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导游基础
导游基础


导游基础

作  者:本书编写委员会 编

出 版 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丛 书:河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参考教材

出版时间:2003年06月

定  价:22.00

I S B N :978750322187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旅游理论与实务  >  导游领队等专业用书    

标  签:营销  营销发行  综合  教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自1989年实施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为业界、学术界所认可的学习及考试兼用的教材,此间历经多次修订,对指导、辅助广大考生学习备考,提高导游人员素质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为迎接新世纪旅游业的大发展,国家旅游局又一次对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进行改革,并提出提高导游队伍素质,适当调整考试教材内容,培养导游人员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据此,河北省旅游局组织成立了河北省旅游业岗位资格考评委员会。组织旅游主管部门同志、省内高校旅游专家学者以及业内精英编写出版了本书,本书贯彻了国家旅游局的改革精神,结合河北省导游培训与考试工作的实际,注重知识的全面性、权威性与实用性。既可以作为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参考教材,又可供在职导游人员的旅游院校在校生学习之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自1989年实施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为业界、学术界所认可的学习及考试兼用的教材,此间历经多次修订,对指导、辅助广大考生学习备考,提高导游人员素质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为迎接新世纪旅游业的大发展,国家旅游局又一次对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进行改革,并提出提高导游队伍素质,适当调整考试教材内容,培养导游人员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据此,河北省旅游局组织成立了河北省旅游业岗位资格考评委员会。组织旅游主管部门同志、省内高校旅游专家学者以及业内精英编写出版了本书,本书贯彻了国家旅游局的改革精神,结合河北省导游培训与考试工作的实际,注重知识的全面性、权威性与实用性。既可以作为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参考教材,又可供在职导游人员的旅游院校在校生学习之用。

TOP作者简介


TOP目录

修订说明
上编 全国导游基础
第一章 旅游活动与旅游业
第一节 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二、旅游的内涵
三、旅游活动分类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一、现代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二、旅游主体——旅游者
三、旅游客体——旅游资源
第三节 旅游媒介——旅游业
一、旅游业的内涵
二、旅游业的构成与特点
三、旅游业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影响
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节 旅游市场
一、旅游市场的内涵
二、旅游市场类型
三、中国旅游市场状况
第二章 中国历史与文化常识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旅游景观
第四章 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
第五章 中国宗教概述
第六章 中国民族民俗
第七章 中国饮食文化
第八章 中国土物产
下编 河北省地方导游基础
第一章 河北省概况
第二章 河北历史名人
第三章 河北风物与民俗
第四章 河北名胜联匾诗词选读
第五章 河北览胜
参考文献
……

