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陈舜臣随笔集:随缘护花
陈舜臣随笔集:随缘护花


陈舜臣随笔集:随缘护花

作  者:陈舜臣

译  者:赵晴

出 版 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1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51461664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理论与研究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陈舜臣以随笔形式解读中日往来、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诗人的文集。其中,陈舜臣以独特的视角揭开了那些有关历史事件、有关历史人物的背后故事。他的文字儒雅、有才气,字里行间亦表达了一种“将荣辱褒贬置于度外”的随缘心境。这本随笔集为读者娓娓道出我们熟知或未知的历史长河中点滴而凝重的故事。

“陈舜臣随笔集”系列书名:《随缘护花》《麒麟之志》《桃李章》《1964年的便笺》《披蝶而舞》《爱唠叨的幸兵卫》《雨过天青》《三灯书斋》《仙药与鲸》《东眺西望》《九点烟记》《史林有声》


TOP作者简介

陈舜臣(1924—2015),以创造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五十余载,但是其文化随笔的价值却常常被忽略。他善于挖掘中日文化在琐碎日常中的诸多差异以及背后深刻的渊源,并将其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文风儒雅,笔触生动而又富有哲思。其随笔展现了不同视角及不同文化观照下的中国历史,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TOP目录

第一部 中日往来

第一章 东海扶桑之国——传说世界中的身影

第二章 归帆唯有随风——遣唐巨轮乘载的人

第三章 入唐求法之旅——漂洋过海的僧侣们

第四章 反清复明之遥——明朝的那些遗臣们

第五章 何谓一衣带水——近代流亡者和华侨

第二部 中国历史拾遗

汉朝的西域战略

诸葛孔明的时代与舞台

成吉思汗开拓的时代

一条历史纵横交错的丝绸之路

第三部 中国诗人列传

岑参——吟唱西域的诗人

李白——翱翔于天际的诗人

杜甫——漫游华夏的黄河之子

王昌龄——“艺术的生活”

白居易——志在通俗的大众诗人

出处一览


TOP书摘

第一章

 

东海扶桑之国——传说世界中的身影

以前,日本NHK 电视台曾摄制过有关丝绸之路的专题片,拍摄时在日本和中国同时进行了采访。当时我能察觉出,中方似乎对日方表现的过热反应疑惑不解。

我为此进行了思考,觉得那是因为日本太想知道日本人到底是从何方、从何时开始来到日本半岛的。也就是说,日本非常渴望探求日本人的祖先和根源。

丝绸之路有其源头,顺着它一路寻找过去,在那里可以找到诸如佛教等各样文物,而回顾和整理这样的文物,在日本人的精神世界里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人认为文明源于自己的国家,因此中国人对自身的由来根源并不太热心。从这一点看,我认为两国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日本列岛上的住民们虽然不清楚自己是从何时开始来到日本的,但是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来自于列岛之外的某处。这个理解似乎已成为定论。至于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起源的问题,现在有几种学说——东洋史学家、考古学家江上波夫先生的“骑马民族说”,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先生的“南岛说”,甚至还有学说认为是源于琉球一带的岛屿。除此以外,还有人类学家长谷部言人先生的“中国华南·江南说”。

有的学说认为日本人是源于岛外的各地,也有的学说认为是某一个大民族一次性进入日本列岛来的。总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论说。然而无论是哪种论说,对“日本人源自岛外”这一认识,似乎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就成为日本人关心的焦点。如果观察日本人的面部,就会发现有的人面形细长,具有骑马民族的特征;而有的人好像具有波利尼西亚系或者密克罗尼西亚系人一般的轮廓。虽然存在着各种论说,但日本人依然渴望追寻祖先源头,并希望自己的了解达到一定的程度。我想,正是出于这样的心情,才促使NHK电视台产生了策划拍摄丝绸之路的想法吧。

中国是个非常喜欢记录的国家,《史记》中有这样一段内容:秦始皇(前259—前210)二十八年,即大约公元前219年,始皇帝曾去过山东半岛的琅邪国,那里有一位道师,也称为法师,后来被称为道士。总之好像是一位巫师,他的名字叫“徐福”。

当时的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世间尽在手中,再无所求,唯有一个愿望,就是长生不老。他希望永远拥有现在的权力,他期盼世间真的存在长生不老的仙药。而根据传说来看,长生不老的仙药似乎在东方。

对太阳的崇拜与信仰,我认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思想。我们依赖太阳而生存,没有阳光万物则无法生长。人类崇拜太阳——日出之处和日落的归所。日落归所在佛教里称为“西方净土”,也就是说,在西方有那样的一片净土。这种类似于崇拜西方的风尚,我认为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前就已然存在了。

而东方,是对太阳升起之处的信仰。“東(东)”这个字是“木”中有“日”,“木”+“日”则成了“東”(东)字。太阳从树木间冉冉升起,日出之地必有绝妙所在。这种对“東(东)”的信仰,与“西”同样,也早已存在了。

