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西方美学名著提要
西方美学名著提要


西方美学名著提要

作  者:朱立元 主编

出 版 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丛 书: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提要

出版时间:2000年10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210023258

所属分类:   

标  签:综合  美学  哲学  文摘索引  哲学宗教  辞典与工具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美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它着力探求美的本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重大命题。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对美的规律的探索和寻求,倾注了一代代先哲、才杰的汗水和热血。
在浩如烟海的西方典籍中,筛选出其中的大家之作,并进行提要式的介绍,对引领人们畅游於博大精深的美学海洋,确是有益之举。江西人民出版社继出版西方心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等学科的名著提要后,又出版了《西方美学名著提要》一书,这是一项浩繁的学术基础工程,是吸取外域学术精华,有助於中华文化建设的功德圆满的善举。这是一套有品味的、有较高学术价值、利於学术普及的重量级的读物。也是一套积淀文化、助人了解西方学术的书。因而,值得我们研读和品味。
《西方美学名著提要》所取著名美学著作计八十八部。著者计数十个国家,时间跨度达二千四百年。每部作品前都有各名家生平业绩的简要介绍,读了这些「背景」文字,对其著作内容的了解就顺当多了。该书广涉西方近九十位思想大师的代表作,这些原著有不少尚未译成中文,故对其精选、研读,并写出精短的提要,工作量之巨大可想而知,该书正是数十位研究者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尽力保留原著中的精华和风格,这正是《提要》刻意追求的,也是书的特色。在许多篇章的介绍中,名家论著的精彩之处、重要观点、创新之见,警句、格言等「重头戏」,都留存在这部书中。如郎吉努斯《论崇高》、黑格尔的《美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等篇章。
这部五十八万言的书,基本上囊括了历代西方美学的名篇巨著中代表性作品,述评文学既不失原汁原味,又体现了新时代的观念。编选者可谓是引领研究者和广大读者阅读西方美学著作的称职「导游」。
由於著述者的学力、素养的差距,所选各篇也有少量的提要显得单薄柔弱了些。有的文章只是「述」,而有的篇章能对所选名著「评头品足」,体现了一家之言,有的篇章还简介了该名著的社会影响等,这就比「述而不作」对读者更有帮助。读者在「导游」的率领下,可有目的地在美学宝库中寻珍觅宝。
该书有较高价值的介绍美学史的导论,各篇均有对原著者的简要介绍,这是有益的。但多数介绍过於简单,只是「流水账」,有特色的篇目不多。笔者认为,应将这些名家的著作中,有关美学的著作单独列出,着重评介其美学研究生涯及贡献。还需介绍所选文章,在原著者美学生涯中的地位。如能选取其在学术研究中的生动业绩,奋斗历程,有一点「形象」,定能增强书的「魅力」、「诱惑力」,使读者更深地体悟其在美学上的创造,必更有好处。

TOP目录

导论
柏拉图 《大希庇阿斯篇》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郎吉努斯《论崇高》
普罗提诺《九章集》
但丁《论俗语》
布瓦洛《诗的艺术》(166—1674年)
维柯《新科学》(1730年)
夏夫兹博里《论人、习俗、意见与时代等的特征》(1711年)
哈奇生《论美和德行两种观念的根源》(1725年)
休谟《论趣味的标准》(1755年)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1750年)
狄德罗《论美》(1750年)
鲍姆嘉通《美学》(1750年)
温克尔曼《古代艺术是》(1764年)
康德《判断力批评》(1790年)
博克《论崇高与美〉(1757年)
莱辛《拉奥孔》(1766年)
赫尔德《批评之林》(1769年)
歌德《歌德谈话录》(1823—1832年)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1794年)
黑格尔《美学》(1835--1838年)
施莱格尔 《雅典娜神殿断片》(1798—1800年)
谢林《艺术哲学》(1802年)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年)
费希纳《美学入门》(1876年)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1868年)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1853年)
丹纳《艺术哲学》(1865—869年)
狄尔泰《体验与诗》(1906年)
弗里德里希·尼采《悲剧的诞生》(1870—1871年)
弗洛伊德《释梦》(1900年)
普列汉诺夫《艺术与社会生活》(1912—1913年)
柏格森《笑》(1906年)
……

