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

作  者:傅钟文 等编著

出 版 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丛 书:中华武术太极系列

出版时间:2004年11月

定  价:32.80

I S B N :9787560822013

所属分类: 生活  >  体育/运动  >  武术/气功    

标  签:太极  武术  运动健身  健身与保健  太极武术  中国武术  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  体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中的杨式太极拳为传统太极拳之一,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禄禅(1799-1873)及其子杨健候(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杨式太极拳架舒展简洁、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其练法由松入柔、刚柔相济、简易朴实、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故开展极为广泛。杨式太极拳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需要,调整运动量,故其既适用于体力较好者锻炼体质也可适用于体弱 者作为疗病和保健之用。《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由原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百杰、杨式太极拳传人傅钟文及其傅声远(国家武术八段),其孙傅清泉(国家武术六段)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精心编著而成。在编写中对动作要领有许多新的补充,如在用法上增加了偏着。在教法及练法上有较详尽的创新的论述,如递增法、口诀法、错误纠正法等,并都在教学实践中多年试用,其效果非常显著。
杨式太极拳为传统太极拳之一,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禄禅(1799-1873)及其子杨健候(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杨式太极拳架舒展简洁、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其练法由松入柔、刚柔相济、简易朴实、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故开展极为广泛。杨式太极拳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需要,调整运动量,故其既适用于体力较好者锻炼体质也可适用于体弱 者作为疗病和保健之用。本书由原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百杰、杨式太极拳传人傅钟文及其傅声远(国家武术八段),其孙傅清泉(国家武术六段)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精心编著而成。在编写中对动作要领有许多新的补充,如在用法上增加了偏着。在教法及练法上有较详尽的创新的论述,如递增法、口诀法、错误纠正法等,并都在教学实践中多年试用,其效果非常显著。
本书适合太极拳爱好者学习之用,也可供大、中、小学及师范院校、体疗单位及群众性的训练班教师进行太极拳教学用。

TOP作者简介

傅钟文先生(1903-1994)为著名的太极拳之乡河北永年县人氏,9岁起开始学习杨式太极拳,14岁到上海后长期跟随一代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学拳。他敬重师父,勤奋刻苦,加之他与杨师父的侄外甥女结亲,深得杨师父的信任和真传。太极名家陈微明先生称他为“太极拳之正宗。”杨澄甫在广州、南京、芜湖等地授拳时,傅钟文都作现场示范,并代杨澄甫出场比武,连连取得胜利。为了发扬光大太极拳,提倡民间传统武术以振奋民心,强身救国,傅钟文在蒉延芳、马工愚、黄警顽等先生的大力帮助下,于1944年10月1日创建上海永年太极拳社。新中国成立后,傅钟文积极参加各种太极拳的社会活动,1956年在北京担任全国十二省市武术比赛裁判员,工作期间得到国务院副总经理贺龙同志的亲切接见和鼓励:1958年成为上海市武术队首批教练员之一,为培养上海市的武术运动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带领武术队在全国武术比赛中每次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晚年时,他仍然频繁参加太极拳的社交活动。1984年被评为“全国太极拳十三名家”:1991~1993年间协助组织并带队参加第一、第二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1994年以91岁的高龄应邀访问美国,受到热烈欢迎,并曾先后赴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访问教学,有力地推动了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地传播。1994年9月25日,傅钟文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享年91岁。
博钟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传授杨家太极拳,不顾年迈,受邀出访多国,足迹遍布亚、欧、澳、美,有力地推动了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地传播,名扬海内外。

