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明经世文编(全十一册)
明经世文编(全十一册)


明经世文编(全十一册)

作  者:虞万里,李伟国,潘星辉

出 版 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定  价:6280.00

I S B N :978754581705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与文献整理  >  古籍整理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明经世文编》,共504卷,另有补遗4卷。由晚明陈子龙、徐孚远、宋征璧诸人主编,周立勋、李雯、何刚、夏允彝、彭宾等21人参编;其他参与校阅、鉴定者多达186人。全书收入明代臣僚429人的尺牍、奏疏、公文、杂著3158篇。内容涉及荐举、铨政、礼乐、历法,钱币、赋役、漕运、盐课、商税、矿政,军伍、屯田、边防、马政、舆地、宗藩、陵庙、皇庄、宦官等等,举凡经世济民、富国强兵方方面面都有反映。尤可一提的是,选编者和校阅、鉴定者对数千篇文章旁注了近十万字的评语,在重要文句下圈点了十多万字的警句,既展示出明代臣僚的经济思想,也表达了选编者的政治眼光和用心所在。

TOP作者简介

虞万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经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榆枋斋学术论集》、《榆枋斋学林》、《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等200多万字。在权*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有《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癸巳存稿》、《马一浮集》等古籍整理成果数百万字。主持《中华大典?历史典》具体工作。

TOP目录

第一册:

  總目

  前言

  點校凡例

  文編卷目

  第一册目録

  原書封面等

  卷一 ~ 四九

第二册:

  第二册目録

  卷五○ ~ 一○六

第三册:

  第三册目録

  卷一○七 ~ 一五四

第四册:

  第四册目録

  卷一五五 ~ 二○三

第五册:

  第五册目録

  卷二○四 ~ 二五五

第六册:

  第六册目録

  卷二五六 ~ 三○八

第七册:

  第七册目録

  卷三○九 ~ 三五六

第八册:

  第八册目録

  卷三五七 ~ 四○六

第九册:

  第九册目録

  卷四○七 ~ 四五五

第十册:

  第十册目録

  卷四五六 ~ 五○四,補遺卷一 ~ 四

第十一册:

  第十一册目録

  索引卷


TOP书摘

《明經世文編》之編纂及其價值

                        虞萬里

    《明經世文編》,原稱《經世編》 《皇明經世編》 ,也稱《明代經世文編》 《明經世編》 《皇明經世文編》 。1962年中華書局影印時去“皇”字題《明經世文編》,1964年臺灣國風出版社影印本仍作《皇明經世文編》,1997年北京出版社《四庫禁燬書叢刊》及以後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收入此書,皆仍刊本原名作《皇明經世文編》(下簡稱《經世編》)。明崇禎十一年(1638)二月至年底,由松江陳子龍、徐孚遠、宋徵璧三人主編。全書五百零四卷,補遺四卷,都五百零八卷,近四百萬字,初刻於陳子龍之平露堂,裝訂成一百九十八册。書前有方禹修、張國維、任濬、黄澍、張溥、許譽卿、馮明玠、徐孚遠、陳子龍九人之序。正文輯録有明一代名公鉅卿四百餘人之奏疏、尺牘、雜文三千餘篇,内容包括“皇極”、“政治”、“經濟”、“軍事”四大類五十八門(中類)。 其於文章緊要處,施有評點批注近十萬字,圈點近十二萬字。如此浩瀚篇幅,固非數人所能鳩集,是以除主編外,尚有共同纂集者24人,參與校閲者146人,另有銜名爲鑒定名公者186人,形成一龐大編纂團體。編纂時日匆迫,參與人數衆多,從制定輯録原則條例、收集名家文獻,到選文、批注、評點,乃至刊刻,非有嚴密組織和極强之向心力,殊難有條不紊地完成。兹就《經世編》之背景、緣起、編纂原則、内容、圈點評述等概述如下。

        一、《經世編》編纂背景與緣起

    一部有益於經世濟民的數百萬字大著作,其産生自有一種獨特歷史背景和人文環境。《經世編》主編和主要纂輯人陳子龍、徐孚遠、李雯等都是松江人。松江地處上海西南,歷來有“上海之根”之説。其地風景佳勝,衣食富足,可謂人傑地靈。自東吴陸遜、陸抗之後,機、雲之文,野王之學,舉世式仰。“至宋而科名鼎盛……文物衣冠,蔚爲東南之望。” 元、明之際,文人、學士、書畫家若連璧之星辰,錢惟善、倪瓚、楊維楨、貝瓊、王逢、張雨、黄公望、楊瑀、陶宗儀、貢師泰、夏文彦、邵亨貞等等,一時更僕難數。梁雲構云:“雲間,文章府也,多藏書,郄車不能載。” 悠久的歷史,深厚的積澱,豐富的藏書,藴育了一方絢麗的文化傳統。明末復社、幾社以松江府之華亭、上海、青浦、金山衛以及周邊地區文人爲主,不無其歷史原因。

    (一)經世與實學

    “實學”一詞,始見用於唐玄宗時之楊綰,他在上疏論朝廷取士時云:“所冀數年之間,人倫一變,既歸實學,當識大猷。居家者必修德業,從政者皆知廉恥,浮競自止,敦龐自勸,教人之本實在兹焉。” 唐代科舉試經典,則楊説意在取士欲其根本儒家經典,修德業而知廉恥,使民風敦實。與朱熹同時之張栻在《癸巳論語解?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下云:“不知聖門實學,貴於履踐,隱微之際,無非真實,蓋所謂存乎德行者也。” 以孔子之學爲踐履德行的真實之學,與楊疏同義。

聖門實學爲踐履德行,踐履德行僅僅是修身,其最終目的仍是治國平天下,這從北宋學者言論、行事中已有很好的彰顯。胡瑗提倡“明體達用之學”,就是修齊治平之學,由此連鎖帶動“慶曆新政”“熙寧改革”。李覯撰有《富國》(十策)、《强兵》(十策)、《安民》(十策)等,王安石更是在經濟、軍事、教育上大加改革。迨及南宋,朱熹在其著作中屢用“實學”一詞,其將《大學》從《禮記》中析出,與《論》《孟》《中庸》並列,用四十年功夫加以闡釋,再傳弟子真德秀著《大學衍義》,將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和修齊治平衍爲一整套儒家内聖外王、明體達用的治國方略。《衍義》經丘濬增補,尤其是在貢賦之常、市糴之令、銅楮之幣、山澤之利、徵榷之課、漕輓之宜、屯營之田的理財之道,軍伍之制、器械之利、牧馬之政、經武之要等文武之道,給出具體可依循之實學策略與措施,對弘治、嘉靖以後之帝王與士大夫治國參政深有影響。中經陽明後學講學風氣之頓挫,一度轉向空談,因而繼起反彈之士大夫更注重政治與國計民生。 顧憲成、高攀龍等爲首之東林黨在與宦官集團争鬥時,亦是打著減輕賦税、墾荒屯田、興修水利等旗號以博得同情,祈求聲援。此種空談與實學、政局與社團之碰撞與衝突,對此後復社、幾社之蘄向均有深刻影響。儘管趙宋以還儒家經世實學,明代心學與東林之前車殷鑒,都是遠因、外因,然皆與《經世編》之産生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5923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9.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