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诗词格律教程
诗词格律教程


诗词格律教程

作  者:朱承平

出 版 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9月

定  价:39.80

I S B N :9787513922487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诗歌  >  中国古诗词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格律,是诗歌对句数、字数、音响、韵律等语言形式方面的要求。任何一种格律诗,都是严格的、定型的、不变的。诗人只要按它规定的格律写作,就可以使自己谱写的诗歌具有内在的音乐美,吟诵起来,音律和谐,抑扬起伏,悦耳动听,甚至还可以入乐歌唱。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一定要学习诗词格律。借助诗词格律,能更好地品鉴严谨格律中所表现的浓郁古典诗歌韵味,体味古人行文属词之妙,掌握古诗的诸种体裁。掌握诗词格律,方可指导格律诗的写作,享受戴着脚镣跳舞的内心喜悦。

本书由朱承平教授精心撰写,全新修订,对诗词格律进行了丰富而细致的讲解:从近体诗到古体诗,从诗词的起源到诗词的用韵,从平仄到对仗,从句式到体例……娓娓道来,深入浅出。


TOP作者简介

朱承平,男,湖南双峰人,师从知名语言学家刘又辛先生,1982年1月获西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先后在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和暨南大学文学院任教,职称教授。出版有《对偶辞格》《细说字谜》等书,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TOP目录

前言

上篇 诗 律

第一章 近体诗的体式

第一节 律诗

第二节 排律

第三节 绝句

第四节 体式的变化

第二章 近体诗的用韵

第一节 韵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用韵的标准

第三节 用韵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仄韵诗的归属

第五节 首句入韵和衬韵

第六节 宽韵、窄韵和一字两韵

第七节 诗韵的禁忌和变格

第三章 近体诗的平仄

第一节 四声和平仄

第二节 平仄基本句型

第三节 平仄谱式

第四节 交错和粘对

第五节 拗和救

第六节 四声递用

第七节 平仄余论

第八节 平仄变体

第四章 近体诗的对仗

第一节 对仗的位置

第二节 词性对和类别对

第三节 对仗的语言修辞

第四节 对仗的禁忌

第五章 古体诗

第一节 字数和诗行

第二节 通韵和换韵

第三节 平仄三字尾

第四节 朴拙的对仗

第五节 相对固定的体式

第六章 章法与句法

第一节 近体诗的章法

第二节 近体诗的句法

第三节 近体诗的字法

第七章 吟诵与唱酬

第一节 古典诗歌的吟诵

第二节 古典诗歌的唱酬

下篇  词 律

第八章 词与词的起源

第一节 词的起源

第二节 词的异名

第九章 词调及其体制

第一节 词调和宫调

第二节 词牌和词谱

第三节 正体和别体

第四节 词调的变格

第五节 词调的分类

第十章 词的分片

第一节 片的称谓

第二节 片的格式

第三节 过片与意脉

第十一章 词的用韵

第一节 词韵的标准

第二节 同部相押和异部通押

第三节 韵字的句位间隔

第四节 特殊韵格和避忌

第十二章 词的句式和平仄

第一节 词的基本句式

第二节 句子的点顿和分合

第三节 领字的应用

第四节 对仗的变化

第五节 四声阴阳

第十三章 选词择调

第一节 小令和中长调

第二节 豪放和婉约

第三节 常用的词牌


TOP书摘

 第一节 律诗

 

诗律学中所说的律诗,从广义上说,可指全部的近体格律诗,包括律诗、排律和绝句等;从狭义上说,仅指八行诗句的近体格律诗,与排律、绝句相区别。本书所用为狭义。律诗的“律”,有不同说法。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是“声律”,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指“规矩”,清钱良择《唐音审体》调和众家,说:“律者,六律也。谓其声之协律也,如用兵之纪律,用刑之法律,严不可犯也。”无论哪种说法,声律,规矩,都是律诗必备;纪律,严不可犯,亦为得名所自。这种诗体在初唐时期就已基本定型了。

1.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五律的特点是:每首八句,两句一联;每句五字,全首四十字。两句一韵,中间两联例用对仗。如(标△号者,为平声韵字;括号内是平水韵韵目):


蜀先主庙

唐·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一先)


自东汉以来就有了全首整齐的五言诗。五言诗比《诗经》时期流行的四言诗增加了一字,容量大了,就会有更丰富的表现力。五言,有三字尾,常用二二一的节奏;词法上的奇偶变化,也避免了节拍的呆板单调,容易被诗人接受。  五言律诗,最早出现在南朝齐梁时期。宋严羽《沧浪诗话》说:“谢眺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陈国诗人张正见的《关山月》,五言八句,被后人认为是最接近五律的一首诗。五律,在近体诗中最为常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记五代刘昭禹说:“五言律如四十个贤人。”表明了诗人对五言律诗的喜爱和尊崇。古往今来,诗人都喜欢写五律,成功率也比较高。许多广为流传的诗句,多出自五律。

2.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七律的特点是:每首八句,两句一联;每句七字,全首五十六字。两句一韵,颔联和颈联例用对仗。如:


送魏万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                    △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跎。 (五歌)


