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完美人设:如何塑造一个不会崩塌的人设
完美人设:如何塑造一个不会崩塌的人设


完美人设:如何塑造一个不会崩塌的人设

作  者:〔日〕和田秀树

出 版 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定  价:42.80

I S B N :9787545552454

所属分类: 生活  >  成功/励志  >  励志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不少人在朋友圈里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人设":
为了晒厨艺,给一道味道古怪的菜肴精心打光;
为了秀底蕴,还没有真正读完一本书就先晒出三五句评论;
甚至为了营造完美"人设"而精心挑选适合发朋友圈的句子……
是什么让人们如此热衷于人设造假呢?
在这个被自媒体催化的时代,在虚名和实利的驱使下,人们无法驾驭自己内在的“自恋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毫无克制地放纵自己的人性。
人们费尽心机试图追逐、打造"完美人设",却最终难免遭遇"人设崩塌"的窘境……
到底怎样才能拥有一个不会崩塌的"完美人设"呢?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人设造假”的内在心理机制,帮助我们驾驭自己的“自恋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当我们理解了这本书的真义,在3周之内,我们将形成一个更为良好的自我认知习惯,找到真正符合自己的"完美人设"。同时,作者也是在教会我们如何识别生活中那些浮夸、不靠谱的人,净化自己的朋友圈。
你的人设,是别人了解你的渠道,是你人际关系的基础。
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塑造一个正确的人设。

 

TOP作者简介

(日)和田秀树
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曾任东京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神经科助理、美国卡尔梅宁格精神医学校国际研究员,现为精神科医师、川崎幸医院精神科顾问。
主要著作有:《高效学习》《别让坏情绪赶走你的好运气》等。

 

TOP目录

第一章 谁在制造“虚假人设”
迷惑世人的“虚假人设”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人设造假

第二章 “表演狂 · 自恋狂” 盛行的时代
点“赞”要警惕!不断增多的表演狂·自恋狂
两种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表演型人格与自恋型人格的区别 
“爱夸大”的虚假人设 
警惕那些爱“夸大”的人 
媒体中的虚假人设
不要轻信屏幕里的人
网络时代,要懂得自行挖掘真相 
穿着讲究就是精英,打扮奇特就是艺术家?
媒体更爱用表演型的人,而非理智型的人

第三章 “表演狂”的本性
表演型的人容易聚集“互相吹捧的同类”
明知故犯、虚张声势的表演狂们
为了引人注意而犯罪的表演狂
真才实学加自我推销等于完美
“不惜说谎也要自我推销”的虚假人设
自我推销不能只靠外在
历史上备受瞩目的表演型伟人、名人
完美就要把过程放在跟结果同等重要的位置

第四章 “自恋狂”的本性
自恋的心理学定义
不成熟的自恋与成熟的自恋 
无法被满足的“悲剧人物”
必须是焦点,没受到关注就不爽 
自恋型的人欠缺“共同体感觉”
无能却又爱虚张声势的自恋者
因头衔而怀有特权意识,要求特别待遇的人
自己有颗“玻璃心”,却能毫不在意地伤害别人
对自恋型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第五章 现代人容易被“虚假人设”欺骗的心理原因
容易向新闻低头——深信“新闻绝不可能出错!”
容易向权威低头——深信“权威”“一流”的学者们
学会怀疑才不会被虚假人设所欺骗
个人风格鲜明的花言巧语让人错以为其说话有内涵
表演型的文化人
爱担心的人更容易上当受骗
贩卖焦虑的时代,人人都渴求信任感

第六章 如何塑造一个不会崩塌的人设
表演型的“拿手好戏”
“爱夸大”的人们会感受到骗人的喜悦吗
表演型的人实际上不适合当骗子
培养对表演型的免疫力
“虚假人设”自取灭亡的宿命
充实内在远胜于美化外在

 

 

 

TOP书摘

 