TOP书摘

书摘
十二、土家族
土家族聚居在湘、鄂、川、黔、渝毗连之地,主要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
土家族无本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传统的土家族女上装多为左开襟、肥袖短衣,滚花边二、三道,下装为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在衣边、头巾上镶五彩刺绣,佩戴各色首饰。男子头缠2—3米长的青丝帕,穿对襟短衫。
土家族多食玉米、稻米,最喜欢吃糯米粑粑、火炕腊肉、糖馓(又称团馓)和油茶汤,喜饮酒。糯米粑粑即糯米蒸熟后压成的圆饼,经久不坏。土家族禁食狗肉。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社巴节和土家年。社巴节时男女老少唱起“摆手歌”,跳起“摆手舞”,祭祀祖先,祈祝新年。土家年俗称“赶年”,即腊月二十九,比传统的春节提前一天进行。
土家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其中以歌谣、摆手舞、史诗和山歌最著名。摆手舞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傩戏是集戏剧、说唱、诗词、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源于土家族祭神还愿的仪式,与“梯玛跳神”、“毛古斯舞”一样,都是古老的傩文化现象。“西兰卡普”是土家族著名的传统工艺,又称“土家锦”。其工艺独特,质地厚实,色彩斑斓。 、
土家族多住干栏式的木屋,其中土家山乡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的楼台腾空,楼上一般作“姑娘楼”,是姑娘们的活动场所。木屋中间的房间用来祭祖迎客;左右两间用壁板隔成前后两小间,后为卧室,前为伙房,为起居饮食之所。
十三、黎族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白沙、乐东、三亚、五指山市等七县二市之内。
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
黎族男子留长发,结发于额前,头缠3米多的红头巾或黑头巾,喜戴串着铜钱的颈圈。上身穿对襟、无领无扣上衣,下身穿长及膝盖的前后两幅布。妇女盛装时佩戴银项圈、珠项圈、银牌、银铃和手镯,穿圆领对襟无袖上衣,以白布、红布镶衣边,下穿绣有各种色彩图案的筒裙。黎锦是黎族人最为著名的纺织工艺品,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色彩艳丽富于特色而驰名天下。
黎族多数地区以稻米为主食,经常吃竹筒饭,喜欢饮自酿的米酒。喜爱嚼槟榔,槟榔是待客、订婚不可缺少的佳品。
“三月三”是黎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各村寨都要举行祭祖仪式,青年男女盛装聚到一起,尽情游戏娱乐,以对歌的形式邀请族外的意中人,并相约来年“三月三”相会。在节日或劳动间歇,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
黎族传统住房属干栏式建筑。因状似船形而得名“船形屋”,有铺地型和高架型两种。船形屋用木柱或竹子支撑离开地面,茅草屋顶呈半圆形船篷状,顶面开天窗。用竹片或藤条编成架空地板,下为畜圈。编竹抹泥墙或椰叶墙,屋的前后设门,门外有船头作晒台,室内间隔像船舱,内设火灶和睡床。现在黎族大多数住室已改为砖木结构。
十四、苗族
苗族主要居住于贵州、云南、湖南等省。
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文为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现通行汉语文。
苗族服饰有一百多种样式,色彩艳丽,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苗族“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的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盛装时佩戴多种银饰。便装时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镶绣花边,系绣花围腰,再用少许精致饰品衬托。男子头缠青色包头,穿青色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身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小腿裹绑腿。
苗族以大米、小米、玉米为主食,喜食酸味,酸食有酸辣椒、酸腌菜、酸汤和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等,都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苗族传统节日有苗年、龙舟节、四月八、吃新节、芦笙节、花山节和清明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清晨,人们用美味佳肴祭祖。盛装的青年男女进行跳踩堂舞、踩鼓、跳芦笙、赛马、斗牛及“游方”等活动。龙舟节在每年农历五月下旬。龙舟比赛时,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活动,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是流行于苗族地区的著名乐器。
苗族房屋有三开间的平房或楼房,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顺地势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河北建筑可考的历史已有七千多年。居室由半地穴式发展到地上房屋,城市布局规划严整,木构建筑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风貌,这些都有现存建筑物、遗址和模型、图画可资观瞻。
一、新石器时代的建筑
武安县磁山遗址中,显示当时的河北居民已经告别天然洞穴,有了半地穴木架的居室,出现柱子、长椽、横梁等木构件和木骨泥墙。蔚县壶流河流域古遗址相当于仰韶文化阶段,其中:四十里坡下层文化遗存,房屋为长方形半地穴式;三关下层文化遗存,房屋为扇面半地穴式。正定南杨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房屋遗存四座,是在半地下的土穴上立柱搭顶的四角攒尖建筑和两坡水式门棚,已具备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形式木构架建筑的雏形。
