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忆往叙实
忆往叙实


忆往叙实

作  者:李幼蒸 著

出 版 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2月

定  价:36.00

I S B N :978756244740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纪实/报告文学  文学  >  非小说  >  纪实/报告文学    

标  签:综合  中国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文集,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远见卓识。在这个学界如江湖的时代,作者在迟暮之年,回忆起与众多文化名人交往,仍情至不能已,或激越,或愤怒,或高兴,或悲痛,或忧伤。透过李幼蒸的独特经历,我们看到了西学东渐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文化痛苦抗争的一个缩影,同时还你一个至情至性的李幼蒸。

TOP作者简介

李幼蒸,1936年出生于北平。现为:旅美独立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比较文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际符号学学会(IASS)副会长,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ISCWP)顾问,南京师范大学符号学研究所顾问。曾于:天津大学土建系肄业(1956—1959年),北京图书馆自学(1959-1966年),膳家研习(1966-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78-1994年),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慕尼黑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1982—1984年),德国波鸿大学哲学所客座研究员(1989-1997年),法国高等社科院(EHESS)访问研究员(1990年)。

TOP目录

80年代(1977—1987年)我的治学方向回顾“
少年岁月:幼时经历素描
中学:我的“文学时代”——忆俄国文学对我的精神影响
我的“1957”——走向哲学的那一年
我与北京图书馆
记“文革”前我与哲学翻译家马元德先生交往二三事
回忆杜任之先生——现代西方哲学重建亲历记
我与外语——记自学外语50年
80年代初与李泽厚谈孔子
回应李泽厚——兼论孔孟学为心术学
记八九十年代王浩助我二三事
80年代我与甘阳交往的片段回忆——兼论我与青年西学“启蒙者”一代
我代贺麟为罗蒂书写序——记80年代学界的一则经历
我与现象学家泰米尼卡交往的回顾
在德努力倡建新型汉学研究所之失败
我的“解释学”经历——解释学探讨30年之回顾
我的读书与藏书
附录
国学、汉学和“百年留学生文化”——论理性高于权威(新增改版)
仁学三书和学术真理——2007岁末感言
后记——兼述仁学和符号学结合之意义
李幼蒸主要著译书目”

TOP书摘

2.高中:俄国小说成为我的精神世界
反右运动以前的五十年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存在着相对多元化的内容和可能性,这就是对欧美古典文化和文学的基本认同。一方面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一致的,另一方面这也是与党内以白区为主的文艺知识分子的共识有关。五十年代是中国在社会、文化、学术从开放走向封闭的快速过渡期。但是“矛盾”的确存在着:列宁-斯大林式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现实)和西方古典人道主义方向(思想)是本质上对立的。在此对立性演化为全面冲突以前的六七年中,也就是我在中学的六年中,由于两种政策和思想方式的并存,个人在一定程度上获有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大致说来,我的整个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时代,欧美文学得以成为我在革命激情年代的“象牙之塔”:我根本是“生活在”外国文学里的,特别是俄国文学里的。
俄国文学,既是客观环境的赐予,也是我的主观选择。如果我当时能拥有今日那么丰富多样的兴趣选择,我是否还会选择以俄国文学为中心呢?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当时的思想封闭性并未对我的精神成长带来多大的障碍。我的性格使我的二十岁前成长时光,宜于有一个边界封闭的、方向凝聚的时期:这就是可称之为“文学伦理学”阶段。在此阶段内,我完全独立地塑造着我的自我。那时我之所以特别把托尔斯泰的“自我完成”观当作我的座右铭,是完全合乎我的知识水准和性格成长逻辑的。既然是“自我完成”,也就是精神朝向于我自己,而非朝向于社会和集体。我在整个中学时代都是“不入流”者,在同学中处于“中偏下”阶级。政治上不要求“进步”(严格说不关心政治语言,“政治课”成绩永远最差,是六年中唯一有过一次不及格记录的科目。实际上,我在课堂上根本听不进去),甘愿处于“下游”,如果这样我可以保存更多的自由时间的话。这是什么意思呢?

TOP插图


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58

版  次:1版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0.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