金句摘录:
1.通过隐瞒真实的自我,塑造的虚假人设总归会有崩塌的一天。

2.以前,不管是为了出风头而虚张声势的人,还是真的爱摆架子嘴很毒的人都不招人待见。但现在却大不相同,虚张声势、夸大自己的人更容易受到别人的青睐。所以才导致卖人设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

3.他们并不是真的想成为完美无缺的人,只要“让别人觉得自己完美无缺”就够了。

4.一个完美的人设,其实就是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勇于把它展现出来,这才是打造完美人设的正确方法。

5.为自己塑造虚假的人设,也只不过是想要满足自己的自恋情绪,填补自己不被满足的内心。因而他们的内心无论如何也无法得到满足,所以人设也更容易崩塌。

6.他们隐藏起真实的自我,只表现出虚构的自我。简言之,他们扮演着虚假的自己,给自己打造虚假的人设。

7.在这个我们所生存的社会中,若没有“信息不可轻易全盘接受”的基本态度,肯定很容易被“爱夸大”者的虚假人设所欺骗。

8.他们明知道会被揭穿,还是要夸大自己。自己也明白这是一种虚荣,却仍然会毫不在乎地虚张声势,这就是表演型人格的人。

9.即使有专业的团队为他塑造了一个饱满的人设,也会因为内在的不足而撑不下去,最终导致人设崩塌。

10.与其等着那些表演型的人占据更好的位置,倒不如提早地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塑造出自己的完美人设,从而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11.科胡特说:“越是幼年时自恋情绪没有得到满足的人,长大后越会通过夸大自己来逃离被不满足感支配的自己。或者,得不到他人的赞赏就会感到极度不快。”

12.自己不愿为对方付出,却要求对方爱自己,这是自恋型人格者的一大特征。这就和不听话的孩子向妈妈予取予求没什么两样。

样章:
迷惑世人的 “虚假人设”
我们正进入一个全民自媒体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几乎人人都活在自己的自媒体里。有人用微信,有人用微博,有人用 Facebook,有人用 Twitter、Line 以及Instagram 等。总之,人们的社交活动仿佛在一夜间转移到了社交软件的世界中。
于是,我们的生活中就充满了这样一类人 :
明明是第一次去高级餐厅,却拍个照片,发一条仿佛自己是常客的动态 ;
上传在街上拍的古典音乐会的海报,却佯装自己去聆听了这场音乐会 ;
在自己的书桌上放上英语报纸,然后拍照上传,伪装自己“学富五车”的样子。
……
像这样的事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虚饰自己早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尝试通过美化自己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完美人设”,以博得在某个领域的存在感。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装模作样并没有超标”或者“这只是儿戏,无伤大雅”。
抑或有些人认为,人都有想要“美化”自己的倾向,所以没有必要对这种程度的美化那么敏感。但是有些事,也许本人觉得只是“稍微美化了一下”,然而毕竟和实际情况不相符,一旦真相大白,势必会造成人设崩塌,让他人感觉受到了欺骗。
 
