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孙子兵法边读边悟(经典珍藏版)
孙子兵法边读边悟(经典珍藏版)


孙子兵法边读边悟(经典珍藏版)

出 版 社:中国档案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01月

定  价:42.00

I S B N :978780166624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军事    

标  签:兵家  子部  国学  古代兵法,战法  战略战术战役  军事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TOP目录

第一篇 计篇——善用军师,锦囊妙计安天下
兵者,国之大事
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兵须用诈,兵不厌诈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以计制计,调虎离山
五德皆备,可为大将
全面权衡,方可成功
示弱避强,扬短隐长
多算胜,少算不胜
趁火打劫,乱而取之
第二篇 作战篇——速战速决,切莫打持久战
兵闻拙速,未睹巧久
就地取食,以战养战
善于激励,提升士气
兵贵神速,以快取胜
劳民伤财,必致灭亡
诱敌出城,速战致胜
抓住先机,乘势开拓
善养敌卒,胜敌益强
第三篇 谋攻篇——巧用谋略,不战而屈人之力
用兵之法,全胜为上
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不战屈人,善之善者
集中兵力,以众击寡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独立指挥.灵活用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妙用“知己”.成就“大亨”
上下同欲.死地重生
虞则胜.不虞则败
第四篇 形篇——-修道保法,立于不败之地
胜固可知,而不可为
修道保法,重振国势
胜兵先胜,败兵先战
能攻善守,故能致胜
大摆空城,自保全胜
佯作“愚”态.暗藏杀机
立于不败,而后求胜,
量力而行,方可“称胜”
第五篇 势篇——择人任势,出奇而制胜
聪人用势,愚人用力
善于借势,勤于造势
大势所趋,不可逆趋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正”兵接敌,“奇”兵取胜
乘势追击,扩大战果
兵之所加,以破投卵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第六篇 虚实篇——避实击虚,致人于死地
掌握主动,克敌制胜
投其所好,利而诱之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兵形像水,避实击虚
攻而必取,守而必固
出其不趋,趋其不意
敌变我变,灵活应变
走为上计,以退为进
第七篇 军争篇——以迂为直,争夺战争主动权
以迂为直,后发制人
兵以诈立,奇诡多变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以逸待劳,相机而动
归师勿遏,穷师勿追
以治待乱,浑水摸鱼
第八篇 九变篇——灵活多变,绝不墨守成规
通晓利害,趋利避害
死地则战,绝处逢生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通于九变.知晓地利
严阵以待,有备无患
镇静从容,处变不惊
衢地合交,争取盟友
精通战理,随机应变
第九篇 行军篇——进退自如,走出通天大道
宽严相济,恩威并举
地之利害,兵之生死
明察秋毫.知而胜之
铁面无情,赏罚分明
爱兵附众,与众相得
捕捉战机,半济而击
洞悉敌情,伏击制敌
兵非益多,而益精良
第十篇 地形篇——通晓地形,才能驾轻就熟
因地制宜,巧借地利
先居险形,从容待敌
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视卒如婴,爱兵如子
适应时势,走向辉煌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驾驭地形,左右战局
英明预见,渡过难关
第十一篇 九地篇——察九地之变,方可因地制宜
衢地要冲,兵家必争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亡地后存,死地后生
破釜沉舟,绝地反击
见机行事,灵活多变
假痴不癫,待机而动
诱敌上当,上屋抽梯
第十二篇 火攻篇——猛招迭出,五火助攻显神威
火攻者明,水攻者强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
考究得失,以利而动
将帅愤怒,不可出战
避敌锐气,非得不用
死守营垒,非危不战
釜底抽薪,五火之变
妙用名片,巧于借火
第十三篇 用间篇——五间俱起,反戈一击惊人心
先知先觉,必取于人
巧用“反间”,除掉逆敌
善于用间,战而必胜
巧妙造隙,计除异己
反间之计,间之顶点
运用“内间”,达成己愿
深谙谍报,灵活用计

