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经方杂谈 【张大昌先生弟子个人专著】
经方杂谈 【张大昌先生弟子个人专著】


经方杂谈 【张大昌先生弟子个人专著】

作  者:姜宗瑞

出 版 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4月

定  价:56.00

I S B N :9787507733396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医学  >  中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经方杂谈》一书共分三章:第一章“经方概说”,详解经方之名义、渊源,兼论经方与医经、经方与时方之关系。概念清晰,立论大胆,文笔流畅。第二章“经方研究”,从方法论和取舍观入手讨论,简洁明快,时出新意,为《经方杂谈 【张大昌先生弟子个人专著】》重点。第三章“经方与临床”,以法分类、以方统案,以医案证医理,略具作者考证的早期《伤寒论》可与不可之格局。
  《经方杂谈 【张大昌先生弟子个人专著】》充分表达了一位基层医生对与中医经方的实践与理解,《经方杂谈 【张大昌先生弟子个人专著】》适宜于广大中医院校学生、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和学习。

TOP目录

第一章 经方概说
一、经方名义
二、经方的渊源
三、经方与医经
四、经方与时方

第二章 经方研究
一、方法论
(一)以经解经
(二)以注解经
(三)以新解经
1.小柴胡汤证应是西医的伤寒或副伤寒
2.小柴胡汤去滓再煎的新释
3.大陷胸汤证是急性腹膜炎
4.白虎汤中粳米的作用
5.《金匮要略》风引汤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炎
6.《金匮要略》四饮正名
7.“核起而赤”为细菌感染
8.关于“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的理解
9.半夏厚朴汤为何列于妇人杂病中
10.黑疸大便黑的原因
11.心肺复苏的最早记载
12.入井冢用鸡毛试验的原理
13.阴阳毒或许为白血病
14.《伤寒论》厥阴病多见于恶性肿瘤
15.乌梅丸的应用经验(新增)
(四)以心解经
……

第三章 经方与临床
附录

TOP书摘

《经方杂谈 【张大昌先生弟子个人专著】》:
  一误脉数为热证。因脉书有数主热之说,一见数脉,便认为是热证。发热的患者,除西医的肠伤寒之外,体温每上升1度,脉搏必增加10次。可见发热的患者,脉数是病理现象,不足以作为辨证的唯一证据。仲景有明文:“脉浮而数者,宜麻黄汤。”怎能不管恶寒之有无,一见数脉便认定为热证?虽前边所引曹大师的医案是无热而恶寒者,但临床实际,还是发热而恶寒的麻黄汤证为多。
  二误高热为热证。我初学医时,在医院见到一个长期高热的患者,是个男性,40多岁,长期应用抗生素和清热解毒的中药,体温仍在39℃以上波动,背恶寒,不渴,脉浮数。我私下认为是葛根汤证,已住院十几日,便对主管医生说:“这个病人的热证并不明显,为何要用大量的清热解毒药呢?”医生说:“体温39℃怎么还说热证不明显!”我是学生,不能再说什么,但心里不服气。后临床既久,更觉得当初的想法是正确的。临床实际,曾见一患者体温39℃以上,持续3~5天,因麦收农忙,未曾就医,当时只觉得两腿发酸,没有其他的不适。也有与此相反者,平时体温在35℃左右,若体温到36.5℃,便热得难以忍受,中医可以参考体温计,但更应重视病人的感受。我曾治过1例产后发热的妇女,患者28岁,二胎产一女婴,产后5天,发热,体温40.5℃,经他医输液治疗1天,热不退,后到乡卫生院陈述病情,建议继续输液,并加服中药和酒精洗浴,热仍不退,再次去卫生院陈述病情,建议去县医院诊治。家属犹豫不决,请我出诊,时2003年3月17日5点,天尚未亮。测体温40℃,查其所服药渣,有大量金银花、石膏等。微渴不欲饮,头痛,自汗甚多,将手久按其腹上,反不觉太热,舌淡苔白,脉浮数无力,病人不烦不躁,唯感心悸。看后我对家属说:“可先服药一剂,有效则不必住院,不效再去不迟。”用桂枝汤加味:肉桂30克,白芍30克,甘草20克(炒),生姜30克,大枣12枚,龙骨30克(煅),牡蛎(煅)30克,黄芪20克,山药30克,水煎分3次温服,于12小时内服完1剂,体温降至38.2C,汗出减少;再服1剂,体温正常,心悸减,只有微汗。减上方用量,续服3剂,可下床活动,停药自养。
  此病人乡卫生院未见病人就用大量金银花、石膏等清热解毒药,也是简单地将西医的高热当成了中医的大热。关于习用凉药,陆渊雷先生在其《伤寒论今释》少阴篇里曾有感叹,他说:“焦头烂额,不如曲突徙薪。少阴病已至四逆脉微,虽用大剂姜附,亦已死生相半,幸而获愈,所损已多。苟能乍见阳虚,即与温药,则保全必多。然温药难用,不若凉药易于苟安。盖温药苟不中病,则下咽即烦躁不适,人皆知为药误,然挽救甚易。凉药虽反病情,尤能镇静一时,不易发觉药误,逮其发觉,辄已无可挽救。故为病人计宁误服温药,为医者逃咎徼功计宁误服凉药。”此言初读时觉得很偏激,临床既久,始信乃有感而发,肺腑之言。
  三误舌红为热证。我们的诊断学和温病大家的医案中,均以舌暗红、舌绛、舌紫为热入营血的指征,每见临床医生因迫切想用金银花等凉药,在找不到其他证据时,竟将舌红也当作热证的依据。不想只要患者不是重度贫血,哪有舌不红的?将正常的生理现象当作药用的借口,在临床实际并不少见。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10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5.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