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内经选读(第二版)
内经选读(第二版)


内经选读(第二版)

作  者:王滨,王四平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定  价:32.00

I S B N :9787030527103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内经选读(第二版)》由概论、原文选读、附篇三部分组成。概论部分介绍了《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成书、流传与版本、学术价值、注家与注本、理论体系以及学习《内经》的方法。原文选读为《内经选读(第二版)》的主要内容,包括养生、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则治法七章。原文部分力求选择理论意义重大、临床指导作用突出的经文,每段经文下设校注和按语。校注对字、词、音进行解释和标注;按语对原文总结、概括,对临床指导意义进行阐发。附篇部分简单介绍《内经》十三方和五运六气内容。

TOP目录

总序
第二版前言
概论
第一章 《内经》其书 3
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 3
一、作者 3
二、成书年代 4
三、书名的含义 6
第二节 《内经》的流传与版本 7
第三节 《内经》的学术价值 9
一、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9
二、确立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9
三、《内经》是一部治病的宝典 10
四、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10
五、构建经络学说 10
六、奠定了《内经》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 11
第四节 《内经》的注家与注本 11
一、《素问全元起注》 12
二、《黄帝内经太素》 12
三、《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12
四、《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13
五、《读素问钞》 13
六、《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14
七、《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14
八、《类经》 15
九、《内经知要》 15
十、《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15
十一、《素问直解》 16
十二、《素问经注节 解》 16
十三、《素问识》《灵枢识》 16
第二章 《内经》的理论体系 18
第一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18
一、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18
二、古代科技知识的渗透 19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21
第二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22
一、养生 23
二、阴阳五行 23
三、藏象(脏腑、精神气血、经络) 24
四、病因病机 26
五、病证 26
六、诊法 26
七、论治 27
八、十三方 27
九、运气 28
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 28
一、整体观 28
二、运动观 30
三、功能观 31
第三章 学习《内经》的方法 33
一、利用工具书,把握章 句结构,疏通文义 33
二、参阅历代注家注本及有关资料,理解医理 34
三、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综合分析,领会精神实质 35
原文选读
第四章 养生 39
第一节 养生的基本原则 39
第二节 养生与寿命的关系 43
第三节 养生的基本方法47
第五章 阴阳五行 55
第一节 阴阳 55
第二节 五行 69
第六章 藏象 78
第一节 脏腑 78
第二节 精神气血 88
第三节 经络 97
第七章 病因病机 107
第一节 病因 107
第二节 发病 112
第三节 病机 116
第四节 传变 128
第八章 病证 131
第一节 热病 131
第二节 痛证 137
第三节 厥病 140
第四节 咳证 144
第五节 痹证 147
第六节 痿证 153
第七节 水病 156
第九章 诊法 161
第一节 诊法原理 161
第二节 望、闻、问、切 168
第十章 治则治法 182
第一节 治疗思想 182
第二节 治则治法 188
附篇
第一节 《内经》十三方 201
汤液醪醴 201
生铁洛饮 201
左角发酒 201
泽泻饮 201
鸡矢醴 202
乌鲗骨藘茹丸 202
兰草汤 202
小金丹 202
豕膏 202
饮 203
半夏秫米汤 203
马膏膏法 203
寒痹熨法 203
第二节 五运六气 204
一、概论 204
二、干支甲子 204
三、五运 206
四、六气 209
五、运气同化 212
六、运用介绍 214
主要参考书目 218