“咦,你不是高级餐厅的常客吗?”
“你不是很喜欢古典音乐吗?”
“你不是能读懂英语报纸吗?”
……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即“喜欢以过度虚饰自己来欺骗世人”的人正在不断增多。
他们若无其事地给自己塑造一种“完美人设”,以换取不明真相的人的好印象,我称之为“虚假人设”。接下来的时代,将变成这类人的主场,而普通人则更容易受到欺骗!
与日俱增的“虚假人设”,以及轻信他们的人们—由两者交织起的混沌的社会即将到来。这样危险的未来图景不断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十分担心。这种充斥着虚假面具的社会将剥夺人与人之间可贵的信任感,所以我想就此事先敲响警钟。事实上,这种危害已初露端倪。如果造假仅仅存在于某些个人行为,那么事情尚不严重。重要的是,现在一些企业和媒体为了牟利,也正不遗余力地造假,而这很可能会造成极大的社会问题。
比如,某电视节目(《发现!真有其事大全 II》)公然宣称纳豆对减肥十分有效,导致全国所有超市的纳豆售罄、断货。然而随后经过电视台内部的调查,发现该节目信息造假,于是对该节目做出了停播处理—该节目组在没有对胆固醇或血糖值做任何检测的情况下,就大胆地在节目中宣称食用纳豆有助于减肥,播出的内容可以说完全是在弄虚作假。
不过,在如今的电视节目中,夸张本来就是常态。因此对于这档电视节目的制作公司来说,这或许只是他们把原本就众所周知的“纳豆有益健康”的概念,“稍微夸大”成纳豆具有“减肥效果”而已。
实际上,造假事件一旦被揭穿,就会引发大量观众向电视台投诉,从而直接导致电视节目的停播。可见,认为自己受到欺骗的观众的怒火是非比寻常的。
还有一起令人记忆犹新的三菱汽车篡改油耗数据案,虽然也可以说只是“稍微夸大”了一些数据,但是民众却无法认同这种行为,最后闹得只能金钱赔偿。不仅如此,2016 年 5 月,三菱汽车更是公开表明公司将被日产汽车公司收购,再次凸显出“夸大”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这更加说明了,错误地夸大自己的人设,是不会被民众所接受的。
此外,给明星塑造人设在现代电视媒体中也十分常见。好的人设,能够帮助明星迅速吸粉,也利于媒体炒作。但虚假的人设却是把双刃剑,一旦媒体的炒作被人揭穿,发现宣传与事实真相相违背,观众们就会失去对媒体的信任,大呼上当。
不仅媒体会为明星塑造人设,很多名人也会为自己塑造人设。有些人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过分夸大自己,为自己塑造虚假的人设。所以,近年来世人被夸大的虚假人设所蒙蔽的事件层出不穷。
例如,在日本著名的 STAP 细胞学术造假案中的小保方晴子、著名音乐家枪手作曲案中的佐村河内守等,都是过分夸大自己导致人设崩塌的典型例子。
或许有些人不太清楚这些事件,我在此和大家简单地回顾一下 :理研(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小保方晴子,于 2014 年 1 月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上,以第一作者的名义发表了有关新型万能细胞 STAP 细胞的研究论文,因此一跃成为“理科女之星”,备受瞩目。但是后来却因为一再有人质疑其论文中的图片挪用造假,以致论文遭到撤回。后来她还为此召开了记者见面会向公众致歉,受到高度关注。
佐村河内守曾被美国的《时代》(TIME)杂志喻为“当代贝多芬”,并且日本 NHK
电视台的某节目宣称其为原爆第二代全聋天才作曲家。但之后他的代笔人,也就是他的一系列作品的真实创作者,他的音乐老师新垣隆于 2014 年 2 月在杂志及电视上坦言真相,使得他的丑闻人尽皆知。不仅如此,他自称全聋也完全是为了炒作,实际上他可以听到声音。为此,佐村河内守剪去一头长发、剃掉胡须,以一副截然不同的面貌召开了记者招待会,成为一时的话题。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人设造假
 
既然这么多人都在塑造虚假的人设,那么我们该怎么分辨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人设造假呢?就像上面说的“理科女之星”和“原爆第二代全聋天才作曲家”,都是因为过分“夸大”了自己的人设,而导致了他们的人设崩塌,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所以,数位心理医生评论他们时,都称他们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倾向”。
据我所知,针对小保方晴子提出如此看法的是熊木彻夫医生,而针对佐村河内守提出如此看法的是香山理香医生。他们认为以上两位都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倾向,所以才因为过度美化自己,最终导致人设崩塌。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精神障碍中人格障碍的一种。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的行为表现,或者是其所扮演的角色,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人设”。
而人格障碍,正如其字面上的意思所述,是一种源自人格,且由认知模式、情感或人际关系等所引发的,导致患者难以适应社会或融入周遭人群的精神问题。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制作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将人格障碍分为了“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等 10 种类型。
至于上面所提及、闹得社会沸沸扬扬的那两个人被怀疑所具有的表演型人格障碍,有以下几个特征。

