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蒋新松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蒋新松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蒋新松传

作  者:徐光荣

出 版 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丛 书: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定  价:72.00

I S B N :978751650999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杰出学者  >  科学家  人文社科  >  传记  >  其他人物传记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蒋新松是我国著名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原所长。作为我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研究的开拓者, 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与水下机器人。本书以蒋新松院士人生历程为经, 以他在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中开拓创新业迹为纬,勾描了他为了祖国与科学进行不休止的探索, 逆境中气不馁, 风雨中敢担承, 拼博奉献的可贵精神风貌和富于战略眼光的将帅风范。

本书作者是中国当代十大传记文学作家之一, 以汇融浓情与哲思的语言, 将传主的人生再现得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富于感染力。极适合科技工作者, 大中院校师生与广大读者阅读。


TOP作者简介

徐光荣, 国家一级作家, 文化学者, 辽宁文学院原副院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 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顾问, 中国名人名家书画院艺术顾问。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辽宁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辽宁传记文学》主编。辽宁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员, 辽宁书法家协会会员, 沈阳文史研究馆馆员。1963 年毕业于沈阳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文学创作55 年来, 出版《徐光荣诗选》, 长篇报告文学《九一八事变纪实》《朱明瑛姐妹》《硬汉马俊仁》等46 部, 1000 余万字。《烹饪大师》《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两获中国传记文学奖; 《赵一曼》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王军霞》获冰心优秀儿童图书奖; 《科技帅才蒋新松》《一代宗师———化学家张大煜传》等三获辽宁文学奖;电视连续剧《大江东去》获辽宁最佳编剧奖。学术著作有《辽宁文学概述》《辽宁文学史》《致远斋文学论稿》等。有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维吾尔文、盲文, 并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出版。2006 年荣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2015 年荣获中国传记文学杰岀贡献奖。


TOP目录

卷首 从科学家雕像引发的遐思……………………………… (001)

第一章 为了祖国和科学……………………………………… (013)

第二章 战乱中的童年………………………………………… (025)

 民族危亡关头诞生的生命……………………………………… (027)

 背井离乡去逃难……………………………………………… (029)

 君永小学的“跳级生” ……………………………………… (034)

第三章“一个伟人在成长” ………………………………… (039)

 珍贵的毕业照片……………………………………………… (041)

 十六岁的学徒工……………………………………………… (046)

 “天亮前后” 在南菁中学…………………………………… (050)

第四章 在知识的阶梯上……………………………………… (057)

 跨进上海交大的校门………………………………………… (059)

 得而复失的机会……………………………………………… (063)

 从精神低谷中走出…………………………………………… (067)

 难忘的泉城…………………………………………………… (071)

 毕业设计……………………………………………………… (075)

第五章 跌宕的命运…………………………………………… (079)

 到科学院去…………………………………………………… (081)

 跌入逆境……………………………………………………… (087)

 下放茅庄的日子……………………………………………… (094)

第六章 戴着枷锁跳舞………………………………………… (099)

 下工厂去, 为生产服务………………………………………… (101)

 第一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 (104)

 在交织的管网中探求………………………………………… (107)

第七章 钢城岁月……………………………………………… (111)

 从沈阳到鞍钢………………………………………………… (113)

 在磨难中诞生的自动控制装置………………………………… (119)

 再闯险关……………………………………………………… (129)

 三战三捷……………………………………………………… (134)

第八章 科学的春天…………………………………………… (139)

 转向自动化领域的前沿方向…………………………………… (141)

 喜逢科学的春天……………………………………………… (148)

 走马上任, 挑起重担………………………………………… (154)

第九章 初露锋芒……………………………………………… (161)

 新官上任三把火……………………………………………… (163)

 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167)

 目光紧盯人才………………………………………………… (178)

 不休止的科研实践…………………………………………… (184)

第十章 载入史册的水下机器人……………………………… (187)

 向新的目标进军……………………………………………… (189)

 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 (195)

 频频飞传的喜报……………………………………………… (209)

 活跃在理性世界……………………………………………… (213)

第十一章 巍然矗起的科学城堡……………………………… (223)

 一项高瞻远瞩的建设计划……………………………………… (225)

 边建设边投入使用的策略……………………………………… (236)

 骄傲啊, 中国的“机器人城堡” ……………………………… (242)

第十二章 首席科学家的足迹………………………………… (245)

 肩负国家的重托……………………………………………… (247)

 富于战略眼光的开拓………………………………………… (252)

 向更高的峰巅挺进…………………………………………… (262)

 插上伟大的辅翼……………………………………………… (268)

第十三章 把握机遇的登攀…………………………………… (273)

 面对荣誉的思索……………………………………………… (275)

 目标: 世界领先水平………………………………………… _郷黚#_0#(278)

 柳暗花明又一春……………………………………………… (290)

 征服太平洋的壮举…………………………………………… (298)

第十四章 推动机器人产业化的大手笔……………………… (307)

 视野开阔的对策……………………………………………… (309)

 突破与拓展…………………………………………………… (314)

 让机器人推动企业发展………………………………………… (319)

第十五章 富于战略远见的思维……………………………… (327)

 科技帅才的远见卓识………………………………………… (329)

 両个环境的构想与实践………………………………………… (333)

 両个闪光的世界领先奖………………………………………… (341)

 为中国大中型企业寻找岀路…………………………………… (353)

第十六章 永远耀亮的星辰…………………………………… (359)

 院士开始“资政” …………………………………………… (361)

 为国分忧的“写作生涯” …………………………………… (366)

 刀刻斧凿的岁月……………………………………………… (373)

 永生的灵魂…………………………………………………… (384)

 并非尾声 风范长存………………………………………… (392)

附录一 院士小传……………………………………………… (407)

附录二 蒋新松大事年表……………………………………… (413)

附录三 蒋新松主要论著……………………………………… (421)

参考文献………………………………………………………… (425)

后记……………………………………………………………… (427)


TOP书摘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肇始了共和,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大学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 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 健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7.4007