二、商代的建筑
商代已有较成熟的夯工筑墙技术,宫室多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木构架已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藁城县台西村发现房屋遗存14座,其中有两座为半地穴式,其余均是以木材为梁架、以夯土筑墙或土坯砌墙的地面建筑。房址平面有长方形和曲尺形两种,屋顶有硬山、平顶、斜坡三种形式,有的已用草拌泥涂抹。房屋分布已具三合院或四合院的雏形。
三、战国与秦代的建筑
河北已发现三座战国时代的都城遗址(即邯郸赵王城遗址、易县燕下都遗址和中山灵寿故城遗址)和一处秦行宫遗址。都城遗址的特点是:规模相当大,有宫殿、作坊、商业、民居的区域划分;建庄高大土台上的宫殿建筑群分布有序,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上,其他陪衬建筑物分列左右,建筑材料除土、木之外,还运用金属构件和陶制构件,大量使用砖、瓦、瓦当、脊饰等新材料;周围有城郭、城壕防护。秦皇岛金山嘴秦行宫有四组房屋遗址,平面分布为不规则式,但紧凑合理;出土的建筑材料有板瓦、筒瓦、瓦当、陶水管、石柱础等。
四、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建筑
自西汉始,成组的斗拱已经大量使用,木构楼阁逐步代替了高台建筑,中国建筑体系已经形成。晋以后,新兴的佛教建筑繁荣发展,出现了宏伟的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它们是传统建筑形式和外来建筑形式的结合。望都县所药村、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宅、无极县南驰阳出土的陶楼,邢台市前炉子出土的陶宅院,以及安平县逯家庄东汉壁画墓中的建筑图,向我们显示,东汉时期已经有数层高的楼阁,有庭院重叠、层层深进的大院落,有五层高耸的嘹望楼;楼阁为庑殿式瓦顶,四周有栏杆围护。临漳县邺城遗址,是汉末曹魏至北齐的“六朝”故都,建筑布局强调全城中轴线的安排,王宫、街道都对称、整齐;宫城设在全城纵轴线北部,使城内交通更方便;又有铜雀台、金凤台和冰井台三处楼阁点缀,使邺城更加壮观;后建的邺南城分设东市、西市,使王城的使用功能更加齐全。邺城的布局,遂成为后代都城的模式。定兴县的义慈惠石柱顶端的小石屋,是当时建筑一种样式的模型。它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四阿式屋顶,雕有柱、大斗、方窗、阑额、檐椽、角梁、瓦垄和屋脊等,反映了北朝时期建筑的结构。邯郸南北响堂石窟寺,其中的北齐石窟的仿木结构外廊,体现了当时木结构建筑受佛教文化影响的风格。
五、隋唐的建筑
隋唐时期保存下来的建筑为数不多。赵县的安济桥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91—599年)。它以跨度大、弧度平和拱肩敞开的特点领先于世界,至今还保存完好。正定的唐代开元寺钟楼,
是河北境内遗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构建筑,也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唐代钟楼。它用材粗大,斗拱雄硕,出檐深远,榫卯严密,屋顶平缓,体现出唐代庄重朴实的建筑风格。开元寺内的须弥塔,每层砖砌叠涩檐,空筒式的内壁垂直,是唐代叠涩出檐砖塔的精品。
六、宋辽金元建筑
北宋出台了《营造法式》,其木构架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均规格化了,但是并非处处严格执行,因此常有例外。正定隆兴寺建于隋,宋时进行扩建,奠定了保存至今的布局和规模,以后历朝都重修过,但仍基本保持宋代的形制和风格,其中天王殿、摩尼殿、慈氏阁和转轮藏阁为宋代建筑。摩尼殿被称为是“宋《营造法式》建筑典范”。而转轮藏阁和慈氏阁根据实际需要,作了一些特殊处理。转轮藏内,为了容纳直径7米的转轮藏(转动的藏经橱),两前内柱距离加宽,采用弯梁和大斜柱(叉手),是宋代建筑中罕见的做法。慈氏阁为两层楼阁,正中供一尊7,4米高的立式木雕弥勒佛。为使殿内明朗,采用了减柱造法,用后边的两根大柱支撑屋顶的重力,而前边两根较短的柱子则支撑第二层楼阁的重力,以分散立柱的承受力;檐墙一周的柱子均采用永定柱造的做法。这种建筑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的孤例。砖塔的结构,至宋代也有很大发展。唐代砖塔外部用砖墙而内部用木楼板、木扶梯,仅在顶部用砖券封顶。五代末至宋初,塔内各层的走廊、楼板和塔心室使用砖叠涩,而楼梯仍为木构。北宋中期以后,逐步发展为发券的方法,使塔心和外墙连成一体,加强了砖塔的整体性。定州开元寺塔,塔内每层砌砖为梯,塔身各层外壁内部有一周回廊,回廊楼面就是用来连接塔心和外墙的。辽代,主要依靠当地的汉族建筑工匠,因而保存唐代建筑结构的特点。涞源县的阁院寺,其文殊殿为本寺内主体建筑,殿的斗拱硕大,出檐深长,屋顶坡度低缓,都保持唐代的风格。但是,它檐下外檐画青绿彩画,并在彩画中使用少量金色,则明显是受到北宋青绿彩画的影响。高碑店市新城的开善寺大殿,殿为减柱造,庑殿式屋顶,十分平缓,举折约为1:3.9;出檐为1.82米,檐下斗拱疏朗。涿州的云居寺塔和智度寺塔,均为八角形仿木结构砖塔,比唐朝砖塔更为华丽。
金代建筑继承宋辽,糅合二者的特点,而更趋繁复。正定广惠寺华塔,为金代建筑的一个代表。它高40.5米,四层;一至三层平面呈八角形,第四层平面略呈圆形,与上面的八角檐攒尖形塔顶构成一圆锥体。塔身各层饰有一朵朵砖仿木斗拱。第四层塔周饰有仙人、佛像、仙兽和楼阁,并有彩绘。主塔四面为六角形亭状套室,俗称小塔,今已不存在。这种华丽繁复的建筑,体现了金代建筑的特点。
元代,官式建筑承袭金代,地方建筑各具特色。曲阳北岳庙的德宁之殿,是该庙的主体建筑。现存建筑为元代官式建筑的代表。它高30米,坐北朝南,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四周绕廊,重檐庑殿顶。梁架结构为八架椽栿,斗拱硕大,但用材降等,梁柱较宋式偏细,斗拱较宋式矮。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330

版  次:2004年9月第3版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93.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