完整的七言诗起于汉魏时期,至六朝时才兴盛。七言,是古代诗歌的终极形式,它常用二二二一的节奏,比五律多了一个音步,有更复杂的句型变化,适应表达更丰富的思想感情,但也是最复杂,最难把握的一种诗句。汉武帝柏梁台联句,诏请群臣,就明言“能为七言者,乃得上坐”。初唐至盛唐时,李白写得最多的诗体也只是五古、七古和五律。七律是在杜甫的精心研练下才逐渐成熟的,他常以“七字句”题诗,以与五律相别。整个盛唐时期,七律也未在诗坛上占主要地位,名称也极不稳定。晚唐时,还有人以“长句四韵”名之,如杜牧的《赠李处士长句四韵》。可见七律在唐代诗人心中的地位,远不如五言正统。终唐一代,诗人写七律的,大大少于五律。擅长此体的,唯刘长卿、李商隐、温庭筠诸人。明胡应麟《诗薮》说:“五言律规模简重,即家数小者,结构易工。七言律字句繁靡,纵才具宏者,推敲难合。”就道出了七律比五律难写的缘由。


第二节 排律


排律,指有十行或十行以上,合乎粘对规律的格律诗。排律的得名,与这一诗体大量采用对仗有关。排律除首联和尾联不用对仗外,中间各联无论多么长,都一定要用对仗,两两相对,排比而下。排律的首联和尾联并不完全排除对仗,在这两个位置上,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对仗,有人则据此将排律分出各种体式。但排律中最常见的,还是首联、尾联均不用对仗和首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两种。

排律,又名长律。八行近体诗是一种定型的常用诗体,超过这个长度的格律诗,唐人称为长律。这个名称,表明排律的诗行多,篇幅长。唐人长律以六韵十二句最为常见,十二句以上的比较少。但人们并没有将十二行诗与更长一些诗篇相区分。只要超过了八行的格律诗,就统称长律,不再细作区分。现在看到的长律,短的仅十行,如韦应物《酬卢嵩秋夜见寄五韵》。长的达百行,以至二百行、三百行的。如杜甫《夔州书怀》,有一百韵,两百行。宋王禹偁的五排《谪居感事》,一百六十韵,三百二十行,是现在能见到的最长的长律了。尽管排律在诗篇的长度上没有限制,但对诗句的奇偶却有严格规定。长律所用诗行都要用偶数,不能用奇数。这条规定能使长律合于平仄粘对规律,不与古体诗相混同。

排律的押韵,有严格限制。一般在偶句上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换它韵。所以写长律,一般要选取字数较多的韵部作韵脚,不宜用字数较少的窄韵和险韵。韵数上,唐人多取四的倍数为之,并在诗题上标明。如白居易《奉酬侍中夏中雨后游城南庄见示八韵》、高适《東平旅逰奉贈薛太守二十四韻》等。此外,唐人还喜欢用十的倍数,如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韩愈《薦士四十韻》等。排律一般用双韵,不用单韵。双韵的用法,始于初唐的沈佺期。但初唐和中唐时,还有少数诗人如宋之问、王维等人,写排律仍用单韵。到了杜甫,排律就一律用双韵,少有人用单韵了。排律的用韵多少,用韵的单双,都不是格律规定的。但在韵数上羡整齐、求双偶的风气,却得到唐宋两代绝大多数诗人认可,并一直沿用了下来。

排律的分类。排律有五言和七言之别。五言排律,简称五排。七言排律,称七排。如: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唐·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 (八庚)


诗人于排律,喜用五排,少用七排。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说:“七言排律,唐人断不多作。”并非虚言。孟浩然一生作排律三十七首,就没有一首七言排律。杜甫作排律一百三十四首,也只有三、四首七排。但综观整个近体诗,五排和七排的数量,都比较少。个中缘由,明吴讷《文章辨体》说:“大抵排律若句炼字锻,工巧易能;唯抒情陈意,全篇贯彻,而不失伦次者为难。”可见,排律炼字成句容易,谋篇布局难,故排律数量不多,亦乏精工之作。难免会语意重复,诗情缓弛。所以前人留下的五排和七排,名作佳篇都不多见。排律不适合初学者制作。即有试作,也要注意:一、不要太长。清薛雪《一瓢诗话》说:“排律,止可六韵至十二韵足矣。多至几十韵以及百韵,即是长诗也,不可为训。”二、当在谋篇布局上用力。明徐师曾《文体明辨》说:“大抵排律之体,不以锻炼为式,而以布置有序、首尾通贯为尚。”

平仄和对仗,是排律的基本要求。排律篇幅比较长,格律的束缚也就相对增加。要做到每一个字都合乎平仄粘对规则,句句都用工整的对仗,确实不易。所以排律之中,有时难免会有对仗不工,平仄失调的事情发生。这些不合格律的现象,对排律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诗体的辨识上,人们对排律较为宽松。除了不能中途换韵和失韵外,只要绝大多数字句合律,用了对仗,就具备了排律的格式,个别失粘失对或失用对仗处,都不苛求。

试帖诗,是排律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试帖诗,又名试律诗,主要用在科举考试中。为了统一标准,唐代试帖诗的字数和句数都有特别规定,一般是五言六韵十二句,后改为五言八韵十六句。试帖诗在篇幅、韵律、平仄、对仗方面都特别严格。任意增减诗行和出韵、失粘、失对等都绝不允许。试贴诗由试官命题,诗人奉命成篇,并非发自内心,佳作当然不多。唐祖咏作命题诗《终南望余雪》,只写了四句就“意尽”交卷,傲岸之气,颇得诗人赞许。但在唐代,科举考试以进士科为贵。进士科主要考诗赋,诗人为了中进士,不得不练习写十二句的试帖诗,所以试帖诗在排律中数量不少。如: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首联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颔联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颈联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腹联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后联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尾联  (九青)


十二行的试帖诗,仍属排律,但在排律中是一种比较规范,基本定型的体式。诗人有时也会在试帖诗题上标记“州试”“府试”“省试”等词,如唐代张乔《华州试月中桂》、刘得仁《京兆府试目极千里》、敬括《省试七月流火》等,可据此看出诗歌因何而作。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88

开  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62.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