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正变•通变•新变
正变•通变•新变


正变•通变•新变

作  者:刘文忠

出 版 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7月

定  价:43.00

I S B N :9787550020986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正变·通变·新变》详细论述了这三个范畴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它们的发展演变情况。在考辨源流、评说得失中,颇多创获。《正变》部分对《诗大序》“风雅正变”说的全面考释,不乏新意。其纵向梳理,亦颇具特色。《通变》部分,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刘勰、皎然、叶燮为重点,同时论述了历史上“通变”的多种形态。《新变》部分,肯定了“新变”派重审美愉乐、轻教化礼义的特点,肯定了“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的创作纲领。从“新变”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的论证中,得出“一代有一代之新变”的结论。


TOP作者简介

   刘文忠,1936年生,江苏丰县人。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65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汉魏六朝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师从陆侃如先生。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古代文学编辑室副主任,编审(已退休)。中国《文心雕龙》学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鲍照与庾信》《中古文学与文论研究》《汉魏六朝文选》《汉魏六朝诗选》《正变·通变·新变》《温柔敦厚与中国诗学》《吕氏春秋选译》《左思与刘琨》《老学庵笔记评注》《东坡志林评注》《虚实话三国》《咏史词选注》等3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TOP目录

引 言/1

上编 正变

第一章 先秦时代的“崇正抑变”/5

第二章 《诗大序》的“风雅正变”说及其发展演变/9

第一节  《诗大序》与郑玄《诗谱序》的“风雅正变”说/9

第二节 “风雅正变”说的渊源/18

第三节 唐代孔颖达的“风雅正变”说/25

第四节 宋代朱熹的“风雅正变”说/26

第五节 宋代叶适对“风雅正变”说的怀疑/28

第六节 清代马瑞辰对“风雅正变”说所作的总结/29

第三章 《文心雕龙》中的“正变”论/34

第四章 “正变”论与刘勰前后的辨体批评的萌芽/43

第五章 唐代文论中的“正变”论/49

第六章 宋金元文论中的“正变”论/59

第七章 明代文论中的“正变”论/72

第一节 高棅《唐诗品汇》的“正变”论/72

第二节 焦竑的以“变”为“正”/75

第三节 许学夷《诗源辩体》的辨体批评与“源流正变”说/75

第四节 明代的“文体正变”说/93

第八章 清代文论中的“正变”论/99

第一节 清初“正变”论的政治倾向与“正”“变”之争/99

第二节 “正变”论的一个新里程碑——叶燮《原诗》的“正变”

论/106

第三节 沈德潜的“崇正斥变”与何焯论创作方法的“正变”/120

……


TOP书摘

  上引开头的几句话,认为《诗经》中的《国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也就是说,《国风》多为民歌,是男女之间的歌咏,是“各言其情”的作品,这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这比《诗大序》所言“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要科学得多。汉儒论《诗》,穿凿附会之处甚多,朱熹在研读、涵咏《诗经》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诗序))(主要指《毛诗小序》)与诗人本意不合,所以不得不“尽涤旧说”。(《朱子语类》卷一三九)《诗大序》提出有“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并以治世之音为“正”,乱世之音为“变”,扬正而抑变。朱熹也认为“风”“雅”有“正变”,但他对“正”“变”的理解,不是因时代而异,而是强调感于物而发于诗的人的情性之邪正来区分“正”“变”,这是他与《诗大序》的不同之点。《诗经》中的《周南》《召南》,他也认为是“正风”“正风”的产生,不单是治世的产物,也与诗人有密切关系,是诗人蒙受了文王的教化树立了良好的道德规范,作诗之人皆能得性情之正,没有淫邪之思,所以发言为诗,可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中和”之美。所以他把《周南》《召南》视为“风诗之正经”。《诗大序》认为“变风”“变雅”产生的原因是“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朱熹则认为,自《邶》以下,各国的治乱不同,人的贤与不贤也不同,有所感发而为诗,邪正是非是不一样的,因而产生了“变风”。朱熹是理学家,重性、理之学,性情之邪正,道德之高下,是他关注的重心,从而也可看出朱熹以观人为中心的理学家的文学观。对于《雅》《颂》,朱熹认为:“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他还是强调了作者的性情与道德风范。即便是“变雅”,其作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悯时病俗之所为”。圣人所以取“变雅”之作而不弃,是看中了作者的“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换句话说,“变雅”之作的创作动机是好的,性情也是正的,所以也可尊为经,这些诗,都是“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见也。”(《诗集传序》)这里又一次看出理学家论诗的色彩,“天道”“人事”与“理”,都是“道”,这正与朱熹所主张的“文皆是从道中流出”有一定的关系。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40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8.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