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汉语言学新视界2016
汉语言学新视界2016


汉语言学新视界2016

作  者:吴为善

出 版 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9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54861109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汉语言学新视界》(2016年刊)为创刊期,收录、转载了近两年(2014-2015)有关汉语研究的部分有代表性的论文。旨在展示汉语研究的新成果,反映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统摄下汉语研究的新动向。本集刊遵循学术性、原创性、本土化的基本原则,以全国专业期刊发表的汉语研究论文为考察范围,经由学界专家的推荐,遴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论文加以转载,希冀对当前的汉语研究起到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总体来看,这两年的汉语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精彩纷呈的态势,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然而“不同”之中有“大同”,那就是汉语研究者都能基于跨语言的视野,立足汉语事实,探索汉语特点,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也是汉语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TOP目录

前言/编委会
从基本话语到元话语
——以汉语让转义“X然”类词语为例/ 曹秀玲  王清华
上古汉语叙事语篇中由话题控制的省略模式/董秀芳
声调、语调与汉语的句末语气/冯胜利
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时间参照及其句法后果/郭  锐
汉语及亲临语言连动式的句法地位和显赫度/刘丹青
状态补语是汉语的显赫句法成分/陆丙甫  应学凤  张国华
汉语词类的特点到底是什么?/陆俭明
汉语的逻辑这个样,汉语是这样的
——为赵元任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沈家煊
作为后置介词的“的”/完  权
论汉语语篇的基本单位和流水句的成因/王洪君  李  榕
汉语语义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吴福祥
强势层级扩张与词语概念整合的互补效应/吴为善
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袁毓林
汉语句式的跨语言观
——“把”字句与逆被动态关系商榷/张伯江
韵律音系学与汉语韵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张洪明
汉语否定的性质、特征与类别/张谊生
语言限制逻辑再限制科学:为什么中国产生不了科学?/朱晓农

TOP书摘

积极探索并发现汉语自身的“个性”,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汉语研究领域出现的可喜现象。诚如沈家煊在《人民日报》(2015年8月9日)发表文章“立足语言多样性研究汉语”所阐述的,100多年来,我们想摆脱印欧语眼光的束缚,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寻找汉语自身组词造句的规律,这种努力一直没有停息。吕叔湘先生晚年曾呼吁,汉语语法研究要敢于大破大立,不要被“主语”、“谓语”、“名词”、“动词”这些从西方语法引进的术语牵着鼻子走。近年来,这种努力有了明显进展。从近两年的研究成果来看,事实确实如此,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下面分别加以评述。
  一个层次涉及语言与语言外因素的关联。事实上,汉语和印欧语的重大差别跟东西方的范畴观、思维习惯、哲学精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历来是一个重要的跨学科命题。思维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特定文化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必然体现了特定文化的底蕴。因此两者不但是匹配的,而且具有互动效应。近两年中,汉语学界的一些资深学者尝试用汉民族的逻辑思维方式来揭示和解释汉语表现出来特点,这是一个显著的亮点,对探索汉语特点具有深远意义。沈家煊的论文“汉语的逻辑这个样,汉语是这样的”,是为赵元任诞辰120周年而作的论文。赵元任对汉语逻辑的特点有十分精辟的论述,汉语逻辑的特点是由汉语语法的特点决定的。作者在研读赵元任论述的基础上,首先“照着说”,对赵元任的论述作了全面的介绍;然后“接着说”,对赵元任的观点加以综合和阐释,论证了作者提出的“名动包含说”和“用体包含说”的合理性。朱晓农的论文“语言限制逻辑再限制科学”从李约瑟的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作为切入点,探索语言和逻辑的内在关联。爱因斯坦认为科学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演绎逻辑,并进一步提出主谓结构的语言是产生演绎逻辑的必要条件,因为逻辑命题也是主谓结构的。作者指出,汉语有不同于印欧语的语法原理:句子结构以“话题—说明”为主,主谓结构只是其中一个特例;各层语法单位“词—短语—句子”同构;句子成分的主要功能是起对比作用。这些语法原理规定了中国式推理方式(秦人逻辑)以同构推演和对比推演为主。作者进一步指出,把自然语言中非主流的主谓结构提升为推理说理过程中唯一合法的句式,从而促进科学发展,这是一种必然趋势。这方面过去一百年来中国在世界上做得名列前茅,如果有意识地在教育中加以重视,必将在新世纪取得更辉煌的成就。袁毓林的论文“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针对国外学者关于汉语母语者难以进行反事实表达理解和相应推理的实验存在的争论,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事实上汉语中有大量语法化的反事实条件句式,只是汉语研究者对这种句式的反事实语义特点不敏感。究其原因在于汉语反事实条件句一般都有强烈的情感倾向(表示庆幸或遗憾),这强化了反事实思维的结果对比机制,弱化了其因果推理机制,最终掩盖了反事实思维在因果推理方面的逻辑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其条件的反事实性。汉语的反事实表达及其背后的思维特点,反映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塑造和互相推动。
  另一个层次是立足语言事实揭示语言特征。从近两年的汉语研究来看,我们发现从不同的侧面来继续深入讨论、辨析、发现汉语特点,依旧是汉语研究的主流。陆俭明的论文“汉语词类的特点到底是什么?”针对沈家煊提出的“名动包含说”,提出了自己对汉语词类特点的见解。作者评述了高名凯、吕叔湘、朱德熙以及沈家煊四位学者关于汉语词类特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以汉语事实分析说明了汉语词类的特点。作者指出:汉语动词、形容词能做主宾语,这都不是汉语词类的特点,而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汉语词类的特点表现在:(一)大量的零派生;(二)由于可以大量省略,造成动词、形容词可以在主宾语位置上落单。王洪君、李榕的论文“论汉语语篇的基本单位和流水句的成因”,基于赵元任提出的“零句”概念,对汉语语篇的基本单位和流水句的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在梳理各家观点的基础上,界定了汉语语篇单位的定义,用“逗”和“句断”来命名汉语语篇的两级小单位,并从汉语韵律特征来论证两者的边界。作者指出,汉语流水句的成因,一是汉语没有仅由主谓结构占用的小句这一级语法单位,二是对各类短语的直接成分没有语法类的限制。吴为善的论文“强势层级扩张与词语概念整合的互补效应”从汉语特有的韵律特征出发,指出汉语有两个强势的层级单位:一个是“有意义的单字”,相当于“语素”;另一个是由它们构成的“复合字组”,属于“粘合短语”。其中复合字组(粘合短语)是汉语层级单位的“枢纽”,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复合字组一经“整合”就可能有词化倾向,扩张并覆盖到“复合词”层面;另一方面粘合短语可以通过“扩展”,形成各类、各级“组合短语”,成为实现句子的各类、各级句法结构。这两个过程具有双向互动效应,共同构成了汉语特有的语言单位的层级系统。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04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6.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