TOP书摘

书摘
四、理性和情感借助想象达到崇高
首先,真情有助于风格的雄浑。有助于风格之雄浑者,莫过于恰到好处的真情。适情应景的强烈感情如激流急湍,横扫一切推之向前,使诗达到真正崇高的意境。不过,情感须是出于热情和造福世人的动机。如果情感是名利的奴隶,永远不会抵达崇高。因为一旦为奴,就失掉一半人的价值。而任何奴隶状态无论怎样合理,都是心灵的监狱。另外,诗歌中的情感不是单一一种情感的表现,而是许多情感的纠结,取最动人的一点,组成一个整体,实现崇高的境界。
其次,感情需要理性的指引。激昂的情绪若不以理性控制,任其盲目冲动,随波逐流,必定远离崇高,更加危险。因为艺术创作常常需要刺激,如解缆之船;也常常需要羁縻,如有舵之舟。有人认为天才的作品,若绳之以僵硬的清规戒律,无异于焚琴煮鹤。其实,在创作情绪高涨时,人的性情固然不知遵循法则,但仍不是天马行空,不可羁縻。虽则自然是万物的主因和原型,但是性情的展开在作品中决定程度之强弱、机缘之是否适当,乃是科学方法的能事。
再次,想象将理性与情感联为一体。风格的庄严、雄浑、遒劲,多半是赖“意象”产生,有人称之为“心象”。所谓想象作用,一般是指构想出来而形之于言的一切观念,但是这个名词现在用以指这样的场合:诗人在灵感和热情感发之下仿佛目睹所描述的事物,而且使它呈现在听众的眼前。但是,诗歌中的想象与在雄辩中的不同。虽然两者都力求激发感情,但诗的意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演讲的意象却是为了使观念明晰,无论是推理还是情感都要激发想象,使诗人如天马行空般目睹描述的事物,创造有魅力的意象,进而达到风格的崇高。
五、最高的审美效果在于提高人的修养
首先,崇高的艺术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的精神。真正伟大的作品令人百读不厌,让人很难甚至不可能抵抗它的魅力。它自然使人扬举,襟怀磊落,慷慨激昂,充满了快乐的自豪感,仿佛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驱使人向往一切壮丽的、尊严的、崇高的事物和它包罗的万象,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完全被它支配。
其次,艺术对人的征服在于对本能的作用。有用和必须的东西在人看来并非难得,惟有非常的事物才引起人们的惊叹。诗歌神话似的夸张远远超过可信的限度,但它却引导人的本能,跨越小小的溪流,奔向海洋。人自己点燃的炬火虽然明亮,人们却不会惊叹它甚于惊叹天上的星光——尽管那些星光常常是黯然的。雄辩的演说中也会连同事实的论证一起征服听众,但人们被吸引的是逻辑说服力,它作用于观念而非本能。
再次,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审美效果。音律的和谐引起人们的快感,使人们悠然神往、如醉如狂,按着节奏和音调不自觉地起舞、踏步。哪怕一个人全无音乐的修养,音乐的魔力凭借声音的变化、彼此协调的音律波动与混合,也能令他产生发乎人情的冲动。而文章的语言是凭借声音的混合、变化与词句的组织、结构,抵达人的耳朵和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
于健玲
普罗提诺
九章集约300年
普罗提诺(Plotinos,约205—270),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从希腊文化到圣奥古斯丁这数百年当中,哲学史上最为显目的名字。可能因为柏拉图主义看重精神生活,耻于肉身存在的传统,普罗提诺生平记载传世寥寥。但是我们知道他生于埃及,233年起在亚里山大学习哲学达11年之久,老师就是通常被称为新柏拉图主义创始人的阿蒙尼阿斯·萨卡。242年,他随罗马皇帝的大军远征波斯,据信是想认真研习波斯和印度哲学,终而因皇帝被部下谋杀,无功返归罗马。在罗马他创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当中有医生、修辞学家、诗人、官员等等来自各个国家的各式人等,大都因为不满基督教哲学,慕名而来欲重温罗马旧梦。这个名单甚至可以拉进罗马皇帝和皇后。普罗提诺曾设想在康巴纳城建立一个柏拉图式的理想国,未及付诸实施即告破产。最后他病死在康巴纳乡间。
