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节令
中国节令


中国节令

作  者:林永匡,王熹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0年03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55963716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人类学/民族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1. 融汇典籍,通俗易懂。爬梳要典、方志、笔记、文集、书信、诗歌、碑铭、墓志,将其中关于节令的记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

2. 兼容并包,内容全面。始于先秦,迄至明清,汇节令文化之传承与变迁于一书。

3. 独特设计,封面四种颜色,对应春夏秋冬,随机发货。

 

 

通观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到明清两代,节令习俗、时尚和文化活动虽因历代政治、经济、历法等方面的原因而多有因袭或损益,但总的说来,前后期的发展变化仍有规律可循。本书通过爬梳要典、方志、笔记、文集、书信、诗歌、碑铭、墓志等典籍,详细阐述了中国节令的发展演变。

明“史”可溯“源”,鉴“古”方知“今”。作者希望通过对中国古代节令文化的剖析、总结、研究,带领读者看到另一种历史画面、另一种历史场景、另一种历史风情、另一种历史人生。

 

TOP作者简介

林永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所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国屯垦史》《清代饮食文化研究》《中华文明史》《长江文化史》《清代社会生活史》等。

王熹,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中国未来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学术著作有《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清代

饮食文化研究》《中华文明史》《明代习俗史》《永乐传》《三十六计全书》等。

 

TOP目录

目录

 

(序言/前言/目录/部分章节)

 

 

第一章?“四时有节”与中国节令文化

第一节? 古代节令的源流与演变

第二节? 节令风习与古代社会生活

第三节? 节令的文化“内涵”与“隐义”

第二章?“天地氤氲”与先秦岁时节令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历法和岁时

第二节? “节气”“物候”与社会风俗

第三节? 节令文化的萌芽与“个性”

第三章? 《四民月令》与秦汉节令文化

第一节? 帛书《云气图》与天道岁时观

第二节? 《四民月令》与年节生活

第三节? 科技进步与节令文化的兴盛

第四章? “花信风”与魏晋隋唐节令

第一节? “花信风”与节令的物候

第二节? 节令与南北风习的交融

第三节? 《荆楚岁时记》与节令文化

第五章? “四时八节”与宋辽金元的节令

第一节? 天时地利与节气“定历”

第二节? 节令与社会生活的多元化

第三节? 节令文化的繁荣与流变

第六章?祭拜游乐与明清节令文化

第一节? 多变而趋定的岁时年节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年节社会风尚

第三节? 节令文化中的群体性效应

后  记

 

TOP书摘

第六章? 祭拜游乐与明清节令文化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年节社会风尚

 

从明初到清末数百年间,自宫廷至民间的年节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它涉及政治、仪礼、祭祀、宴享、歌舞、竞技、文化、娱乐、民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且特点独具,从而构织出一派色彩纷呈、仪态万千的年节文化活动景象。在明清时期的年节社会风尚这一群体文化活动事象中,又可分为宫廷节令礼仪活动、民间岁时祭拜与娱乐活动、民族年节活动等三个不同层次和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彼此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且交相融汇,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文化“个性”,产生出新的、各异的文化效应。

 

一、岁时节令与宫廷礼仪活动

明清两代,统治者对于作为一岁之始的元旦节(亦称正旦,正月初一日)、一阳之始的冬至节、人君之始的万寿圣节(当朝皇帝的诞辰日)最为重视,此三节被称为“三大节”。届时,百官有年节之假,如明代,凡正旦、冬至节令日,百官旧例放假;元宵节,更赐假十日。清代,遇有年节也有百官封印、放假之举。同时,宫中还要举行一系列的庆贺礼仪活动。其中,又尤以元旦前后,以至元宵节期间的年节活动最为隆重、热烈。在拜贺礼仪方面,冬至、万寿两节大体与之相仿,但在规模、时间延续上,则又稍逊于元旦。因此,元旦节的年节活动,在宫中的岁时节令仪礼活动中最具典型性。

1. 明代宫中正旦、元宵节庆活动

明代宫中的元旦节庆活动,以元旦拜贺与元宵皇上赐宴观灯为高潮,且这些活动各有特色。

(1)元旦朝贺

据《大明一统赋》载,每年正月初一日,宫中有“正旦百官朝贺”天子的礼仪活动。清代的元日太和殿朝贺礼仪,便沿自明代。对明代元旦朝贺的具体情景,这一活动的参加者、明代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在《元旦早朝》一诗中,便有所记述。诗中说,当时是一番“九门深掩禁城春,香雾笼街不动尘。玉帐寒更传虎卫,彤楼晓色听鸡人”的情景。而在另一参加者、明代礼部侍郎程敏政的《元日早朝》诗中,更展现出一派“寒鸦集曙彩鞭挥,剑佩森森拱太微,日晃御床明绣衮,云回銮辂见青旗”的景象。从而使朝贺礼仪活动的肃穆、庄重气氛,天子仪卫的森严、气派,百官届时在宫门外的云集等,得以生动显现。读后颇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景的真切感。除元旦宫中朝贺之外,尚有“天下大小衙门拜阙”之礼仪。即京官之外,地方州县的百官,亦要衣着盛服,到衙门中去进行“望阙遥贺”,叩头遥向天子拜贺的仪式。此外,官员之间亦有往来“拜年”的仪礼。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一书卷五,便记载:“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刺,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应门,则皆却而不纳,或有闭门不纳者。在京仕者,有每旦朝退,即结伴而往,至入更酣醉而还。三四日后,始暇拜父母。”通过这些记述,我们对明代朝官元旦时的拜年习尚,以及朝贺礼仪后结伴长饮酣醉的风俗得以有所了解。

