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吴梅评传
吴梅评传


吴梅评传

作  者:王卫民 著

出 版 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10月

定  价:13.80

I S B N :978754344671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文艺体育  >  文学家    

标  签:综合  传记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吴梅(1884~1939) 近代文学家。字瞿安,一字灵□,号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孤,嗣于叔祖。他笃嗜词曲,尝与著名曲家俞粟庐交往切磋。终生以教学为职业,先后在东吴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等校任教授,主讲词曲20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带病辗转于武汉、湘潭、桂林、昆明等地,1939年去世。
吴梅是南社的成员。早年作有《风洞山传奇》和《西台恸哭记》,借历史故事,抒发爱国情绪。光绪二十四年(1898),有感于戊戌六君子的冤狱,曾作《血花飞传奇》。三十三年(1907),秋瑾被害后,又作《轩亭秋》杂剧以寄悲痛。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非常热情地赞扬抗日战士,斥责汉□,听说沦陷的家乡"有人□笛度曲,献媚敌酋者",以为"无耻至极,可叹可恨",表现了十分可贵的民族气节。
吴梅在诗、文、词、曲的研究和创作上,都有很深的造诣。戏曲方面尤为突出,兼擅制曲、谱曲、度曲、演曲以及校定曲本、审定音律等,被誉为近代"曲家泰斗"(夏敬观《忍古楼词话》)。著有《顾曲麈谈》、《南北九宫简谱》、《中国戏曲概论》等专著和杂剧、传奇11种。所刻《霜□三剧》,曾缀旁谱行世。另刻《奢摩他室曲丛》1、2两集,又为刘世珩编刻的《暖红室汇刻传奇》的大部分作过校勘。
本书试图把这位戏曲大师介绍给今天的读者,让人们了解他一生的思想状况和在戏曲创作、理论研究、教学等各方面的突出贡献,以恢复他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并从中汉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笔者力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评述。
吴梅(1884~1939) 近代文学家。字瞿安,一字灵□,号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孤,嗣于叔祖。他笃嗜词曲,尝与著名曲家俞粟庐交往切磋。终生以教学为职业,先后在东吴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等校任教授,主讲词曲20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带病辗转于武汉、湘潭、桂林、昆明等地,1939年去世。
吴梅是南社的成员。早年作有《风洞山传奇》和《西台恸哭记》,借历史故事,抒发爱国情绪。光绪二十四年(1898),有感于戊戌六君子的冤狱,曾作《血花飞传奇》。三十三年(1907),秋瑾被害后,又作《轩亭秋》杂剧以寄悲痛。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非常热情地赞扬抗日战士,斥责汉□,听说沦陷的家乡"有人□笛度曲,献媚敌酋者",以为"无耻至极,可叹可恨",表现了十分可贵的民族气节。
吴梅在诗、文、词、曲的研究和创作上,都有很深的造诣。戏曲方面尤为突出,兼擅制曲、谱曲、度曲、演曲以及校定曲本、审定音律等,被誉为近代"曲家泰斗"(夏敬观《忍古楼词话》)。著有《顾曲麈谈》、《南北九宫简谱》、《中国戏曲概论》等专著和杂剧、传奇11种。所刻《霜□三剧》,曾缀旁谱行世。另刻《奢摩他室曲丛》1、2两集,又为刘世珩编刻的《暖红室汇刻传奇》的大部分作过校勘。
本书试图把这位戏曲大师介绍给今天的读者,让人们了解他一生的思想状况和在戏曲创作、理论研究、教学等各方面的突出贡献,以恢复他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并从中汉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笔者力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评述。