1. 自己没有受到关注就会不开心。
2. 与他人接触时常常表现得过于带有诱惑性或是挑逗性。
3. 情绪表现浅薄、变化无常。
4. 表达方式颇具风格但常常没有具体内容。
5. 自我戏剧化。
6. 态度夸张。

简单来讲,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总是希望自己是人群中的主角。不过在现实中,一个人若没有经过精神科专家直接会谈诊察,就无法正确判断其是否真的患有人格障碍这种精神疾病。
而且专家也很难仅靠一次诊察就判断出他人是否患有人格障碍这种精神疾病,所以我们更不可能只通过媒体的报道就判定他们两人患有这种病。更进一步讲,就算一个人具有人格障碍的倾向,只要没有给本人带来痛苦,或是没有成为本人融入社会或职场的障碍,就不能诊断其患有人格障碍。
话虽如此,即使没有严重到患有人格障碍的地步,社会上具有这种人格障碍倾向的人却不在少数。例如刚刚所提到的DSM-5 中判断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一个标准就是“不恰当且强烈的愤怒,或者难以控制愤怒(如时常发脾气、总是发怒、经常与他人发生肢体冲突)”。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没有像疯疯癫癫的阿寅和章鱼厂长那样吵得那么激烈的人,但是我们身边却总是有那么一两个经常处于愤怒之中的人或是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的人吧?
也就是说,我们周围的有些人,虽然还不到患有精神疾病的程度,但是性格中具有人格障碍特征要素的人却很常见。
同样的,刚刚提到的小保方晴子、佐村河内守,虽然无法判断他们是否患有表演型人格障碍这种精神疾病,但是从媒体报道的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们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一些特征。
因此,本书将把那些不能称之为“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却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特征的人,也就是近似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以“表演型人格”“善于表演的人”“表演型”等称之。
另外,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中“想要受到他人注目”“希望自己是主角”这两点与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特征相似,所以本书针对近似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将同样以“自恋型人格”“强烈自恋者”“自恋型 ”等称之。
为了吸引他人关注而过度夸大的“表演型 ”和为了突出自己独一无二的“自恋型”,都是会塑造虚假人设的常客,而探查自己内心,敢于面对真实自我的人却十分稀少。
所以,为了详细叙述通过虚构自我塑造虚假人设的人,以及这两种人格障碍的异同,我将会在本书后几章中做出详尽的说明,力图让大家更清楚地明白,为何这两种人更有可能夸大自己、为自己塑造一个虚假的人设,以及如何避免因过分夸大自己而导致人设崩塌,学会构建真实的自我。