TOP书摘

《内经选读(第2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
  一、利用工具书,把握章句结构,疏通文义
  学习《内经》原著首先要读通原文,文理得通后才有可能领会医理,明其精义。《内经》的语言现象十分复杂,理解文义除了要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还要熟悉《内经》文字及音韵特点,能借助一些工具书如《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辞源》《辞海》等,来读懂字、词、句及原文内容。例如,由于古代运用的文字量较少,《内经》中因一字多义、音形假借及句读不同而致使文义分歧的现象就很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三处提到“能”字,音义皆不同:在“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句中,能音义同“胎”,作“元始”解;在“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句中,音义同“耐”,作“耐受”解;而在“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句中,通“态”,作“形态”解。再如《内经》中合成词的运用较多,一种情况是两个词素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说文》:“把,握也”“提,挈也”;另一种是两个词素的意义相反,如“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中的“呼吸”。另外,还应掌握《内经》中惯用的修辞手法。如《素问·举痛论》:“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属互文。《灵枢·口问》:“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句中,举“寒暑”以赅六淫,举“喜怒”以赅七情,为举隅。此外,讳饰手法也常使用,如用“茎”“垂”分别讳饰阴茎和睾丸等。
  《内经》具有论文汇编性质,故应将每篇视为独立的医学论文,在学习和研读的过程中,注意研读技巧,从整体文章气象来理解文义,领悟其医学理论及其学术内涵。
  首先,要注意把握议论中心与医学主题。《内经》的大部分篇章都有明确的议论中心,君臣围绕此中心展开讨论,往往是一个医学主题。如《灵枢·本神》为论神专篇,论述了神的产生、神的分类及其概念,神与五脏及形神的关系。又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论养生主要围绕保养真气展开,在人的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先天真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盛衰之本,提出各种养生方法以保养真气。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讲养生,但围绕顺应四时展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天地四时为人生命之本,从之则生,逆之则死,因而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和方法。把握篇章主题,掌握各篇主旨,能为分析篇中疑难问题提供一些帮助。如《素问·举痛论》先论痛证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后论九气为病,看似两部分不相关,实则全篇论题是“百病生于气”。因为疼痛的病机是气血滞涩,气机失调,而气机失调又是多种疾病的病机,不独疼痛,故后广论以九类气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从而得出“百病生于气”,并成为中医病机学的重要内容。其次,要注意结构框架与逻辑次序。一篇文章不仅要文字流畅,而且要讲究结构框架。分析其论题、论据、论述之逻辑次序,有助于把握其本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其主题是论述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相通应。先总论生气通天,提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点出该篇主题,继而分论阳气、阴阳关系、阴精。阳气源于天,将人之阳气喻为天上的太阳,提出“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发挥护外御邪的作用,继而举出阳失卫外后受寒、暑、湿、气(风)之邪侵袭而发为各种外感病证;“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贵静谧柔和,恶郁滞、亢躁、厥逆,随后也举出郁滞为病等内伤杂证,并论及保养阳气的方法。再论阴阳关系要保持平衡协调,提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并强调阴阳关系以阳气为主导,阴阳失调乃至离决为病理及死亡之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强调“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的养生观。后论阴精本于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饮食五味是化生阴精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精气之源。但若五味偏嗜,又可因其阴阳偏性而破坏人体阴阳平衡协调,而使五脏受损发病。并根据五行理论,阐述五味偏嗜伤人的病理变化,据此提出“谨和五味”的养生大法。故在研读原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研读技巧,理解文义。
  二、参阅历代注家注本及有关资料,理解医理
  读通原文,是为了研究《内经》的医理。然或因文义悬隔,或因义理深奥,给研读造成一定困难,使初学者不易理解《内经》原文的蕴义,特别是其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故历来就有阅读与参考注家注释学习《内经》的传统。《内经》的诸多注本是古今医家研究《内经》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内经》学术思想的发展,故可作为后世学习研究《内经》的重要借鉴。
  历代医家对《内经》的注释,除了一些必要的字词解释和校勘外,主要在于阐发《内经》的精义,但由于注家学识、历史背景、实践环境、医疗经验及治学方法不同,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对《内经》的注释也就不可避免地有所差异。因此,在学习时可借助多个注家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根据篇章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语言环境,决定取舍,弄通其医理。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气,张介宾认为指正气,“因于气者,卫气营气脏腑之气皆气也,一有不调,均能致病。”张志聪指为邪气,“因外淫之邪,有伤于气,则为肿矣。”而马莳认为指气滞。唯高世栻注曰:“气,犹风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故不言风而言气。”诸注不同,但以上下文义看,本段讲人之阳气源于天,有卫外作用,若阳失卫外,则受外邪侵袭,故才有上文“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之患,加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文,可见当指风气,故高世栻之注为是。此外,“四维”之说也不同,王冰作“筋骨血肉”解,马莳作“四肢”解,杨上善注云:“四时之气,各自维守,今四气相代,则卫之阳气竭”。四维,四隅也,四方与四时相偶,借指四个方向所来之邪为患,即寒、暑、湿、风四种邪气更替伤人,人反复感于外邪,则正气耗损,危及生命。通过从文理和医理两方面对各家注释进行比较,以杨上善注更为可取。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19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109.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