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作  者:陈平 主编

出 版 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08月

定  价:36.00

I S B N :9787221074768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教育理论与研究  教育学  教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近些年来,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突显出一些问题,引起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们的关注和思考。例如,学生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漠视及消极应付的态度。不能正确认识课程的价值,对课程没有兴趣和极度不重视,上课不参与教学,课后不进行配合课堂教学的相关学习活动,考试前死记硬背临时应付,甚至缺旷的现象非常严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导致大量师范专业学生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师必备的知识和理论严重缺失。我们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学生(如不理解课程的重要性、学习风气不良等),更与本门课程的不足有密切联系。如课程目标和内容偏重于“纯理论”学习,没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精选相关的知识和理论;教材过于陈旧,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教学过程和方法单调乏味,难以吸引学生参与;评价和考试方式呆板,不能体现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本书强调课程意识、重要原理和基本知识。所谓课程意识,是要使学生在开始接触和学习本门课程的过程中,感受到课程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真正觉得它有用,学过跟没有学过确实不一样。原理的深层理解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基础,具备这样的基础,教师就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加以发挥和运用,产生不可估量的效用。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规律和关系,我们力求讲清道理并提供案例,既让学生信服、更使学生思考。例如,第三章关于人的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规律,第五章中关于教育目标设计的原理。所谓基础知识,指从事教师职业必备的常识。例如教学目标设计的各种方法和要求,各种教学模式及其操作程序,教学评价的各种方式等。对这些知识,我们力求提供足够的信息,并做到清楚明晰。

TOP目录

第一章 关于教育的一般认识
 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学和教育
 第二节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及其特点
 第三节 现代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四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第三节 教育与经济结构
 第四节 教育与政治
 第五节 教育与文化
 第六节 教育与诸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发展
 第一节 人性观与教育观
 第二节 人的发展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联系
 第四节 教育影响的组织实施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第四章 人类社会的学校系统
 第一节 学校系统概述
 第二节 学校系统的形成
 第三节 影响各国学校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第四节 当代学校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五节 当代各国学校系统的比较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历史上的教育目的观
 第三节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第四节 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目的述评
 第五节 现代社会及现代人的素质
 第六节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研究
第穴章 课程与教学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
 第四节 课程类型与结构
 第五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和教学模式
 第六节 课程的具体表现: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资源
 第七节 当代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及发展趋势
第七章 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因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职业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节 对学生特点的教育学认识
 第三节 师生关系
第八章 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节 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
 第二节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设置 
 第三节 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与原则
 第四节 思想品德教育的模式与方法
第九章 教育评价
 第一节 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解
 第二节 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主要理论成果
 第三节 教育评价操作的一般方法及其过程
 第四节 教育评价的新观念与实践运用
第十章 班主任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第二节 班级集体的组织、建设和管理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第十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应用
 第一节 教育技术概述
 第二节 教学媒体及其应用
 第三节 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四节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
第十三章 学校管理

TOP书摘

第一章 关于教育的一般认识
  第二节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及其特点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在原始社会,教育活动与原始生产和生活活动是同—过程,没有从生产生活活动中分离出来;没有专门的教育者和学习者,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内容贫乏,主要是生产生活经验、原始宗教礼仪规范;教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示范模仿;教育权利上是平等的,没有阶级性。
二、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进步,同时也因为古代社会学者们的努力,教育在这一时期产生巨大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相对丰富的物质产品,使得一部分成人可以从生产活动中独立出来,专门从事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或者专门从事对下一代的教育,从而产生学者和教师。同时,劳动产品的丰富也使得一部分人,特别是未成年人可以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专门接受教育,于是产生专门的受教育者——学生。另一方面,随着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人们已经不能单靠那种与生产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来传递知识经验了。而且,与生产活动相脱离的那种“治人之术”,也是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学习和传授的,必须用专门的时间,由专门的人、专门的机构来负责。于是古代学校便产生了。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其他

页  数:366

版  次:1

加载页面用时:93.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