166

7.3.2?模型检验 167

7.4 本章小结 169


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启示 174

8.1 主要研究结论 174

8.2 研究的理论贡献 182

8.3 研究的实践启示 183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184


参考文献 186

附录1?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问卷?207

附录2?互联网新闻对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影响路径的MPLUS程序 216

附录3?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影响路径的MPLUS程序?217


TOP书摘

1.4.1?研究现状

国内已有的论著和论文大都从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公民的网络参与行为。“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这两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有重叠的地方,两者的内涵基本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也在“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研究的范畴之内。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互联网的早期用户群和忠实用户群,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他们是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互联网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前沿的思想意识,他们的网络参与行为总是走在中国社会的前端。但是,从国内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文章以全体公民或网民为研究对象,专门针对某一类群体特别是关于大学生网络参与的研究较少。现有的关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现状的实证研究。邹静琴、王静和苏粤通过对广东省8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卷入程度较低,他们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政治生活高度关注却并不参与,属于活跃而沉默的观察者,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沟通和信息交流,作为尚未卷入社会资源分配的“政治人”,他们对政治决策的资源分配功能还缺乏理性认识。王雁、王鸿和谢晨等人通过浙江10所高校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我国大学生目前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还停留在一种浅表层次的政治卷入,大学生局限于围观式的网络政治参与层次,参与动机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且在参与过程中容易出现从众和娱乐化倾向。类似地,齐杏发在上海9所高校开展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的主要原因是责任感,受利益因素的影响较小,他们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具有较高的层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也有较大差异,部分大学生非常积极,而消极的也占相当比重;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识普遍较为理性,总体评价较为积极。

第二,关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王法硕基于上海市十所高校的实证研究指出性别、学历层次、政治面貌、家庭收入等客观因素和网络政治参与效能感、网络政治参与责任意识、网络政治参与兴趣及网络政治参与意愿等主观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另外,池上新等人将网络政治参与分成“关注”“表达”和“行动”三个因子,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处于个体层次的“社会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但处于集体层次的“校园规范”和“一般信任”不利于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也就是说,社会资本诸因素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三,关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李爽认为,大学生的网络热点事件参与行为容易出现网络感染和群体极化现象,在网上进行意见表达时存在发泄不满、言辞不当等现象。季海菊也认为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还不够丰富,芜杂的网络信息会造成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失范行为,使其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容易盲目做出非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并且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也就是大学生网络参与的“群体极化”现象。类似地,房正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政治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脱节以及非理性参与导致其网络行为失范两类突出的问题。刘纪静等人也指出我国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存在冷漠与不成熟以及无序与错位的问题;我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程度不高,易形成“网络暴力”;并且,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会弱化其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政治参与能力。

第四,关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影响研究。这一类型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乐观与悲观两派。持乐观派的学者认为网络政治参与能够增强大学生自身的民主意识,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助于高校保持稳定。陆士桢、郑玲和王丽英认为当前的政治参与更多地体现为象征性参与和实质性参与,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对政府的影响力日渐扩大。而悲观派则认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往往容易引起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现象,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增加其非理性网络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从而会影响到高校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舆论引导和危机管理,甚至会影响到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五,针对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例如,房正宏对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脱节以及非理性参与导致网络行为不规范问题指出,党和政府以及高校应该加强引导和教育工作,规范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具体来说,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大学生应该自觉提升政治素质,实现网络自律;高校应该加强主流政治文化的灌输和教育;政府和高效应该拓宽参与渠道,提供政治实践机会。类似地,吴铭等人分析出大学生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的参与特征,由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几点对策建议。孙崇文在《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北部分高校为例》一文中,釆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和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24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纯质纸

加载页面用时:31.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