TOP书摘

书摘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武这句话,其大意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对于地形上的生死之势,
战场上的存亡胜败。这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
这里集中讲了对待战争的态度问题,体现在一个“慎”字上。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全局的大事,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
必须缜密考察,认真研究,不可轻率用兵。这是孙子重战慎战的思想。孙子
对君主、将相提出:对待战争,要有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认识,要有
战略意识和全局观念,态度要非常严肃,非常认真,非常慎重。这对谋划战
争和指导战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代,是一个战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列国争强,经
过多次相互争战拼杀,战国七雄各自的国力及军事的强弱次序逐渐明朗化了
。当时。崛起于西方的秦国的优势渐渐明显,而山东六国在强秦的打击下,
日益败落。山东六国为了避免落人被强秦蚕食而灭亡的命运,就联合起来,
组成合纵阵线以共同抵抗秦国的猛烈进攻,而这一合纵政策的确也起到了阻
止秦国东进的步伐。秦国为了打破山东六国的合纵,也以连横阵线破坏合纵
阵线,并且成功的以远交近攻的政策对与秦相近的韩、魏等国的实力加以频
频削弱。
到战国后期,山东六国以楚、齐、赵三国的力量相对强大一些。但是,
到战国末年,楚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打击下逐渐衰弱下去了,赵国经过与秦
国的长平之战也实力大减,只有齐国的军事力量尚可。此时,强秦意图吞并
山东六国,一统天下的目的已经是十分明显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在东方
卫国的旧地建立了根据地,用兵的主要方向是韩、魏等国,而韩、魏等国也
忙于应付秦国的蚕食进攻.这就暂时使处在最东边的齐国战事大为减少,国
内维持着相对平和的局面。同时。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也深深地影响了齐国
。 齐王建元年(前264年),齐襄王死,齐王建即位。齐王建年幼,国家
大事由他的母亲君王后听政。君王后的治国外交政策是:小心谨慎地侍奉秦
国,与各国讲信义,自守其国,不参与列国之间的战争。齐国外交上采取的
这种孤立主义的政策,正是秦国日夜渴求的,促使秦国加紧对山东各国步步
蚕食,势力不断地向东方推进。
齐王建六年,秦进攻赵国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齐国与楚国计划救
援赵国。秦国得知这一情况后,它的决策者们就分析当时的情况:齐国和楚
国出兵救援赵国,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我方就退兵,如果他们之间的
关系不和睦,我方就加紧攻击赵国。其时赵国军粮短缺,遂向齐国请求救援
一些粮食,而君王后和齐王建则不同意。齐国的谋士周子劝说齐王救援赵国
:“我们不如听从赵国的救援请求以迫使秦国退兵。如果不听从赵国的请求
促使秦国退兵,那样,秦国的计谋就得逞了,而齐国、楚国的计谋就失败了
。并且赵国对于齐楚两国而言;是齐楚的前沿屏障,如同牙齿有嘴唇的保护
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攒感到寒冷了。今天如果秦国灭亡了赵国,明天的
祸患就轮到齐国和楚国了。救援赵国是当前的要务,刻不容缓。而且救援赵
国,那是显示我们高义的行为,如果能迫使秦国退兵,正是我齐国提高声誉
的大好时机。仗义救援将要灭亡的赵国,同时威退强秦的军队,我们不将注
意力用在这一点上而一定要爱惜粮食,当政者的决策就是错误的。”周子的
建议最终没有被当政者采纳。赵国是当时惟一有力量与秦国抗衡并抑制秦国
东进的国家,而齐国在赵国进行顽强抵抗时.见死不救,既失去了道义,同
时也助长了秦国的气焰。赵国长平一战.实力大损,这就加快了秦国灭亡山
东六国的步伐。
齐王建十六年(前249年),君王后死,齐王建亲政,他懦弱无为,不思
进取,依然奉行母亲的“谨事秦”的政策,不修战备,也不帮助其他五国。
齐王建十八年(前247年),秦国派蒙骜伐魏国,魏国屡次失败,魏国公子信
陵君就向各国求援,燕、赵、韩、楚等国家纷纷出兵救魏,然而齐国却没有
出兵。齐王建二十三年,秦国的势力进入东方,建立了东郡(治所在濮阳,
今河南濮阳西南),国土已经与齐国接境。山东各国感受到了强秦的空前压
力。齐王建二十四年(前247年),赵国将军庞媛组织山东各国军队合纵攻秦
,此时的齐国依然不参加其他国家的反秦活动,也不积极加强自己的防备。
秦国从齐王建三十五年(前230年)开始,展开了吞并六国的军事大进攻
,此年,秦国灭亡韩国。次年,秦灭亡赵国,赵公子嘉逃到代郡,自立为代
王。齐王建三十八年(前227年),秦进攻燕国,次年,燕国灭亡,燕王逃到
辽东。齐王建四十年(前225年),秦灭亡魏国,兵锋已经到达齐国的历下。
齐王建四十二年(前223年),秦灭楚。第二年,秦将赵、燕的残余势力彻底
消灭。就在秦国大举东进消灭山东六国的进程中,齐国内部力量急剧腐败,
齐相后胜接受秦国的贿赂,多次派遣宾客出使秦,秦对齐国的使臣大加贿赂
,这些使臣就做了秦国的间谍,回国后劝齐王建不要参加合纵,应该侍奉秦
国,齐国遂不修攻战之备,也不帮助五国攻秦。山东五国相继灭亡,最后灭
亡的命运终于轮到齐国了。齐王建四十四年(前221年),秦国轻而易举地就
灭亡了齐国,将齐王迁到共(今河南辉县)地,齐王后来被活活饿死。
P4-5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24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