这就是怯懦给人带来的好处。不过,这种怯懦也暴露了个人的虚荣和野心,说明他很想成为受人景仰的英雄。有这种心态的人,只是想要满足自我膨胀的欲望,使自己看起来很强大。

专横的背后——虚荣和怯懦
还有一些人为了逃避人生问题,会故意制造麻烦。如果这样还不能摆脱,就会用迟疑和拖沓的态度,勉强开始行动。这种迂回的心态,很容易产生诸如懒散、频繁跳槽、消极怠工等恶习。有些人甚至会把这种心态带到自己的行为举止中,比如有些人走路的姿势像蛇一样又软又滑。这种走路方式绝非偶然。在我们看来,这种人至少是想通过迂回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生活。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恰好可以说明这种情况。有个男人觉得生活枯燥乏味、百无聊赖,他只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念头一直在他脑海中萦绕不去。在做心理咨询时,我们了解到他是家中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他的父亲是个很有野心、也很有能力的人,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作为家中长子和家族产业的继承人,他是在家人的宠爱和期待中长大的。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非常看重他,所以继母对他也很好。
作为长子,他对权力和力量盲目崇拜。他的言行举止都带着上位者的蛮横。在学校,他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后接手了父亲的产业。他像善待朋友一样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彬彬有礼,宽和大度。他对下属也很好,支付高额薪水,满足他们的合理请求。
可是1918年革命爆发之后,他忽然变了,说工人不按规矩办事,给他惹麻烦。从前,工人想要什么,会向他提出请求,现在却变成了要求。他觉得无法忍受,只想扔下一切,摆脱这些人。
我们可以从他的行为中看到那种迂回心理。在平时,他是一个宽仁厚道的管理者,可是当他的权威受到威胁时,他的教养和公道就消失了。他的这种人生哲学,影响的可不只是工厂的管理,还有他的个人生活。以前他对家人十分和善,可是现在,他太想证明自己是一家之主了。因为他唯一的目标就是用自己的权力来支配他人。这种蛮横霸道的行为,无疑会使他在社会关系和商业活动中吃尽苦头。由于权威受损,工作无法带给他任何乐趣,他想要放弃自己的事业,这是对不受其控制的工人的一种攻击,也是一种抱怨。
现在只有虚荣才能让他苦苦支撑,可是动荡的社会,无疑又给了他致命的一击。由于人格发展不平衡,他很难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为自己制定一套新的行为准则。权力和优越感是他唯一的人生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他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掌控之后,为了达到人生目标,他把虚荣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性格特征。
经过调查询问,我们发现他的人际关系也处理得很糟糕。正如我们所料,留在他身边的,全是那些认可他的优越感、愿意听命于他的人。可是他说话太尖刻,人又很聪明,总能一语中的,狠狠戳到别人的痛处。他的冷嘲热讽终于把他身边为数不多的朋友都赶走了。于是,他一个朋友也没有了。为了弥补自己在人际关系上的不足,他开始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他的性格缺陷,在爱情和婚姻中更是暴露无遗。因为爱情需要最深入、最亲密的结合,容不下一丝半点的骄横和傲慢,所以我们并不看好他的爱情之路。一个专横的、疯狂追求优越感的人,绝不会选择性格柔顺的人作为伴侣,他会选择一个可以让他不断征服的人,每一次征服都代表了一次新的胜利,所以他喜欢的是和他一样性格强悍的人。就这样,两个同类型的人走到了一起,婚后的生活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战争。正如我们所料,这个男人最后娶了一位在很多方面比他还专横的人做妻子。夫妻俩都很固执,为了得到支配地位智计百出、寸步不让。再热烈的感情,在日久天长的争吵中,也要消磨殆尽。他们之间不再有爱,可是因为不想输,谁都不肯先提离婚。
和妻子吵得最凶的时候,这个男人做了一个梦,很能表明他当时的心情。在梦里,他告诉一个女仆模样的年轻女孩:“你要知道,我是一个有贵族血统的人。”他觉得这个女孩跟他的秘书很像。
这个梦其实不难理解。首先,他自视甚高,对别人不屑一顾。别人,尤其是女人,在他眼里都是没有教养、地位低下的佣人。考虑到他当时正和妻子闹得不可开交,所以他梦里的这名女佣代表的应该是妻子。
所有人都不了解我们的这位病人,包括他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每天旁若无人地忙忙碌碌,恨不得把脑袋抬到天上去。他不肯真正融入社会,自命不凡,却想让人承认他有所谓的贵族血统,尽管他自己都无法证明这一点。除了他自己,他谁都看不起,尖酸刻薄地讽刺、贬低别人。这种人怎么可能有爱人、有朋友?
持有这种迂回心理的人,会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些理由就其本身而言,都很合理,也不难理解,且有普遍的适用性,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不符合当前的情况。比如,我们的这位病人声称要为社会文明做一些贡献,于是加入了一个俱乐部。但他其实只想在俱乐部里交一些朋友。他在俱乐部里跟人喝酒、打牌,一点正事都没干。每天晚上,他都在俱乐部里待到很晚才回家,第二天又困又累,根本不想起床。后来,有人对他说,如果他真的想为社会文明效力,就不要去那种地方。如果他在参加这些娱乐活动时,也能努力工作,那他说的想为社会文明效力的理由也算落到了实处。可是,一个信誓旦旦要为社会文明做贡献的人,怎么会在行动上如此拖沓、敷衍?所以,再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改变不了他行为错误这一事实。
