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关键时刻,一句话就够了:修养篇
关键时刻,一句话就够了:修养篇


关键时刻,一句话就够了:修养篇

作  者:文若河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0年05月

定  价:39.80

I S B N :9787559640710

所属分类: 生活  >  成功/励志  >  社交与礼仪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腹中存有好句,口中自吐妙语。

好口才的关键,就在于有丰富的知识积淀。

通过熟练掌握大量金句,我们就能在关键时刻做到精准表达,一句话击中人心,一秒变成说话高手。与其花钱上口才课,不如每天背诵几句日常口才必备金句。

本书精选修养共鸣300个金句,都是与修养相关的各类名言、诗词、网络流行语等,加上作者独到的解读和实际运用指导,帮助读者轻易做到说话让人爱听、引人共鸣、受人尊敬。 


TOP作者简介

文若河

著名演讲力训练专家,“张嘴就来”演讲力训练机构创始人、首席讲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EMBA班、企业总裁班特邀演讲力训练讲师,著有《会说话,得天下》《竞聘演讲轻松过关》《我最想要的口才指导提升口才必读的“五个一百”》等口才专著。

文若河老师长期致力于公众演讲的理论研究和培训实践,建树颇多。他还原了演讲的实用性本质,构建了中国本土式口才训练体系——“口才树”理论,总结提炼了实用演讲方法——“演讲一阳指”模板,并率先提出“演讲力”的概念以及“演讲力是职场人士核心竞争力”等重要论断,创设了职场人士以及企业总裁演讲力训练的经典课程,将演讲力训练引入科学、系统、实用的轨道。


TOP书摘

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你成长的保证。

—[ 法] 罗曼·罗兰

罗兰的这句话让我不由得想起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段话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背,但是,恐怕也只是背背而已。在现实生活中,别说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这样的大磨难,就是走路不小心崴脚,还会抱怨路不平呢。

抱怨似乎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日常。我们习惯于怨天怨地,怨风怨雨,怨老板,怨同事,甚至怨老爸不是大人物,却很少去想,挫折才是上天的恩赐,磨难正是成长的序曲。

抱怨,除了加剧愤懑、不满等负面情绪,让我们越来越悲观泄气,越来越像刺猬之外,就再没有其他作用了。不要用“抱怨”把自己和未来阻隔,而要把滔滔不绝的抱怨,化为喷薄向上的力量,这才是最踏实、最有用的。

当谈及拒绝抱怨、远离抱怨等话题时,记得引用这句话吧。

发生过的事情不会忘记,只是想不起来罢了。

—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

这句话乍看起来很矛盾,既然“不会忘记”,又怎么会“想不起来”呢?仔细思之,内心触动很大。

人的一生会发生很多很多的事,有些事无关紧要,发生了就发生了,过去了就过去了,像微风吹过水面,只荡起一时的涟漪,过后即了无痕迹。这样的事情,应该不是这句台词中所指的事情。

这句台词指的是那些发生了就永远定格在生命中的事情, 这些事情就像“入侵者”一样闯入我们的生命,想拦都拦不住。很多时候,我们拼命想忘记这些事情,也似乎真的忘记了,实际上,我们是没有能力将这些事“驱逐出境”的,纵使忘记了, 也不是真正的忘记,只是暂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不再想起罢了。这就是所谓的刻骨铭心吧。

这句话既有哲理又很文艺。老友重聚、前任相遇、敌手相逢……这句话或许可以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吧。另外,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诸如“过去了”“忘了吧”等劝人的话,有时候真的是人际交往中脱口而出的废话。

从结尾开始讲一个故事,似乎颇为奇怪,但是所有的结尾亦是开端。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我猜到了开头,却猜不到这结尾”是电影《大话西游》中深入人心的经典台词。很多时候,结尾带给人们的往往不是美好,而是凄凉、伤感和无奈。但是,被誉为全球最著名的疗伤系文学家米奇 · 阿尔博姆在他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结尾,他告诉我们:“从结尾讲一个故事,似乎颇为奇怪,但是所有的结尾亦是开端。”

岁月轮回,因果循环,一个故事的结尾,正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结束了一段恋情,或许是遇见对的人的开始;辞去了一份工作,或许是事业更好发展的开端。如此一想,哪怕是最凄惨的结尾,我们都应该欣然接受。结束并不是真的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的起点。

在日常口语交际中,我们可以引用“所有的结束亦是开端” 来阐述我们的观点,使语言更有哲理,更具说服力。我们也可以用这句话来劝慰他人走出过去的阴影,迎接全新的开始。


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胡适《我的母亲》

胡适在文中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以及母亲平生的种种艰难,当忆及大嫂、二嫂(两位兄长与胡适同父异母)经常与母亲怄气,给母亲脸色看时,写道:“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没人愿意看一张阴沉的丑脸,没人愿意生活在阴郁的氛围中。但是,偏偏就有这样一些人,他们非要拉下脸来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怒气,我不高兴了就谁也别想痛快,这确实是太下流了。一张笑脸,能带来发自内心的愉悦和温暖;一张生气的脸, 会让人从头冷到脚。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就要从收起生气的脸、露出笑脸开始,哪怕生活再艰辛、情绪再糟糕,也不要拉长了脸给人看,这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

在日常口语交际中,我们可以以这句话自警,也可以引用这句话来敲打那些经常摆出一张生气的丑陋面孔的人,促其改正。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卢思浩《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这是治愈系作家卢思浩给我们开出的治疗“伤痛”的处方—一张很实在也很管用的处方。一个人如果具有了强大的自愈能力,必将无敌于天下。很遗憾,在受伤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

治愈自己,而是找“医生”。我们需要一个人或者一份超自然的力量去安抚我们的心灵,去抹平我们的伤痛。这与其说是一种本能反应,不如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依赖。我们不是不能自愈,而是不想自愈,在内心深处,我们钟情于自己的伤痛, 我们沉醉于向他人倾诉伤痛,沉醉于得到他人的安慰,并借此逃避我们该有的勇敢与坚强。

看看我们周围,那些谈笑风生的人有多少不是带伤前行的呢?别人能给的只是安慰,自己能给予自己的才是治愈。愿这句话带给我们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和力量,更愿这句话能为我们的演讲和沟通带来精彩和掌声。

人不可学蜜蜂,为了那愤怒的一蜇而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英] 培根

说来也巧,英国著名散文家培根和我国著名作家杨朔都曾把目光聚焦于蜜蜂。杨朔在他的《荔枝蜜》中写道:“大人告诉我说蜜蜂不轻易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 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

而培根也在其《培根随笔》中告诫人们,不要像蜜蜂那样, “为了那愤怒的一蜇而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主人公宁死也要复仇的悲情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不惜一切代价去报一箭之仇的也大有人在。其实,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愤怒,控制自己的情绪,快意恩仇固然很爽,但很多事并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那么简单。

大家肯定听说过“垃圾人定律”,在我们周围,确有那么一些“垃圾人”,满身的戾气,一言不合什么极端的事都做得出来, “蜇”他们的结果必然是伤及自身。在这种情况下,确实没有必要和他们针尖对麦芒。当我们身边有人基于一时的激愤冲动行事时,我们可以用培根的这句话进行劝解和疏导,以化解不必要的人际冲突。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94.2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