TOP目录

序一 徐 才
序二 游玄德
前言 傅清泉
第一章 杨式太极拳简史
第二章 杨式太极拳动作教法练法详析
第一势预备式
第二势 起势
第三势 揽雀尾
第四势 单鞭
第五势 提手上势
第六势 白鹤亮翅
第七势 左搂膝拗步
第八势 手挥琵琶
第九势 左右搂膝拗步
第十势 手挥琵琶
第十一势 左搂膝拗步
第十二势 进步搬拦捶
第十三势 如封似闭
第十四势 十字手
第十五势 抱虎归山
第十六势 肘底看捶
第十七势 左右倒撵猴
第十八势 斜飞式
第十九势 提手上势
第二十势 白鹤亮翅
第二十一势 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二势 海底针
第二十三势 扇通背
第二十四势 转身撇身捶
第二十五势 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势 上步揽雀尾
第二十七势 单鞭
第二十八势 云手
第二十九势 单鞭
第三十势 高探马
第三十一势 左右分脚
第三十二势 转身蹬脚
第三十三势 左右搂膝拗步
第三十四势 进步栽捶
第三十五势 翻身撇身捶
第三十六势 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七势 右蹬脚
……

TOP书摘

书摘
四、 要求
1.虚实要分清,而且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不是全空,不是全然无力,“实”不是完全站煞,要“阴阳互为其根”,就是虚实要互相渗透,要知道“双重则滞,偏重则活”。
2.搌时不能挺胸,要含胸拔背,可也不能“猫腰”(凹胸)。
5.要松腰胯,要以腰带臂,不能只动手、不动腰。
4.要上下相随,左腿后坐和两臂左搌要一起动作,不能先后脱节。
5.从右棚接做搌时的手形变换,不能直上直下的翻掌,而两手要划一个微向右外再转回的小弧形。要意识到两手圆转后刚好用我右臂肘腕之间粘住对手的左上臂,我的左腕掌粘住对手的腕背上。
6.在坐左腿的同时,两臂开始向身前弧形搌回,然后逐渐转腰向左外平复,而不要一直向自己的身前搌到底,否则就是“引进落实”了。但也不要一开始就使两臂往左外搌,否则自己就不能得力。
7.在搌的过程中,两手手形和距离不可变动,如不能上下变动(左手较右手高)、前后变动(两手距离缩短或拉开)和左右移动(左手或右手靠拢或拉开),而是要把搌的双手距离和手形保持到动作结束。
五、易犯错误,产生原因,纠正方法
1.错误:开始由右拥转振时,两手直上直下的翻转。主要原因在于对两手粘住对方手臂的部位不清楚。纠正:要以腰带动手的圆转。右手由手背向前,转为掌心向左,再转为斜向俯掌,同时手向右前方伸出再转回;左手由掌心向下转为掌心向上,同时,手掌由前向右再往回收。
2.错误:撅的过程中两手变形。主要原因是对搌的用法不理解。纠正:通过“对练”的方式,体会两手的位置不应改变的原因。因为我撮的是对手的左臂,一手在肘关节外侧略上方,一手在腕关节外侧,这样就决定了我两手的位置。
3.错误:手脚脱节。有的左腿已坐实,两手还在移动;有的两手已动,但腿末动。主要原因是上下不相随,手脚各顾各。纠正:手动脚动,手到脚到。
4.错误:身体不转动,面仍向西。主要原因是对用法不理解。纠正:我以两手向左搌对方的左手。如只用两手的力量,身体不动,失去腰的配合,结果就会是引进落实,对手的左拳直击我的胸部,而且以腰带动手,我就可拿住对方。
5.错误:动作没做完整,棚未到位即做掇,搌未报完即做挤。主要原因是对用法不理解。纠正:对手进攻时,我要振到使对手的根基拔起,使之身体倾斜,当然我要搌到位;过与不及都不好。
六、教法和练习法
1.讲解示范报的用法,使练习者了解动作的概念。
2.搞清衔接,由右振做好圆转,使搌的准备动作正确。
3.教师从侧面检查左膝正对足尖方向,右膝略屈,再从正面检查搌时手的变化。
4.反复练习两手圆转的动作,熟练手的前伸、圆转、翻掌。
……

书摘1

TOP插图


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83

版  次:1版

开  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4.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