也就是说,在中国,人们认为:东部有一座岛,岛上住着一位仙人,只要去岛上找到那位仙人就可以拿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由于这样的传说一直在世间流行,于是那个叫“徐福”的男人就对秦始皇说,在东方有三座岛:蓬莱、扶桑、瀛洲。对这三座岛的称呼虽然随时代而异,但无一例外都是说,东方有仙岛,那座仙岛上有仙人,只要到了仙岛,就可以得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但是徐福又对秦始皇说,路途艰难,需要充分的准备。看来这个徐福诓骗秦始皇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资金的援助。除此之外,还需要时间。

于是,徐福向秦始皇提出,去拜访仙人不可心存俗念,因此他必须沐浴斋戒净身,然后再携数千名纯洁无垢的童男童女前往。这似乎表明,徐福从一开始就打算要去那里定居。而秦始皇出于惜命,渴望得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所以就为他提供了大量资金,让他出访仙岛。

然而,过了很长时间,秦始皇也未得到吉报。在七八年之后,大约秦始皇三十七年,也就是在他驾崩之年,秦始皇又一次去了琅邪,而徐福却时隔数年仍未出发。始皇帝质问徐福,徐福找了一个借口说,路途实在太远了,即使能去,海上也会遭遇鲨鱼,鲨鱼会攻击并掀翻船只,因此必须先想办法对付鲨鱼才好出发。

闻此,帝言道:“那么,朕去收拾它!”遂亲自登船出海,并杀死了那条“巨鱼”。这在《史记》中有记载。

那一年,或者是第二年,秦始皇驾崩,有关记载到此为止,所以此后徐福到底出发与否,就不得而知了。但也可以理解成:徐福在那以后就不得不出海东进了。

秦朝是以“严罚主义”而闻名的统一国家,稍有违背法律之举就会受到严惩。因此,既然秦始皇已经消灭了那只怪物一般的“巨鱼”,徐福就没有了再停留的理由,他应该已经出发了。而那座位于东方的岛屿,被认为是日本。

日本人是徐福的子孙——在中国确有这样的传说。《史记》里明确地记载了徐福带领着数千名童男童女一起出发去了东方的那座仙岛。由于是《史记》这样正规的、了不起的史书的记载,所以“日本人是徐福的子孙”的传说,或这种说法也就深入人心了。

此后的史书《魏志倭人传》是有关日本人的最早记载,与对徐福的记载相隔数百年。在这数百年之间,没有被记录的、没有被记载于史书的两国来往、交流,应该是相当多的。我们有时会因为时代久远而轻视当时的航海技术,或造船技术。实际上,我想当时渡海完全是可能的。

会稽,位于现在的浙江省,是鲁迅先生故乡绍兴的古名。会稽东面的宁波一带,似乎是波涛平缓之地。从那时起,一直到江户的长崎贸易时期,宁波在中国始终是中日海上交通的要地。

在中日海上交通方面,日本的濑户内海也算是要地。濑户内海就像一条大运河,且非常安全。它以日本福冈县太宰府为起点,如果风向理想的话,应该能很顺利、轻松地抵达宁波。

我曾去过宁波,从那里乘船到舟山群岛。在舟山群岛有一个叫“普陀山”的观音菩萨道场,途中还有很多小岛,感觉好像与濑户内海的海水相通相连。

不仅如此,如果驶离普陀山入海的话,从那里便可直接通往五岛群岛。而到了五岛群岛,就等于到了日本九州。另外,从太宰府驶入濑户内海,就是平稳的运河。我想,像这样的水上通路,应该在很早的时代就有了,只是没有记录罢了。

在中国的记载中,常常可以看到有关“倭人至会稽交易”的记录。

因此我认为,除了文字记载,也就是除了《史记》《魏志倭人传》中所记载的以外,两国之间还有其他史书上没有记载的交流活动。史书里没有记载,并不等于两国之间就没有了交流。

如果站在日本古代史的角度看,从绳文时代到弥生时代的转换期大约正是中国的秦始皇时代。在那个时代,中国经历了重大的政治变革。七国争战,秦国最终实现了统一。然而秦王朝是一个非常极权主义的、只推崇法律的国家。也就是说,对于一般人而言,它不是一个易于安居的地方。

所以“逃离秦朝暴政”的故事有很多,著名的“武陵桃源乡”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各地都流传着一种类似乌托邦的传说,内容是——为了逃离动乱而躲避到某一座深山之中,在那里不知不觉地度过了数百年,完全不知时间的推移与世事的变迁。

陶渊明(365—427)将它写成了《桃花源记》,于是这种传说就变得更加有名。这样的传说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其起因就是渴望逃离暴政。秦的政治制度相当苛刻,因此,可以想见当时心存逃离之念的人恐怕是非常多的。

我认为,当时应该有一些想把这样的愿望变成现实的人或者组织,他们很可能觉得如果存在一座岛,人们便可安居。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26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1.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