这个病例足以证明,使我们偏离了直线发展方向的,不是客观的经历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一经历的态度和评价,以及评价的方式。在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这个病例和类似的病例都表明,同样的错误,很可能会反复出现。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个体的所有相关资料,联系病人的整个行为模式,全面深入地了解错误,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合理的矫正错误的方法。
这个过程其实和教育很像,毕竟教育也是一种消除错误的方式。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个人是怎样错误地评价自己的经历的,这种评价又怎样使他走向了错误的发展方向,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只有把这一整个过程都了解清楚,我们才能真正修正个人在发展过程中犯下的错误。我们应该钦佩古人的智慧,他们发现了,或者说感知到了这一事实,所以创造了复仇女神涅墨西斯。错误的发展,必将走向悲惨的结局。同样,不顾公众利益,盲目崇拜个人权力的人,也不会有好下场。对个人权力的极端崇拜,很容易让人采取迂回的方式接近目标,不顾同伴的利益。正因为这样,他对失败充满恐惧,几乎没有一刻能够安心。这时,他很容易患上神经症。而这些病症的出现,其实是为了使他无法顺利完成工作。这些病症告诉他,再往前走,他就会大难临头。所以,他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那样迟疑不决、谨小慎微。
逃避社会的人,通常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所谓社会,就是人和人的交际场。在这里,你必须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屈能伸、乐于助人,不要妄想让每个人都臣服于你,任你摆布。这是一项普遍适用的行为准则,其正确性已经得到了我们自己和许许多多其他人的证实。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人,他们明明看起来礼貌温和,从不伤害别人,却很难让人产生亲近感。为什么?因为他们对权力的极度渴望会给别人很大压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和他们保持距离。对于这种人,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他一言不发地坐在桌边,脸上没有一丝喜悦的神色。他更喜欢一对一的对话,而不是在公开场合讨论问题。他会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性格。比如,他会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对的,即使别人并不关心他是对是错。只要证明了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他会立即把这场争论抛诸脑后。迂回心理还会让人有这样一些表现:莫名其妙的疲惫和烦躁,难以入睡,看谁都不顺眼,每天都很忙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诸如此类。他们总是牢骚满腹,不停地抱怨,却又说不清为什么,神经兮兮的,简直像个精神病患者。
事实上,他的这些表现全都是诡计,为的是转移注意力,使自己对真相视而不见。他选择这些武器并非偶然。想象一下,怕黑的人是多么痛恨夜晚这种自然现象。毫无疑问,这种人从未跟人生和解,他厌恶这个世界,对自然规律深恶痛绝。唯有消除黑夜,才能使他得到满足,过上平静的生活。显然,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人生目标。而这个目标,也暴露了他的恶意:他是一个对人生说“不”的人。
这些神经质的表现,都起源于这样一个时刻:这个神经质的人不敢面对自己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必要的责任和义务。当这些问题出现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他就开始寻找借口,以便延缓解决问题的步伐,或者提前为失败开脱,或者完全避开问题。这样一来,他逃避了那些维持人类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义务,同时也损害了他周围的环境,往大了说,也损害了其他人。
只有全面、透彻地理解人性,知道这些悲惨结果的可怕诱因是什么,我们才有可能让人不犯这些错误,甚至拨乱反正。我们很难找出恶行和恶果之间的直接联系,并从中得出一些有建设性的结论,因为我们无法突破时间的阻隔,消除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但这不表示我们只能靠因果循环、善恶终有报等规律来抵御以上错误的发生。我们认为,想要将个体从错误中解救出来,首先必须找到错误的起点,而想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弄清个人行为模式的前因后果和他人生中的每一段经历。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08

开  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110.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