普罗提诺移居罗马十年后开始写作,当时他50岁的光景。在他死后,弟子波菲利将他初衷是留在朋友和学生当中传阅的遗稿收集起来,一共是54篇文章,编成6卷,每卷9章,是以有《九章集》之名。全书开篇为普罗提诺的一篇传记,此为后人记述这位哲学家生平的材料来源,之后第一卷论述一般个人,第二和第三卷谈感性世界,第四卷讨论灵魂,第五卷谈心智,最后一卷探究“太一”,在普罗提诺的哲学中,这是宇宙的本原所在。全书不少篇章涉及美学,最为集中的则是第一卷第六章和第五卷第八章。
《九章集》六卷勾勒出了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宇宙的本原是太一,这就是神,神是尽善尽美的超越的精神实体,他是不可思议,也是不可形容的,因为凡人对他思议或者形容,就是限制了神的存在,而神是超越万物,也超越意识的。太一即神创造万物的过程是一个流溢的过程,万物之由太一流出,一如光线之由太阳射出。最初太一流溢出“奴斯”即心智,这是纯粹的理智、精神和思想。继而从“奴斯”流溢出灵魂。最后从灵魂流溢出可感的现象世界。太一、心智或日理性以及灵魂,这就是普罗提诺精神世界的三个级次。是以对于人的灵魂来说,就必须清楚一切欲望,摆脱肉体的纠缠,重新返归它于中而出的太一,达到与神同在、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本着以上流溢说的哲学理论,普罗提诺对美作了仔细分析。第一卷第六章中他说,美主要诉诸视觉,就诗歌和音乐来说,也诉诸听觉,因为乐曲和节奏是美的。但美在于从感觉世界逐渐上升到心灵,所以有美的生活、美的行为、美的性格、美的学问,以及道德品质的美。进而视之,是什么使眼睛看到了物质的美,耳朵听到了声音的美,以及何以一切来自心灵的都是美的?是不是存在一种原则,一切事物都因此而美?普罗提诺在这里继承了柏拉图理式的美高于一切现象美的思想,明确提出他要探讨的是一种先验的美,它先在于世间一切美的形式。
普罗提诺指出,有些东西,比如物体的形状,其美不是在于本身的性质,而是在于同它们关联的什么东西,但有些事物本身就美,例如德行。此为同样的事物有时候美,有时候不美,因此仿佛美和物体是两回事情。但其实不然,美的原型是显现在美的事物之中,当人面对美的对象,心醉神迷,充满了喜悦,双目立刻被吸引过去,正是美的原型而不是事物的外在特征使他如此神往。要说明这美的原型究竟是什么东西,普罗提诺对希腊哲学中的美在于比例即匀称的传统定义作了辨析。他不同意美在于匀称,所谓部分和部分之间,或者部分和整体之间匀称有度,再加上一些悦目的色彩,就造成了肉眼可见的美。他指出如果美在于匀称,那么它就只能出现在复杂的对象之中,而不会出现在个别的色彩和声音里。这样,像单纯的东西如太阳、光、金子和闪电,它们的美都将无从谈起。因为它们都是既不复杂又不多样,谈不上匀称不匀称,可是它们实在都是属于最美的事物一类。同样可以以人的面孔为例。面孔的比例是一成不变的,同一张脸匀称的程度始终如一,但是它有时候美,有时候不美,这实在是因为表情的缘故,而表情是发自于心。可见,美和匀称不是一回事情。
普罗提诺强调最高的美是目不可见的,须凭灵魂而不是感官去观照它。在对这至美的观照中,灵魂升向上界,感觉留在下界。这是因为一切事物的美都是来自理念,而理念是心智的本质产生的。普罗提诺说,它是第一眼就可以感觉到的那种东西,灵魂仿佛有所理解,马上就判定它是美的,情投意合地欢迎它的到来。反之遇到的丑的东西,灵魂就悸动不安,拒绝它,摒弃它。不但如此,灵魂之观照美,还以它自身与这美的同一为先决条件,就好比眼睛如果还没有变得合乎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灵魂如果还无美可言,它就看不见美。正如普罗提诺多为人举譬的著名例子:人脸的美在于心智的外射而不在于比例。当人死了以后,他的脸比例依旧,但是美已荡然无存,因为灵魂不在了。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734

版  次:1

开  本:0开

加载页面用时:47.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