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新世纪党建热点问题探索与思考
新世纪党建热点问题探索与思考


新世纪党建热点问题探索与思考

作  者:顾建键 著

出 版 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02月

定  价:20.00

I S B N :978731303574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标  签:综合  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  政治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对新世纪执政党建设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作了较深入、系统的理性思考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执政党建设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解读、阐析和应答。
本书不仅可作为广大党员、党务工作者学习的参考教材,也可作为党建理论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深讨的参考读本。
本书对新世纪执政党建设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作了较深入、系统的理性思考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执政党建设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解读、阐析和应答。
本书不仅可作为广大党员、党务工作者学习的参考教材,也可作为党建理论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深讨的参考读本。

TOP目录

绪论
一、党的性质与先进性研究
(一)党在自身性质认识上的新境界
(二)党的性质与先进性研究中需要澄清的问题
(三)党员的先进性必须体现时代特征
二、党的阶级基础研究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内涵探索
(二)中国工人阶级新变化分析
(三)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思考
三、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入党问题研究
(一)“入党条件”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
(二)正确认识新的社会阶层人员
(三)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和时代意义
四、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研究
(一)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逐步深化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新经济组织
(三)新经济组织发展对党建工作的新挑战
(四)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前瞻性思考
五、城市杜区党建研究
(一)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二)党建与建党:社区党组织重要而艰巨的两大任务
(三)转型期社区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居民区党支部建设
六、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与党建新格局的构筑
(一)关于社会利益分化与整合的思考
(二)上海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与主要特点
(三)上海社会利益格局变化对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四)上海在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党建工作新探索
七、民主集中制建设研究
(一)革命导师的精辟论述及其启示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探索
(三)民主集中制建设若干理论问题新思考
后记

TOP书摘

书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工人阶级内涵的科学论述
早在lOO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人阶级下过明确定义。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是专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①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产阶级是指雇佣工人阶级,现代雇佣工人是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②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占有生产资料、完全或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劳动者集团,就是工人阶级。当然,符合这一内涵的阶层、群体,都属于工人阶级的外延。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工人阶级的外延除了产业工人外,还涵盖了手工业工人、农业工人、店员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外延也在进一步拓展。
应当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所下的定义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重大的时代意义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时代有一个特点:“官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工人阶级不仅在经济上深受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而且在政治上也受到资产阶级的沉重压迫。但“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在对工人阶级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作了深刻分析后,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科学结论。①
显而易见,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阶级所下的定义,既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公,又高度概括了那个时代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工人阶级的本质特征。也正是由于这种社会不公必须改变,而工人阶级又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最富有战斗力和革命彻底性的先进阶级,因此它必然成为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强大物质力量。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工人阶级定义的论述不仅正确,而且对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关于中国工人阶级内涵界定的新思考
众所周知,新中国建立前,我国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我国工人阶级的内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已不复存在,而且是因为工人阶级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以及他们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一方面,我国工人阶级从“无产”变为“有产”——成为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另一方面,我国工人阶级在社会经济结构中也处于领导的地位。从这一根本变化出发,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我国工人阶级,事实上已经成为占有生产资料(多表现为间接即共同占有的方式)、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处于领导地位的劳动者集团。与此相符合的阶层、群体,都应该归属于我国工人阶级的外延。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局面已经形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人阶级也因此出现了新的情况:他们中既有占有生产资料的群体,也有不占有生产资料的群体。据统计,到2000年10月,全国有2 100万职工在18万个外资企业就业,占城镇劳动人口的10%,且这种趋势随着我国加入wT0后将进一步发展。自然,工人阶级内部占有和不占有生产资料、经济收入不同的群体各自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也必然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的内涵下定义时处于十分困难和尴尬的境地。显然,再简单的以是否占有生产资料为主要依据来对我国的工人阶级下定义已经不合适。因此,我们在对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下定义时必须有新的思考。
对我国工人阶级内涵下定义进行新思考,方法的选择和时空的定位显得异常重要。
首先,要科学界定我国工人阶级的内涵,就必须选择一种科学的方法。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对自己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做过一个经典表述:“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①这不仅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而且也为我们认识一切社会现象提供了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人阶级下定义时也是采用这一基本方法的。毫无疑问,我们也必须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而不是其他什么方法,来对我国工人阶级的内涵作新的界定。
必须强调指出,当社会处于根本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情况下,阶级分析方法理应成为我们剖析各种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但在我国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已经不复存在、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下,仍然把阶级分析方法作为分析一切社会现象的最基本工具,就必然会夸大阶级、阶层对立的状况,甚至把人民内部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和冲突拔高到激烈的阶级斗争的高度去认识,从而得出一系列错误的判断和结论。在这方面,我们曾经有过太多的教训,必须牢牢记取。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06

版  次:1版

开  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8.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