TOP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生平思想
一 孤苦的童年
二 坎坷不平的科举之路
三 激昂的爱国热情
四 开封之行与修蒲林巷新居
五 南京上海任教
六 北京大学任教
七 东南大学任教与广州之行
八 爱国热情重新燃起
九 避寇内地
第二章 戏曲创作
一 辛亥革命前的剧作——《风洞山》、《袁大化杀贼》与《轩亭秋》
二 辛亥革命后的剧作——《镜因记》、《落茵记》与《双泪碑》
三 自选自编的代表性剧作《霜崖三剧》——《湘真阁》、《无价宝》与《惆怅爨》
四 关于《绿窗怨记》、《东海记》与《白团扇》
第三章 曲律研究
一 奠定曲之成学的《顾曲麈谈》与《曲学通论》
二 填写南北曲的工具书《南北词简谱》
三 曲律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第四章 曲史研究
一 总揽全局的《中国戏曲概论》
二 篇幅众多的戏曲序跋
三 《元剧研究》与《曲海目疏证》
四 《霜崖曲话》及其它曲话两种
第五章 藏曲校曲与谱曲口昌曲
一 藏曲与校曲
二 谱曲与唱曲
第六章 诗词散曲创作
一 编年言志的《霜崖诗录》
二 吐哀乐于寸心的《霜崖词录》
三 异峰突起的《霜崖曲录》
第七章 《词学通论》与《辽金元文学史》
一 律论与史论并重的《词学通论》
二 开拓新领域的《辽金元文学史》
第八章 一代师表 桃李满天下
一 终身执教 专心致志
二 传授昆曲 不遗余力
吴梅年谱(修订稿)
吴梅研究资料索引

TOP书摘

书摘
十月十日武昌起义胜利,高呼了封建王朝的丧钟。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清政权土迸瓦解,人民工欢欣鼓舞。吴梅的心情也激动异常,挥笔作了《一夜》诗表达了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衷心拥护。
一九一二年元月一日,孙中山在南京组成国民政府并任临时大总统。由于吴梅与某些革命党人有很深的友谊,也为革命作了不少鼓动工作,所以有人劝他出山作官。他却“闻而远遁”。为什么呢?主要是政局不稳。当时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重兵在握,对南京政府虎视眈眈。各地封建官僚也投革命之机,脱掉黄马褂,换上西装长袍,摇身一变而成了各省的督军或政府要员。他感到时局的发展很难预料,不愿冒政治上的风险。正如他在《元旦书怀》一诗中所说:

献岁东君又履端,乍经兵燹幸平安。列朝功罪谈何易,来日阴晴事大难。未熟黄梁容说梦,不惭青史勉加餐。书生本乏匡时略,敢向新廷乞一官?

“书生本乏匡时略”是谦虚之词,“来日阴晴事大难”才是他不愿从政的真实思想。其次,受家庭亲朋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吴梅祖上两代为清朝重臣,岳父家里还有位清侍讲,“自以先世重望,不敢望希仕进”的遗少心理也时时在脑子里闪烁。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他决心“晦迹音乐,苟全性命”,“南北授徒,聊以糊口”。二月应南京第四师范校长仇埰的邀请,负笈前往,自此走上了终生执教的生涯。
到南京教学只是为糊口,真正的嗜好仍然在词曲方面。当时南京有一位名叫仇继恒(涞之)的著名唱曲大家,最擅长《桃花扇·渡江》和《长生殿·弹词》两出,口齿不如苏州人标准,转调换气尚存古代遗规。二人志趣相投,经常在一起谈曲、唱曲。有一天,仇继恒把自己在秦淮所经历的事诉说一遍。吴梅感喟很深,挥笔作曲一首。这便是颇受时人赞赏的北双调[折桂令]。这支曲写道:

记秦淮载酒曾过:画舫回灯,水榭征歌,欢事无多。河桥依旧,风月消磨。吊长桥忘不得新亭烽火。渡青溪填不平故国风波。回首磋跎, 十载如梭。说什么金粉南朝,倒变作春梦东坡。