(2)元宵赐宴观灯

每年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明代,宫中届时有天子赐宴百官的活动,更有观灯的礼仪活动。据《大明一统赋》注称,元宵时作鳌山,与民同乐,金吾弛禁,普天下皆作灯市,以糖圆、油饼为节食。《酌中志》一书也载,正月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宵,内臣宫眷,皆穿灯景补子蟒衣。灯市至十六日更盛,天下繁华,咸萃于此。勋戚内眷,登楼玩看,了不畏人。永乐十年正月元宵节时,据《皇明通纪》一书载,明成祖朱棣赐百官宴,并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当时,朱棣兴致所至,登临午门城楼,并赋御制诗章,命儒臣奉和。“时尚书夏原吉侍其母往观鳌山,上闻之曰此贤母也,命中官赍钞二百锭,即其家赐之。”当时,不仅灯市盛况空前,而且烟火名目、种类繁多。对此,《月令广义 ? 正月令》便载,燕城烟火,诸制有声者,名响炮。高起,名起火。起火带炮连声者,名三级。浪不响不起旋绕起上者,名地老鼠。筑打有虚实,分两有多寡,有花草人物等形者,花儿名百余种。别以泥函者,名沙 儿。用纸函者,名花筒。以筐函名花盆,总名称烟火。“勋戚家有集百巧为一架,分四门,次第传爇,通宵不尽。”福建闽中更制造一种烟火,名“秦皇辫者,以火炮及各花、地鼠、水鼠等筒联成串,凡数百相间之,令一人提而逐一放落迸散,其制甚奇”。这一切,均为元宵的赐宴观灯活动增添了新的情趣。

2. 清代宫廷的年节礼仪活动

清代宫中每逢元旦年节时,在节前、节中、元宵时,均有一系列相互衔接、互为关联,却又形色各异的年节礼仪、祭拜、宴享、娱乐等活动,较之明代更为热烈、更形丰富多彩。现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清代宫中档案记载,将这些活动概述如下。

(1)元旦前的年节活动

每年,自十二月初起,清代宫中便开始着手准备迎元旦的活动。如宫中每于十二月朔日,内廷词臣即撰拟椒屏吉语题、岁轴吉语联开单呈览,皇帝钦定后,交内府绘士按题作画,然后题字,以便新年时张挂。除夕进岁轴,南宋宫廷即有,此俗与民间贴新年画的风俗是相通的。这时皇帝也开笔书写“福”字,贴于宫殿及园囿各处,或赐王公大臣等。据记载,此习始于康熙帝,但不一定自腊朔始,至乾隆二年才确定于十二月初一日在紫禁城内漱芳斋开笔书福,以后岁以为常。皇帝书福之余,有时也写成对联或“宜人新年”“一年康泰”等吉语春条,贴于内宫寝殿。

至腊八日,清宫廷派王公或大臣到雍和宫监视煮粥供佛。宫内则皇帝御中正殿佛堂前临时搭设黄毡圆帐房(名小金殿),由御前大臣侍奉,众喇嘛在帐外念经,有时请达赖喇嘛和蒙古活佛章嘉呼图克图为皇帝拂拭衣冠,以示袚除不祥。佛教传说腊八日是释迦牟尼成道日,教徒皆以米及果物煮粥供佛。清代仍沿此俗。

十二月十七日(后改为十九日)始,宫中可放爆竹,打破平时的寂静。且自十二月二十四日起皇帝在宫中行动,每过一门必放爆竹一声。这时,宫廷里的节日气氛也一天比一天热烈起来。从腊月十一日起,重华宫的连台戏便开始了,每天锣鼓声声,热闹非凡。

十二月二十三日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清宫亦重此俗,并规定每年坤宁宫祭灶,要设供案、安神牌、备香烛等。供品共三十二种,并须由南苑猎取黄羊一只,由盛京 ( 今沈阳 ) 内务府进贡麦芽糖(亦称关东糖)作为供品。届时皇帝、皇后先后到坤宁宫佛前、神前、灶前拈香行礼,颇为重视。接着,由钦天监择定吉日,各级衙门均照例封印,不理朝政了。此后直至年底,官员皆欢聚畅饮,以酬一岁之劳。宫廷里则每日宴饮不断。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88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853.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