即席订谱,请仇继恒歌唱。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听的人无不交门称赞。吴梅在南京结识的第二个曲家是丁传靖。丁传靖,字琇甫,丹徒人。善诗词,对戏曲也极有兴趣,作有《沧桑艳》、《霜天碧》两本传奇。前者写明末清初名妓陈圆圆;后者写秦淮名妓杨碧怜。词采雅丽,风格接近蒋士铨的《倚晴楼十种曲》。可惜作者以诗人身份作剧,对曲律不甚精通。吴梅以自己的亲身体会给丁氏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这就是有名的《与丁琇甫(传靖)书》。他在信中以极精炼的语言指明填词的基本规律,给人以清晰明确的启示。这封信发表《南社丛刊》上,后又为多种刊物转载,被曲家奉为圭臬。在南京时,他还写了《镜因记》传奇和《奢摩他室曲旨》在《民国新闻》报上连载。
袁世凯篡权以后,南北对峙,矛盾日益激化。一九一三年初吴梅赴上海民立中学任教。这里薪俸仍然很低,不如意的事情像影子一样时刻伴随着他。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虱下申江,为糊口计耳,而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他幻想若能得到二万元,便放弃教学,而一心一意去钻研学问。但是二万元从何而来呢?想到这里便破涕为笑,只好依然故我,回到现实当中作“傍残羹冷炙讨生活”的教学工作。令人宽慰的是曲学专家的头衔逐渐扩散开去,上海《小说月报》、《游戏杂志》、《春声杂志》、《女子世界》等报刊争先恐后地向他约稿。经过十多年的写作和钻研,在曲学方面集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这时他的精力也很旺盛,每天六节课下来并不知道疲劳。所以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写出了长篇曲学专著《顾曲麈谈》和笔记体杂著《蠡言》、《瞿安笔记》等。还创作了杂剧《双泪碑》、《杨枝伎》、《钗凤词》、《无价宝》。此外,也写了数量相当可观的诗词、散曲、序跋等。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成
果的问世,使他由一个中学教师一步攀登到中国的最高学府一北京大学任教。
戏曲剧本除了供案头欣赏之外,更应该宜于舞台演出。有些传奇杂剧从文字看未必精采,但从舞台演出看却是佳作。很多戏曲批评家对这类剧本往往评价偏低,甚至扔置一旁而不屑一顾。吴梅则不然。他在事实、文字、音律之外还能从舞台演出角度发现剧本的长处并给以充分肯定。明代朱有炖每创作一本杂剧,艺人们都争相演出。李梦阳《汴中元宵》诗写道:“中山孺子倚新妆,赵女燕姬总擅场。齐唱宪王新乐府,金梁侨外月如霜。”由此可以想见当时演出的盛况。朱氏还是一位高产作家,留传后世的杂剧达三十余种。这些剧本大多故事情节简单、文词缺乏光采,所以多种戏曲史很少提及。吴梅认为朱氏杂剧大多属于歌舞剧的范围,情节虽简单却为舞台演出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拿《得驺虞》来说,不过写瑞兽献藩和吉祥如意,“原无大胜人处”。但是,“排场结构,颇有可取。如第一折乔三妇以净角扮演,极诙谐之致。第二折秋弥分五色军队,次第献技,排场遂不冷落。第三折用四探子演述打围情状,带唱带舞,结构又复生动。末以典乐官赞叹瑞应作结,立意亦高。”最后的结论是“如此苦窘题目,能通体不懈,且写得如火如荼,足见王之大才”。此外,他肯定《八仙庆寿》“其演蓝采和疯癫状态,恐元人手笔,亦无过之”,《小桃红》“末用十六天魔队舞作结,排场尤为热闹”,《乔断鬼)“通剧朴素,无短饤词藻,更不可及”,《半夜朝元》“以细乐步虚作收,不拾前人牙慧,更为高洁”,《踏雪寻梅》之妙“在浓淡得宜”等等,无不以舞台演出为标准。吴梅对阮大铖、李渔传奇剧本的高度评价同样出于这一原则。他在《双金榜·跋》中写道:“明人传奇,多喁喁儿女语,独圆海诸作,皆合歌舞为一。如《春灯谜》之龙灯,《牟尼合》之走解,《燕子笺》之走象、波斯进宝,及此记之煎珠踏歌,皆耳目一新,使观场者迷离惝恍,此又明季词家所无有者矣。”
我国传奇杂剧故事题材的连续性很强。崔莺莺与张生、卓艾看与司马相如、杨贵妃与唐明皇、西施与范蠡的爱情故事是历代作家喜欢选用的题材。即使同一时代也有一些作家不约而同地采用同一故事进行创作。这些剧本孰优孰劣?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分出高下。拿以崔莺莺张生为主要人物的剧本来说,自唐代元稹《会真记》后,宋代有赵德麟《蝶恋花鼓子词》,元代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西厢记》。明代崔时佩、李日华、陆天池、卓珂月争相改编的《南西厢记》竟有三本!清代还有查伊璜《续西厢》、碧蕉轩主人的《不了缘》、盱江韵客的(升仙记》等等。王实甫《西厢记》之外哪种改编本较好呢?吴梅把它们放置案头认真作一番比较,认为“唯卓珂月《新西厢》最为得体”。原因是“段落悉合《会真》,而参之以崔郑墓碣,又旁证微之年谱,虽不能与王关争衡,亦不致蹈袭诸家牙慧,颇有胜斯记(指陆采《西厢记》——笔者)者。独张崔不克团圆,或不厌观场之目,而旧时传奇能不脱团圆套数者,十不一见也。”冯小青读《牡丹亭》的故事在明代广为流传。吴石渠《疗炻羹》、朱京藩《风流院》、徐野君《春波影》、来集之《挑灯剧》、张道《梅花梦》等,都以此为题材而写成。吴梅也加以比较,认为“以《春波影》为最好”。如果说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起来还算容易的话,那么同一作家不同题材的作品就困难多了。但是吴梅依然加以比较,为读者指出最优者和最次者。阮大铖《石巢园四种》、吴石渠六种曲,他通过比较后认为前者以《燕子笺》为最著名,后者以《情邮寄》为最胜。运用这种方法评论剧本并非吴梅独创,而是中外古今文入学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表面看似乎很简单,人人可以运用。但是没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却很难—语中的。
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二年吴梅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正值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搞戏曲改良编演《木兰从军》、《黛玉葬花》等新戏。他不仅参予润色剧本还一丝不苟地教唱昆曲。另一位著名京剧、河北梆子女演员鲜灵芝排《博望访星》,吴梅亲自作曲,演出时还为她操鼓板。其中受益最大交往最多的要算是北方昆剧表演艺术家韩世昌了。昆剧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明代嘉隆年间经戏曲大家魏良辅等人的创造性改良,歌唱起来细腻柔软,婉转动听,因而流传大江南北居剧坛盟主地位历数百年而不衰。北方昆剧是昆剧中的一个流派。它传入北方的具体年份已很难确定。据王骥德《曲律》记载,“迩年以来,燕赵之歌童舞女,咸弃其杆拨,尽效南声,而北声几废。”可见最迟在明代末年(一六二○年前后)北京已相当盛行。一六四四年清王朝建都北京,满族及八旗子弟爱好高腔(又称弋腔),于是北京及河北一带又兴起了京腔大戏。在北方这两种声腔互为消长,而昆剧在多数时间里占统治地位。康熙年间,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先后在宫廷演出,轰动全国,昆剧在北方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繁盛时期。乾嘉年间,北京和河北一带的昆剧班社尚有四、五十个之多。此后随着皮黄腔的兴起,昆剧进入衰落时期。同治年间,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府内成立昆弋合演的恩庆科班,于是一批供王爷贵族享乐的昆弋班社又相继成立。一九○八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逝世,按皇家规定要在相当长时间里不许娱乐演戏。王府各班解体,许多艺人为生活所迫流落京南、京东一带加入农村的昆弋班社。自此,北京的昆剧一蹶不振。然而由于他们的加入却使农村班社的艺术质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一九一五年梅兰芳为保存昆剧排演了《思凡》、《水斗》、《断桥》、《闹学》、《佳期》、《拷红》等折子戏,引起北京剧界及观众的极大反响。在河北农村演出的昆弋艺人徐廷璧、郝振基、侯益隆、韩世昌等见猎心喜,于一九一七年、一九一八年先后组建同和社与荣庆社到北京演出。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35

版  次:2002年10月第1版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6.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